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唐朝
4339900000011

第11章 影响世界的强盛帝国(7)

回国途中,他们来到鉴真所在的扬州大明寺,想听鉴真的意见。他们向鉴真讲了日本虽有佛法,但没有剃度僧人的必要手续及缺少合适授戒名僧的情况,请求鉴真帮助,能否同去日本弘法。鉴真见他们“辞旨恳至”,也就动心了。他想起关于中国南岳慧思禅师转生为日本王子的传说,以及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佛法,亲赠袈裟给中国僧人的故事。自己虽已54岁,但为了弘扬佛法,不惜生命危险,也要前往。

鉴真当即征求在场弟子的意见,向他们询问:“谁愿意同行?”大家都沉默不语。后来弟子祥彦才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祥彦的话并不夸张,当时从唐朝去日本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和对季风规律掌握的差距,从扬州穿越东海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义向、圆载先后在返日途中为风涛吞没。没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是不敢扬帆启航的。

人为的困难也不少,唐朝对私自出国限制很严,没有朝廷同意而出境,将受到法律制裁。鉴真深知航海的危险、朝廷律令的威严,但态度非常坚决,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的决心感动了弟子,当即有祥彦、思托等21人表示愿意同行。

由于鉴真一行没有出国证明——过所,他们便假称到天台国清寺参加供奉活动,而秘密准备去日本的物资。又通过道航的关系,得到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哥哥李林宗的介绍信,便在扬州打造海船。一切准备就绪,正待出发之际出现了意外的变故,同行的道航认为高丽僧如海品行不端,不适合去日本弘化佛法,而建议他留下。如海不满,跑到采访厅诬告道航勾联海盗准备造反,采访使班景派人去各寺搜查,逮捕荣睿、普照等。后经道航解释并出示李林宗的介绍信得以无罪,但官府以海上不安全为由,拒绝了鉴真等从海上去国清寺的要求,同时没收了海船。第一次东渡失败了。

不久,鉴真个人出钱80贯买下一条退役的军船,雇用18名水手,准备各种佛经、佛像、佛具等,连同祥彦、道兴、德清、荣睿、普照、思托等17人,还有玉作人、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等各种技艺人才85人,于天宝二年十二月启程,不料即遇大风,第二次东渡又失败。

第三次东渡至舟山群岛附近,再遇大风,船触礁后,鉴真一行在荒岛上忍饥受冻三天三夜,后被救至明州(宁波)阿育王寺安歇。

第三次东渡失败后,鉴真决定在朝廷不甚注意的福州出发。然而当地僧众出于担心鉴真东渡发生危险的好心,对鉴真看护甚严,并将其行踪报告官府。鉴真在从阿育王寺前往福州的途中被官府追回送至扬州。

前四次的失败,并没有改变鉴真的初衷。他在扬州继续准备东渡物资。天宝七载(748年)六月二十七日,鉴真僧众、水手等30人从扬州出发。出长江后遇大风,船在风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随风浪漂泊。淡水早已用完,人们严重晕船,食物难咽,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十一月间,失去驾驭的船在海上一连漂了14天,终于靠了岸。上岸后才知道,他们到了海南岛的振州,受到当地官民的欢迎。他们留居一年有余。鉴真在那里修寺造佛,登坛授戒。后决定重返扬州,他们从振州出发,经广西、广东的返途中,行至端州(今广东高要)时,荣睿积劳病重去世。行至韶州(今曲江)时,普照离鉴真北去。

荣睿的死,普照的离去,第五次东渡的失败,加之旅途的艰辛,使鉴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他感受暑热,眼睛渐渐模糊起来,虽经医治未见好转。至吉州(今江西吉安)时,祥彦又因病去世。祥彦是鉴真最得力的优秀弟子,他最先表态支持东渡,一直追随其左右。如今祥彦的死使63岁的鉴真再次受到沉重打击。这一系列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东渡的决心更坚定了。

天宝十载(751年)春,鉴真回到扬州,又着手筹备第六次东渡。天宝十二载(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政府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十次遣唐使团,从长安返回日本途中经扬州,到延光寺拜访鉴真。藤原清河将邀请鉴真和唐玄宗拒绝鉴真出国一事告诉了鉴真,并希望他自己决定。鉴真当即表示愿意同行,经商量后决定在十月十九日出发。

日本使团的来访,引起了扬州僧俗的注意。出于对鉴真安全的考虑,扬州僧众对他看护很严,鉴真无法脱身,眼看十九日就要到了,东渡计划再次受到了考验。正在这时,鉴真弟子仁婺从婺州(浙江金华)来到扬州,听说师傅东渡受阻,十分同情,便决定用自己来时乘坐的船接鉴真离开扬州,鉴真到黄泗浦(今张家港西北长江之滨)搭乘日本遣唐使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

与藤原清河等会合后,又发生了麻烦。广陵郡的地方官已听到鉴真准备渡海去日本的传闻,因此决定检查日本遣唐使船,机警的副使大伴古麻吕秘密将鉴真等安排在自己的船上,躲过众人的注意。不久,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离去的普照也闻讯从阿育王寺赶来。这次遣唐使船同航的有4艘,第一号船是大使藤原清河,第二号船是副使大伴古麻吕,第三号船是副使吉备真备,第四号船是判官布势入主。

唐朝僧人除鉴真外,还有法进、义静、昙静、思托、法载、法成等14人及女尼智首等3人。十一月十六日,4船出发,一路顺风。二十一日,第一号、第二号两船到达阿儿奈波岛(日本冲绳),北行至多祢岛(种子岛)西南,遇第三号船。十二月六日,海上又起南风,第一号船在航行中遇难。鉴真所乘的第二号船终于在二十日到达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川边郡坊津町秋目)。

天宝十二载十二月二十六日(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即753年初),经40天的海上颠簸,鉴真一行在僧人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九州的太宰府(今日本福冈)。鉴真一行前后历时12年,6次启行,5次失败,航海3次,几经绝境,先后有36人死于船祸和伤病,200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鉴真来到日本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极大震动。天宝十三载一月初十日,朝廷得到大伴古麻吕的报告,知道鉴真已经到达日本。二月一日,鉴真至难波国师乡(今属大阪府)时,受到先期到达的崇道和日本佛教大师行基弟子法义的热情款待。后住在藤原鱼名的官厅,日本政府特派使者前来迎接慰问,催促鉴真入京。二月四日,鉴真一行抵达奈良,同另一位本土华严宗高僧“少僧都”良辨统领日本佛教事务,封号“传灯大法师”。

根据圣武上皇和孝谦天皇的意愿,鉴真作为律宗高僧,应该负起规范日本僧众的责任,杜绝当时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托庇佛门,以逃避劳役赋税的现象。因此,孝谦天皇下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但是,这引起了日本本国“自誓受戒”派的反对,尤其是兴化寺的贤璟等人的激烈反对。于是,鉴真决定与其在兴福寺公开辩论。

在辩论中,鉴真作出让步,承认“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为正式认可的具足戒必须要有三师七证。贤璟等人皆被折服,舍弃旧戒。鉴真于是在东大寺中起坛,为圣武上皇、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谦天皇之下皇族和僧侣约500人授戒。公元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

公元758年,作为鉴真最主要支持者的孝谦天皇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被迫传位给淳仁天皇。相应的,鉴真也遭受到排挤。公元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烦躁,不敢劳老”为名,解除了鉴真“大僧都”一职,并将在宫廷斗争中败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赐给鉴真。次年,鉴真弟子在该官邸草成一寺,淳仁赐名“唐招提寺”,鉴真从东大寺迁居至此。淳仁天皇还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须前往唐招提寺学习,使得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

从此,鉴真就在寺中讲律授戒。当时鉴真年事已高,健康情况每况愈下,弟子们感到有必要将鉴真奋斗一生的历史记录下来,思托撰成了《鉴真和尚东征传》。日本天平宝字七年(763年),为播佛法奋斗了一生的鉴真,在唐招提寺面向西方端坐,安详圆寂,终年75岁。他的遗体经火化后,葬在寺后面的松林中。

鉴真东渡传法,作为唐朝文化输出的缩影,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管是其中6次渡海方才成功的大恒心、大毅力,还是日本从国家到个人对于鉴真东渡的重视程度,都足以让现在的人们感觉到骄傲。

原来,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