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唐朝
4339900000014

第14章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3)

奚——东胡种,游牧地在契丹西面。唐太宗时奚内附,唐在奚地置饶乐都督府,改5个部为5个州。任大酋可度者为饶乐都督,改姓李。又任各部酋长为州刺史。安史之乱以前,奚常起兵抗唐,原因也是唐边将故意制造战事。唐末,契丹渐强,奚被契丹征服,逐渐融合在契丹族里。

室韦——狩猎地在黑水靺鞨的西面,契丹的北面。室韦分20余部,小部一千户,大部数千户。每部有酋长,实行世袭制,在继承人断绝的时候,才推选部内勇健人充当酋长。各部酋长定时会猎,猎后散去,不相统属,比起奚、契丹能够推选大酋长号令诸部,室韦显得更落后。室韦人的生活主要依靠狩猎,畜牧业刚开始,知道养犬,还不知养羊,有牛不会用,有马不多。这样低级的经济生活,也就不会有推选大酋长的要求。《新唐书》说室韦各部,“不相臣制,故虽猛悍喜战,而卒不能为强国”。

贞观五年(631年),室韦开始对唐朝发生“朝贡”关系。唐中宗时,室韦表示愿助唐攻突厥。唐玄宗时,入朝10次。唐代宗时,入朝11次。唐德宗时,室韦都督和解热素等10人来朝见。唐文宗时,室韦大胜督阿成等30人来朝见。唐懿宗时,大酋怛烈遣使者来朝。室韦与唐往来,唐朝文化多少影响到室韦,有助于室韦社会的前进。

靺鞨——两汉时号挹娄,北朝魏时号勿吉,隋、唐时号靺鞨。靺鞨分为数十部,不相统属。各部有酋长,父子世袭。隋末,酋长突地稽率部千余家内附,居住在营州。唐初突地稽立战功,唐太宗使突地稽改姓李。其子李谨行,唐高宗时为唐守边名将。

诸部中黑水部最强,唐玄宗时,在黑水部置黑水都督府,以黑水部酋长为都督,赐姓李,名献诚。以诸部酋长为州刺史,受都督统率。此后,靺鞨对唐发生“朝贡”关系,唐朝文化也自然要影响靺鞨社会。都督、刺史的设立,有助于靺鞨诸部趋向于统一。

渤海——本是靺鞨粟末部,附属于高句丽,受高句丽影响,比别部有较高的文化。高句丽灭亡后,粟末部酋长大柞荣据挹娄的东牟山,建国称王。唐睿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任忽汗州都督。唐玄宗时,大祚荣死,子大武艺继位。大武艺扩大疆土,成为东北方强国。渤海与唐保持“朝贡”关系,经常派遣学生到长安,入太学读书,学习唐朝制度,渤海在东北方又成为文化最高的盛国。公元926年,辽灭渤海国。

唐朝时期的对外战争远远不止这些,作为一个不断开疆拓土的庞大帝国,唐朝与亚洲乃至世界上许多的国家都进行了接触:有的作为敌人,有的作为朋友。这种接触使唐朝人明白了世界的广大,也使得世界了解了唐朝的强盛繁荣。

为人称道的一点是,虽然唐朝的边关节度使制度历来为史学家所诟病,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因为这些节度使的存在,使得终唐一世,再也没有过那种让其他朝代苦不堪言的边患入侵——这不仅是指大规模的军队寇边,同样还有小规模的、年年月月的骚扰与劫掠。

发展到后来,往往一个节度使的兵力,已经足以对抗一个强大的国家,哪怕是唐朝中央政府无比衰弱的时期,也能有效地遏制外来入侵。

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

唐朝,诞生于公元618年,灭亡于公元907年。在这近300年的时间里,唐朝留下了无数的传说与故事,同时也留下了无数的遗憾。跳出当时的历史局限来看,如果唐朝当时能够避免一些失误,它有可能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地位推向另一个高度,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呢。

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最好的4次机会之一。

我们首先来看看当时的世界格局。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唐朝建立。公元658年起,中亚地区列入唐朝版图。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那,这一年是回历纪年的开始,为回历元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奥斯曼灭掉萨珊帝国,并开始入侵中亚地区。

唐朝的建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几乎同步,双方在向中亚的渗透方面也几乎是同步的。区别是,阿拉伯是入侵式的,而唐朝对中亚的统治是一种怀柔式的,这也是为什么阿拉伯侵入中亚后,中亚乃至西亚各国纷纷主动归附唐朝的原因。

当时除了东部的唐朝和西部的阿拉伯最为强势外,在阿拉伯西部偏北还有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北部偏东还有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已临末世又处四战之地)。唐帝国西部有青藏高原上强势崛起的吐蕃帝国。西北到中亚地区有突厥人建立的东突厥和西突厥,还有花剌子模、吐火罗等数十个不大不小的国家。这些国家后来多数都随着西突厥陆续并入唐帝国版图。此外,在今印度地区还有一个笈多王朝。

公元624年,东罗马帝国击败波斯,夺回了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等地。公元651年,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所灭。公元661年,唐朝立萨珊末代国王之子俾路斯为波斯都督,次年升为波斯王。公元667年,阿拉伯人攻入呼罗珊,但并未渡过阿姆河。公元674年,阿拉伯人渡过阿姆河,俾路斯被迫入唐。公元700年开始,阿拉伯人在屈底波的率领下开始大举进入中亚地区,至712年,中亚地区不少领土落入阿拉伯人之手,中亚地区很多王室后人入唐。

公元715年,屈底波被杀,阿拉伯在中亚地区的统治迅速削弱。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唐朝在中亚的势力得到很大复苏,但也无力大举支持中亚番国抵抗阿拉伯人的行动。阿拉伯在中亚地区的统治除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就是战乱和纷争。经过100年战乱,最终中亚地区成功地脱离了阿拉伯人的统治,但是伊斯兰教却已经在中亚地区扎根。

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在中亚地区与阿拉伯人进行了一次遭遇战,即著名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轻敌冒进,又加葛逻禄部反叛,遂大败。至此,唐朝在中亚地区的统治大大削弱。此后唐朝在中亚地区仍然有一定影响,但是再也不复当年的威势。公元755年,唐朝更是遭遇安史之乱,国势日衰。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末9世纪初也走向了解体,吐蕃却借机强大起来。

吐蕃崛起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影响很大。松赞干布于公元629年成为吐蕃王,是继唐太宗和穆罕默德之后的又一位强势君主。吐蕃崛起后勾结西突厥在中亚地区攻城略地,夺唐朝在中亚的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直到多年后的692年,唐朝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击败吐蕃才收复四镇,但吐蕃对唐朝在中亚的统治始终有极大威胁。吐蕃崛起之后,突厥也重新崛起,并起兵叛唐,也严重威胁了唐朝在中亚的统治。这些影响都有利于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地区。

安史之乱中,吐蕃人借机蚕食唐朝西北边境,唐朝同中亚的联系几乎因此而断绝。阿拉伯人和一些中亚国家都曾经出兵帮助唐朝平叛,并曾出兵进攻吐蕃。

公元822年,波斯人塔希尔在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建立伊斯兰王朝塔希尔王朝,标志着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无论塔希尔王朝,还是后来的萨法尔王朝或者萨曼王朝,名义上都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萨曼王朝衰亡后,中亚地区彻底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羁縻,进入了突厥时代。

再来看当时的欧洲。自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崛起,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日耳曼人在欧洲大地上建立了大大小小很多王国,陆续形成了今天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雏形。公元681年,斯拉夫人建立的保加利亚国是第一个斯拉夫国家,也是当时的斯拉夫地区的文化中心。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成为神圣罗马皇帝,欧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时期。但相继崛起的斯拉夫人、维京人不断地劫掠欧洲,这个时代的欧洲可不像今天这样强势,尚处于蛮荒落后之地,跟唐朝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关系。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做“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在当时的世界来看,以往的强国——比如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已经逐渐地衰败并且再也没能恢复昔日的荣光。而新兴的强国——比如吐蕃或者阿拉伯帝国,因为有着自己体制上的固有漏洞,很难为世界带来其他的进步。当时唯一能够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繁荣的强大帝国,唯有唐朝,别无分号。

如果能够果断地抓住这样的良好机遇,将自己的优势无限扩大并且保持——对于开放的唐朝来说,这并不是难事——我们很可能会一直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且成为传说中的伊甸园或者亚特兰蒂斯。

但可惜,谁也想不到,在外部敌人普遍衰弱的时候,真正能够影响到大唐命脉的动乱,将在其内部出现。这场大动乱的意义古往今来已经有无数的人分析过、研究过,它使得后世的帝国再也不敢信任那些外族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慢慢有了市场,也为后世大多数人所接受。甚至直到现在,也有不少人信奉这样的思想,这也成为了阻碍中国再次强大起来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唐朝的战乱使得后世之人对于武将领军保持着一种挑剔到苛刻的警觉。宋明两朝,对于武将的限制达到极限,“以文统武”成为潮流。曾经以精兵悍将称雄于世的汉唐风采,从此再也不见,中华民族甚至已经有了“文弱”之称。实在是可叹,可惜!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一场改变了唐朝,也改变了世界的大动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