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唐朝
4339900000009

第9章 影响世界的强盛帝国(5)

例如,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卢钧擢任岭南节度使时,他发现广州的外来居民与唐朝人杂居在一起,不仅没有实行种族隔离,而且相互自由通婚。于是卢钧强迫他们分处而居,禁止通婚,甚至不许外国人占田和营建房舍。他自认为是在整饬这座荒淫放荡的城市,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直而坚持原则的人:总归一句话,他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一种“种族清教徒”的行为。

唐朝人对外来居民的称谓中有许多俚言俗语,如“富波斯”(因为他们富有,所以他们是受人羡慕的)、“黑昆仑”(因为他们肤色黑,所以他们是丑陋的)、“裸林邑”(因为他们是裸体,所以他们是淫荡的)等等。这些说法只是一些形象化的俚言俗语,对于官方政策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至少就唐朝民间而言,对于外来居民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

当时的人们常常在酒宴上摆放一个头戴宽沿帽,蓝眼睛,高鼻梁的小木偶人,用它来表示喝醉的胡人。当这种滑稽的小木偶跌倒时,如果它倒的方向指向哪位宾客,则这位宾客就必须将杯中的酒喝干。年轻的诗人们常常在妓院里用这种木偶人取乐。他们一方面嘲弄、取笑着这种木偶,另一方面也正是他们,在苦苦思恋着大都市酒肆中那些楚楚动人的胡姬。

唐朝时还拥有着大批从国外运来的奴隶,典型的唐朝奴隶是异族奴隶。狡猾的奴隶贸易者尽量不去买卖唐朝境内土生土长的汉人,由于法律保护,使贩卖汉人变成了一件非常担风险的事情。如果商人诱拐了奴隶,则犯罪的商人多半会被处死。可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异族奴隶并不完全是人,所以只要当时没有赦免异族奴隶的法令,不管他属哪个种类,异族奴隶都是很畅销的。奴隶商人的货物可以是波斯人(因为波斯人皮肤黑,所以唐朝人称他们为黑人)、突厥人、斯拉夫人奴隶、高丽奴隶(不是高句丽)。尤其是高丽女奴,在唐朝的富豪之家,大多非常希望能够得到高丽、新罗国少女。

唐朝这种复杂的民族政策,在自身强大的时候还可以从中得益,但一旦自身开始衰落,融于其中的少数民族就不甘心安分守己了。

伎进胡音务胡曲,洛阳家家学胡乐

音乐、舞蹈是盛唐文化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也是深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一个艺术门类。唐朝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燕乐两大门类。雅乐主要用于祭祀和朝会等隆重场合,是一种相当程式化的庙堂音乐,燕乐主要是在宴饮的场合表演的音乐和歌舞。外来文化对唐朝音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燕乐。

唐朝的燕乐是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隋朝初年,文帝定七部乐为正式的燕乐,分别是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和文康伎。炀帝即位之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与礼毕等为九部乐。唐朝初年一仍隋旧。太宗时去礼毕,增燕乐;平定高昌后,又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增加高昌乐,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形成了唐朝的十部乐。

十部乐中,天竺、康国、安国等乐都是前代自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传入内地的音乐。以国名来命名乐部,表明这些音乐仍然保留着较强烈的异域色彩,未与中国内地固有的音乐文化融为一体。

此后,随着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进程的加深,以国别分类的方式渐泯,出现了立坐二部分类,堂下立奏者为立部伎,堂上坐奏者为坐部伎。立部伎八部,坐部伎六部。天宝十三载(754年),唐朝对太乐署供奉的乐曲名称进行了大规模改动,进一步将保留胡名或听来不雅的乐曲改为典雅的汉名。乐曲改名,不仅表现了唐朝对域外音乐文化的吸收过程,而且反映了外来音乐文化对唐朝音乐的重大影响。

《教坊记》记唐代曲名最称完备,总共不过记载了325首曲名,而仅在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就占了近三分之一,外来音乐在唐朝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于此可见。

以杜佑《通典》为代表,唐朝在燕乐之外另分出了所谓的“四方乐”或“四夷乐”,其中扶南、天竺、骠国、康国、安国等乐都属于外来音乐。从有关记载分析,除骠国乐外,“四夷乐”中的其他几种外来音乐都是在北朝或隋代就已传入中国的音乐。

骠国乐是在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由骠国王的弟弟悉利移献给唐朝的。骠国乐凡10曲,乐工35人。由于骠国文化深受印度影响,乐曲表现多为佛教内容,“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骠国献乐在当时的宫廷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著名诗人白居易作《骠国乐》,形容骠国乐的舞容称: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唐人所说乐曲往往包括了音乐、歌唱、舞蹈等艺术门类,如骠国所献音乐中就包括了器乐演奏者、歌唱者及舞蹈者等。唐人按照演奏风格,将舞蹈分为健舞、软舞两类。健舞刚健雄强,节奏明快;软舞优妩柔婉,节奏舒缓。唐代最流行的健舞如胡旋、柘枝、胡腾等,都是来源于中亚的舞蹈。“贡人”中,康、米、史等国向唐朝贡献的“胡旋女子”,实际就是从事胡旋舞表演的专业舞蹈艺术家。

胡旋舞传入唐朝之后,在宫廷内外盛行一时。8世纪初年,武延秀在安乐公主宅中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胡人安禄山肥硕异常,腹垂过膝,需两人挽扶,才能行步,但是安禄山也以善舞胡旋著称,“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元稹、白居易都有吟诵胡旋舞的诗歌,据白居易《胡旋女》诗,杨贵妃也擅长表演胡旋舞: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诗人在这里将胡旋舞的故乡“康国”当成了“康居”。诗中更以诸多比喻,突出强调了胡旋舞疾速旋转的特点。

元稹与白居易对胡旋舞特点的描述正相契合,在其《胡旋女》诗中也称:

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

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

潜鲸暗吸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

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段安节《乐府杂录》称:“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其妙如此也。”《新唐书》也称“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当代学者据考古资料,认为“毬”应为“毯”之误,但似乎也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料证据。

如果说见于记载舞胡旋者多为青年女子的话,胡腾舞则多由少年男子表演。从舞蹈名称即可知,胡旋舞以“旋转”为特点,而胡腾舞的特色则是“腾跃”。8世纪诗人李端在诗中描述了一位“肌肤如玉鼻如锥”的胡人少年舞者表演胡腾舞的情形,舞者身穿桐布轻衫,头戴珠帽,披葡萄纹长带,在舞蹈之前跪在帐前以胡语向观众致词,然后开始轻健敏捷的舞蹈: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除了俯仰腾跃、环行急蹴等刚猛雄健的形体动作外,还伴有扬眉动目、顾眄流盼等丰富的面部表情。同时代诗人刘言史的描述,鲜明地突出了这种舞蹈腾跃刚劲的特点,可以加深对胡腾舞的了解: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

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

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

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

刘言史在诗中明谓舞胡腾者为“石国胡儿”,表明石国至少是唐朝胡腾舞的输入国之一。唐代由石国传入的舞蹈还有柘枝舞,较之胡旋、胡腾,唐人对柘枝舞的记载更多,今天对它的了解也就更详细一些。舞柘枝者多为青年女子,舞者头戴绣花卷边虚帽,帽上施以珍珠,缀以金铃。身穿薄透紫罗衫,纤腰窄袖,身垂银蔓花钿,脚穿锦靴,踩着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婉转绰约,轻盈飘逸,金铃丁丁,锦靴沙沙,“来复来兮飞燕,去复去兮惊鸿”。当曲尽舞停时,舞者罗衫半袒,犹自秋波送盼,眉目注人。

柘枝舞艺术境界高超,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引起了唐朝社会各阶层的极大兴趣和爱好。唐朝诗人刘禹锡、薛能、张祜、白居易、沈亚之、卢肇等都写过有关柘枝舞的诗歌。流行地区遍布今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最值得注意的是,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骠国献乐时,《唐会要》称骠国乐“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可知柘枝舞在9世纪初年已被目为“中国柘枝舞”。上引白居易《胡旋女》诗中称“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同一时期,胡旋舞在中原也已经相当常见,而且与新传入者有了一定的区别,所以诗人以“中原自有”的“胡旋舞”与“胡旋女”所舞新传入的“胡旋舞”相区别。9世纪时,柘枝舞和胡旋舞分别被冠以“中国”或“中原”,表明经过近百年之后,早先传入的外来舞蹈在唐朝人心目中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唐朝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至少与新近传入的外来舞蹈有了显著的差别。

见于唐朝载籍的外来音乐、舞蹈家,多为中亚昭武九姓胡人,此仅举数例,以概其余。

曹国胡人曹保保祖孙三代,均为琵琶名手,在唐朝声名最著。段安节记载,贞元中(785~805年)有曹保保,子善才,孙曹纲,世代传承琵琶技艺。曹纲善拨,“若风雨而不事扣弦”,“时人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曹善才与曹纲,又见于唐人诗歌吟咏。

白居易《琵琶行》序中称,元和十一年(816年),在九江任司马时,夜闻舟中弹琵琶者,“有京都声”,经询访,知其人原为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此曹善才,应即曹保保之子。李绅曾作《悲善才》诗,序中称穆宗时(821~824年)赐宴曲江,曹善才等20人备乐。诗中追叙曹善才弹奏时的情形称: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

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

紫髯供奉前屈膝,尽弹妙曲当春日。

寒泉注射陇水开,胡雁翻飞向天没。

“紫髯”、“胡雁”,暗示了供奉曹善才的胡人背景。曹善才之子曹纲(也作曹刚)也是非常有名的琵琶艺人。大和二年(828年),白居易在长安观赏曹刚演奏,作《听曹刚弹琵琶兼示重莲》诗:

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胡啼番语”云云,更是明确地指出了曹氏祖孙的种族。薛逢将曹刚琵琶誉为神仙才能听到的天上“玉都殊音”,而刘禹锡则将聆听曹刚琵琶作为人生的最高享受,声称“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

唐代曹姓以琵琶著称者还有女琵琶师曹供奉、曹触新、曹者素等人,康昆仑也是著名的琵琶艺人。段安节称康昆仑为贞元中琵琶第一手,并记载了长安祈雨,康昆仑与僧人在天门街“斗声乐”的故事。除了弹奏外,康昆仑还兼善作曲,他曾将凉州曲改编为琵琶演奏曲。

来唐外国人中,也有以歌唱著称于世者。《卢氏杂说》称元和年间(806~820年)从事歌唱的乐人有米国胡人米嘉荣,歌曲之妙,当时无出其右。刘禹锡在《与歌者米嘉荣》诗中称: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米嘉荣之子米和,咸通年间(860~874年)以弹琵琶称,“申旋尤妙”。与曹保保家族一样,也是世代以音乐技能供奉朝廷。

拿进来,玄奘西天取经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后于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最初他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他所译的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的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3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5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11岁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13岁时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公元618年隋朝灭亡。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60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前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槃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玄奘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10余万里。

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鞠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论佛学,前后共两年。

以后,再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