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困惑你一生的谬误
4343500000018

第18章 传统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8)

诸葛亮也犯过以言谈取人的错误。诸葛亮出兵伐魏,料到街亮是关键地域,必须可靠的人把守。他认为马谡熟读兵书,善讲兵法,堪称大任,就委派了马谡。结果,街亮失守,蜀军陷入极度被动境地。请人毛宗岗评价此事说:“马谡之所以败者,因熟记失法之成语于脑中,不过曰‘凭高视下,势若劈竹’耳。孰知坐论则是,起行则非。读书虽然,致用则误,岂不重可叹哉!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书。”这是非常恰当的评价。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奸相秦桧,之所以得势于一时,也是推荐者犯了以言谈取人的错误。据历史记载,荐举秦桧的是张浚。他认为秦桧‘人才虽难知,但议论刚正,面目严冷,则其人必不肯为非’,正是遵循以言谈取人的标准,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古罪人”走上了政治舞台。

事实告诉我们,以外貌言谈取人绝对要不得。领导者应该把现象与本质区别开来,不要把现象当本质,而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要让外表迷住双眼,要透过其外貌,发现人的真正才能,这才是关键的关键。

魅力等于漂亮吗?

前不久,在好莱坞所评选出的最有魅力的人揭选以后,人们发现,被评为最有魅力的男人和女人不是年纪轻轻的青春影星,而是年过半百的成熟演员。由此你不难发现,魅力和漂亮并不是同义词,因此,你不妨揭开漂亮的面纱,也许会出现一个有魅力的自我。

经验表明,魅力的形成,先要发现自己的本质,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特色,就像导演风格也是一样的,是日久天长慢慢累积的,绝不是我想拍什么风格就会拍成什么风格。刻意雕琢的魅力只会让人一时迷惑,是短暂的。由本质中流露的魅力才能持久。魅力就像艺术,是不争一日之长的。中国当代已去世的伟人当中,毛泽东具有“狂”性格的魅力,人民敬他如敬神一样。有才气而狂,意志力强而狂,有弯弓射大雕不可一世的狂气,是一种刚性的魅力。另一种温柔、机敏如女性思维,女性也会很喜欢这种体贴的男人,周恩来即是具有这类魅力的政治人物代表,当然,中国政治人物并不只有这两种典型。通常欣赏男性魅力都是别人有而自己比较缺乏的。有魅力的男人通常是具有充分自信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肯定。但那种自以为是的悬空自信,是完全没有魅力可言,而且令人憎厌的。

自信是基于人生经历加上智慧、专业等条件,他的自信表现出来时别人会肯定。这样的自信延伸到对人、对事,不论是男女都具有魅力。有自信的人能收放自如,知道如何去表现,知道不一定“放”才是要谦虚退让或据理力争,一切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这样的男性是非常有魅力的。

有魅力的女人不一定外表有多亮,也不一定很有名气。她可能是个老人,因为智慧的累积。有些女性作家、导演是不会穿着打扮的,但在她们的谈吐学识中,在她们与你工作中,其魅力是无可抗拒的,你不会和她们辩驳,会相信她们,这样的人是容易驾驭很多事的。而这个魅力来自她们的自信、事业,你会愿意和她们共事,成为她们长期合作的朋友,而你当然也不会是一个讨厌的人,否则别人也不会愿意和你合作。

专家认为,真正的魅力不管从何时开始,都有四个评估的方向,那就是:自然、亲切、智慧、幽默。

自然是发乎情,亲切是互动,对等的;智慧则是对自己负责,最后会反射在别人对你的看法上面。智慧通常是很烦人的,相对地幽默是需要学习的,它就像表方式与事物的程度差别。魅力是一种反射、回馈的力量。魅力所给你的自信,让你自然,对人亲切,散发智慧与幽默。这反而会激发别人来接近你,因为你的态度让人感觉很好,这样的好感又会回到你本身。

真正有魅力的人是无论到哪里,做什么事都很快乐。不要认为快乐是天生的,它绝对是需要经营的,找到符合自己的特质,经过一个不断自省和回顾的过程后,才能分享到自然、亲切、智慧与幽默。

魅力是不是天生的?

人的魅力不是来自外表,也不是天生的。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周围最有魅力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最漂亮的人,因为文化修养、性格的陶冶以及得体的举止会使一个人超越他的容貌局限而焕发出四射的魅力。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最有魅力的人呢?

(一)向你的偶像学习。模仿你所崇拜偶像的某一方面,然后融入实际生活。

(二)把自己当主人。因为你觉得害怕,所以才会害羞。但如果你把自己当做主人而非客人,主动招呼、照顾别人,使人觉得愉快,自然受欢迎。

(三)触碰对方。刚见面时握手,谈话中找时机轻拍一下对方的肩。

(四)与对方的目光相接。表示你沉稳、自信,也表示你对对方感兴趣。

(五)多读报刊杂志。能及时掌握当前的热门话题,变得健谈,也很会发问。

(六)不忽略礼貌。常说“请”和“谢谢”。

(七)注意自己的身姿。抬头挺胸,让大家知道你充满自信。

(八)不过于在意自己的相貌。很少有人拥有完美的外表。何况美丽的外表不见得比优雅的谈吐、亲切的微笑更让人喜爱。

(九)不要小气。例如邻居很喜欢你培植的玫瑰花,不妨送一朵给他。

(十)不要吝啬赞美的话。如果你对谁有好感,就该向他说出来。

(十一)注意休息。过于疲劳哪顾得上有没有魅力。

(十二)善待自己。偶尔放纵一下,上好饭店吃一餐,添一件高级服饰。

(十三)懂得幽默。以轻松的心态处世,人生充满光明,也会使与你接触的人受到感染。

(十四)有事找朋友帮忙。这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有活力的象征。否则要朋友干什么?你请他们帮忙,只会在他们心目中更添你的魅力。

(十五)时常微笑。笑容使你显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十六)注意你的声音。讲话的语调开朗、镇定、平稳的男人最受喜爱。

(十七)要对别人有兴趣。人们都觉得只关心自己的人很乏味。

(十八)不要急于求成。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更有吸引力,懂得怎样适可而止。例如参加宴会不做第一个到和第一个走的人;给朋友打电话要在对方喊停之前结束。

(十九)善用自嘲。可增强你的魅力。

(二十)自己给自己起个好绰号。绰号使你显得与众不同,因而更具魅力。

(二十一)不刻意隐瞒自己的情感。对什么事都不动声色,别人会觉得你很冷漠。

(二十二)学会一种特长。如下棋、钓鱼、修理电器等等。最好是深入钻研一下,有能力与这方面的专家交谈。若能达到这种境界,别人自然觉得你有魅力。

(二十三)能相信别人。爱猜疑的人不会给人以温暖和关怀。而温暖和关怀是魅力不可缺的要素。

(二十四)学会处理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只会处理办公桌上的事,不会成为有魅力的人。

(二十五)要有自己的原则。让人知道你也会生气,也会对某些事看不惯,不是一个好好先生。

(二十六)穿自己喜欢的衣服。选择衣服时要看自己满不满意,不要过于考虑别人喜欢。只有自己满意,你才会觉得愉快、自信,这正是吸引人之所在。

(二十七)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常发脾气只能让人对你多加提防。

(二十八)勇于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人们都很佩服那些勇于站出来发表自己看法的人。另外,被认为很有魅力的人一般都很主动,有活力,不会当旁观者。

(二十九)同意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不要表露自己的观点,而是要注意从别人的看法中找出你们的共同点。

(三十)兴趣广泛、关心时事。这样才有丰富的谈话资料。难以想象有谁对每天只知道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的人有兴趣。

与朋友作生意才可靠吗?

经济活动的扩大,社会交往的增多,个人活动的辐射,使“朋友”在当代不能走俏。俗语:“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朋友”不仅是“路”,还是信息,还是声势,还是捧月众星,还是成交鹊桥,还是躲难的法宝。当然同时是一种头痛,一剂泻药。

“朋友”在中国传统中是两弯相映的明月组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可惜当今正在为一个“利”字浸泡。深圳人对此看得透彻:“钱是大家赚的”,意思是朋友互掏钱包是当今正常之道。

如今,有些“朋友”确实像一些按摩情感的骗子强盗!

君不见,朋友间打伙开店,集资办厂,有几个不是亏则扯皮拉筋,赚则打斗红眼的?

一个众人争当掘金客的时代,一个个体意识代替集体意识,存在意识代替理想意识,金钱意识代替事业意识的年月,梁山泊之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之遗风能不搁浅?

因此,告诫大家:在生意场上交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例如,有些时候,朋友帮忙对你并不划算,帮你租门面的朋友也许在当赚过手钱的房东,帮你资金的朋友也许要收你的高利贷,帮你介绍生意的朋友也许要狠狠杀你一笔回扣,帮你装电话的朋友至少要带走你一条红塔山、两瓶好酒。

朋友之情是个软绵绵的玩意,有弹性,有回旋之利,因此时常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才使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令人齿冷的局面:

友情隐藏着商情,友道蜕变为畏途,友谊沉浸于利害,友好则难渡白头。

俗话说,生意场上无父子。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多年,时至今日仍在教诲我辈,就因为国人很难做到这点。毕竟,中国人的血管是流尚着东方人的亲情之血,在“义”与“利”的冲突中,往往是理智的“利”让位给感情的“义”。但在实际的商战中,以“义”代“利”不仅违背追求最大利润的商界最高原则,也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隐患。

当然,不要同朋友、熟人做生意,并非一成不变。但初涉商海便抱着靠自己的胆子、朋友的路子,一不小心就发了大财的想法却是危险的。最根本的是,既然置身商界,就应该严格遵循为商的原则进行“游戏”。不然我们的商旅生涯就像那首儿歌一样:“迷途的羔羊,寻找老狼的指引……”

欠债与贫困是一回事吗?

中国人曾经谈“债”色变。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相传“无债一身轻”。不是迫不得已,不肯轻易举债。欠债,仿佛是“贫困”的代名词。

所谓债券,简单说来就是债务凭证。我借了你的钱,总得留个字据。兄弟也罢,朋友也罢,没个字据,万一发生不愉快的事怎么说?何况你我非亲非故,更不会借出。个中道理,富人与穷人也罢,国家与百姓也罢。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为支持军费的开支,由户部向富商巨贾发行的“国债”(当时称作“息借商款”),发行总额为白银1100多万两。这算是中国首笔国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交付赔款,又发行了公债,总额为白银1亿两(当时称“昭信股票”)。从此,历届政府为维持财政平衡,都发行了大量公债。北洋政府、广东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粤汉政府以及蒋介石政府先后发行了数十种债券。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实际发行额折合人民币为2.6亿元,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还清本息。1954年,我国又发行了国家建设公债。到1958年共发行了5次,累计发行39.35亿元,至1968年全部偿清。此后10余年,我国未再发行任何债券。

稍长一些岁数的人都记得,曾有一度,我们非常自豪地宣传:中国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现在想来,挺不是滋味。债务性质,有两类:

(一)灾难性债务。穷得揭不开锅,吃上餐没下餐,连盐都得借,那是够悲哀的。我小时候便借过盐,至今记得一句俚语:“没盐真可怜。”一年辛苦到头,连大年初一都得“农业学大寨”,仅仅吃点粮食还得向生产队“透支”,那欠债是悲惨的代名词。像“昭信股票”,那当然是耻辱的象征。又如2001年5月在大连市金州发现的由日本政府发行的“大东亚战争”国库债券,债券上用汉字印着:“大日本帝国政府大东亚战争割引国库债券”,图上还有在飞机掩护下航行的军舰、坦克和火枪,发行期为“昭和18年12月8日”(1943年12月8日),偿还日期为“昭和29年1月25日”(1954年1月25日),并有“大藏大臣”的印章。这表明日本侵华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发行此债券的目的在于搜刮民财,支援日本的侵华战争。这张债券象征着当时日本政府的罪恶,也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灾难。

(二)发展性债务。“欠债”也是“办大事”的同义语。像盖(购)房子、结婚这样的大事,普天下有几家不要借点债?而要从事稍有规模的生产经营,也几乎没有不借贷的。之所以有“高利贷”,就因为从古就需要资本信贷。之所以有现代金融,就因为现代化生产经营少不了大规模的融资。能借到钱,那是你有本事、有前途的标志。

所以,像当年那样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一点也不值得自豪,——国家没有大力搞经济建设,而鉴于那样疯疯狂狂也没人敢把钱借给你。

所以,像今天这样既有外债又有内债倒值得自豪,——国内国外的人都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