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食物医药百科大全
4341700000003

第3章 食物治病有渊源(2)

自然环境对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气候。春夏秋冬四季的改变会有温热寒凉的不同,它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季节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应用保健食疗时,应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治则。饮食疗法有四季五补之说,春季五行属木,气候温和,万物生发,五脏属肝,肝主疏泄,恶抑郁,需要升补,适宜食用大枣、牛肉等,食疗方如首乌肝片等;夏季五行属火,气候炎热,人体喜清凉,五脏属心,需要清补,适宜食用李、西瓜、鸭肉等,食疗方如荷叶鸡丝等;秋季五行属金,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需要平补,宜食杏、羊肉等,食疗方如菊花肉片等;冬季五行属水,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需要滋补,适宜食用桃、葱、鸡肉等,食疗方如归芪鸡、杜仲腰花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宽广,经纬跨度很大,南方温热,北方寒冷,东部平川,西部高原。不同地区的气候水土对人的影响很大,饮食区别也很大,故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由于气候、水土、物产的不同,导致人们生活习性、饮食嗜好的不同,也形成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当地的常见病。因此,不管是药物疗法还是饮食疗法,都要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辨证施治施膳,这样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突出特点,也是饮食疗法应严格遵循的原则。辨证,是通过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病人的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病史、症状、体征及生活经历、遗传因素、特殊嗜好等有关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加以综合分析,判断出是属于何种性质的病症,做出客观正确的结论。论治,是以辨证得出的结论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和论治是整个诊治疾病过程中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也是指导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应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遣药组方和选食配膳,根据病体的寒热虚实,施以温热、寒凉、补益、泻下等不同治疗法则。如果寒温不分,虚实不顾,滥用补品,不但达不到食治的目的,往往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饮食疗法,包括一些民间传统验方,都是经过历代医家的筛选,既有理论上的可靠依据,又有临床上的反复印证,是行之有效的食疗方剂。

防治并重,祛邪扶正

中医学不仅注重治病,而且十分重视预防。《黄帝内经·素问》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历代医家和养生家所奉尊。“治未病”的实质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就是应用中医的养生之道,起到健体防老、预防疾病的作用。古代医家尤其重视饮食的保健养生作用,这也正是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之一。对此历代医家都有论述,《黄帝内经·素问》:“人以水谷为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面以存生。”孙思邈《千金要方》云:“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从前贤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合理摄食,饮食有节,是扶助正气、调和阴阳、维持人体健康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

西方医学同样注重饮食疗法的保健强身、防病治病作用。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强调“营养适宜,治疗彻底”,并提出“食物药物,应互为替补”。其学术观点与中医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饮食疗法的保健作用早被人们所熟知,经历代应用长盛不衰,它对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对妇女强身保健、美容驻颜,对老年人抗老防衰、滋补强健,以及对改善人体健康状况,保持旺盛精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是不可缺少的。

饮食疗法在注重未病先防、营养保健的同时,亦注重既病防变,提倡治病求本。最主要的是调整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所谓正,是指人体防御、抵抗疾病的能力;邪主要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正与邪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正邪的消长,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邪盛则病进,正盛则病退。因此,治病的根本目的是扶正祛邪。《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提倡以药物祛邪,以谷、畜、果、菜相配合,调养身体以扶正,达到邪去正复、疾病向愈的根本目的。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饮食疗法是以中药材为原料,与日常食物进行合理调配,采用传统制作方法,结合现代先进的食品生产工艺加工而成。在形式上兼备了美味佳肴可口怡神和药物防病治病的长处,它既不同于一般食品,又不同于药品。以色、味、形方面观其形属于食品,以性、味、功效审其性又是药品,它是取药物之性,采食物之味,共同配伍,相辅相成,起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协同作用,收到药物治疗与食物营养的双重效力。由于其制作巧妙,观之形美,食之味香,良药可口,为各年龄层次所喜爱。同时,饮食疗法所应用的主辅原料,大多是食品或可供药用的食品和调味品,所使用的药品,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小,安全可靠,可长期应用。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可以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说明饮食疗法不但可治病,还可防病强身,而且长期服用安全可靠。

食物治病的优点

口感舒适,色香味美

作为内服药时,口感舒适,易为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所接受。人们可以根据其营养及功能特点,或者生用,或者进行科学烹调,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药膳或剂型,患者视之赏心悦目,闻之垂涎欲滴,食之胃口大开。如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尿少患者,中医常以“白虎汤”加减进行治疗,高烧脱液伤津者可能还要配合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作“静滴”。中药难熬又难喝,“静滴”则难受更难耐,而取具有“天生白虎汤”美称的西瓜一味生吃,既清热又生津,味甜如饮琼浆,清凉如冰水,让人在治病的同时,更得到吃的享受,这真是“良药可口又利病”的最佳境界!

药源广泛,方便易行

大众掌握了食物治病的原理,等于每个家庭建立一个家用药柜,内服外用可任意采撷,即便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取来都是药,这样也更加开发了动植物资源,使其能尽药、食两用价值。

营养丰富,药食放心

没有或很少有毒副作用,在应用时无须严格掌握剂量,患者食之绝对放心。

用后对症者,病自痊愈,即使不对症,亦无其他忧虑。对于治疗不愈或病情严重者,还可配合或立即转向药物治疗。

价廉物美,疗效显著

尤其在农村,可随时采集,随时应用,在药价十分昂贵的时期,更可免囊中羞涩。

有人认为食物治病主要是用于补益,只能用以慢性病或疾病恢复期的辅助治疗,其实并非如此。在中医药学的文献中,所载的以食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既可补虚,又可祛邪;既可内服,亦可外用。只要根据食物的药性,或者按照中医的辨证原则使用,很多时候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食物的性质与功用

食物的性质是食物具有营养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功用是指食物在应用过程中所体现的营养学及医学作用。多年的经验证明,食物的功用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预防疾病

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而且还可作为疾病后期维持治疗的有效手段,防止疾病的复发。如淡菜(壳菜)含丰富的碘、钙、磷、铁,可用来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肾虚及妇科崩漏等疾病;百合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维生素C及β-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还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经常服用,可预防老年性慢性气管炎、神经衰弱、肺炎等多种疾病。食物预防疾病可不受疗程限制,便于长期服食,因而其功效也常常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

辅助治疗急性病

中医长期临床经验表明,很多食物对于各种急性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功效。如樱桃、香蕉均有一定的止痢作用;大蒜对治疗疟疾、感冒有一定功效;生姜可辅助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食物治疗也可单独使用,效果也很好。

治疗慢性病及病后调理

慢性病患者,由于抗病能力较低、体质较弱,常常不能速愈。用药物治疗一般均有一定副作用,效果不能达到完好。按慢性调理,往往会取得良好的疗效。如糖尿病患者,宜经常食用胡萝卜以降低血糖;又如山楂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和强心作用,因而长期食用对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效果良好。

病愈后,中医认为身体邪气已祛,元气未复,或者余邪未净,正气已伤,因而身体各种机能减退,胃肠功能下降,此时用食疗法调整胃气,恢复元气,消邪扶正,颇为适宜。例如,退烧后口渴,宜用生芦根、竹蔗熬粥以解之;再如消化不良、积食,可用鸭肫末服用解之。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经现代药理研究,山药、首乌、核桃、百合、人参、枸杞、芝麻、枣、鹿茸等均有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而常食五谷杂粮更是使人体养分平衡,提高免疫能力的简便实用的食疗方法。如粳米熬粥是健脾胃、培养中气的良药,古人称之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更有《医药六书》说“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养颜美容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外在症状的调养与防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医食疗学的研究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众多实用食疗方法。如减肥防肥宜常食用荷叶粥、加味红小豆粥等;经常饮用雪梨汁治疗面部痤疮(粉刺);用胡桃豆浆或猪肾粥等治疗面部黄褐斑等。

总之,食疗具有全面、安全、疗效好而无副作用之优点,已愈来愈受到现代人的欢迎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