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困惑你一生的谬误
4343500000024

第24章 能说会道未必就受欢迎(6)

一席话启发了范睢,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蔡泽就职后,也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明智地舍弃了宰相宝座而做了范睢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节,也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

古人这种“直言犯谏”的精神,希望现代久居“安乐窝”的人们不妨也学一学。因为,冒犯并不是很可怕的。

怪脾气真的不可有吗?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表现自我,而如果官居极品,大权在握,那么在公在私都会给世人留下怪印象。个性越强,“怪”脾气越突出。在中国近代史上,以正面显“怪”的,曾国藩要算一位。曾国藩酷爱读书,崇尚儒家伦理道德,克勤克俭,而且对弟弟和子女也动辄用连篇累牍的大道理训导一番,让别人看着怪怪的。其实,这种怪既是曾国藩的个性使然,也是他的保护伞。

曾国藩怪脾气的养成与他父亲有关。相传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曾国藩独自进京赶考时,他才26岁。在北京住了一年,交游甚广,眼界大开,等到放榜发现名落孙山时已经没有了回家的盘缠。好不容易借了一百两银子做路费,经过金陵时,在书肆中看见一套精刻二十三史。他爱不释手。盘算着除留足船票钱外,连自己的皮袍衣物全送进了当铺,而把整套书买了回来。到家后,家人发现他所带衣物均已不见,只带回了几箱书,甚感奇怪,等问明缘由后,他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夸他有出息。

要说倾家荡产也要买心爱之书是一般文人都具有的怪脾气的话,那曾国藩身居高位之后的所作所为却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

曾国藩有五个女儿,他规定每个女儿出嫁时,奁资不得超过二百金。人们都说他太吝啬,因而传为笑谈。当他的四女儿出嫁时,他的弟弟曾国荃听说了这个笑话,他根本不相信有这回事,等到打开箱奁验看时,才知道这根本不是玩笑,而是事实。在当时,以曾家的显赫和金银的价值来衡量,二百金是根本办不成事的,所以曾国荃感叹之余,连忙又拿出四百金赠送过去。

这样做有何意呢?曾国藩拿不出更多的奁资吗?不可能。这只不过是曾国藩教育子女要节俭的一种怪方法。

人不怕“怪”,但怪要怪得有个性,不妨害他人,又要给他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位可以称得怪人的是辜鸿铭。他的怪也颇具特色。辜鸿铭早年留学苏格兰时,头上蓄着又粗又长的发辫,因一位要好的女朋友说好玩,他就剪下辫子送给了女友。等学成回国后,辛亥革命成功,剪辫子已成时尚,辜鸿铬却非把辫子留起来,说此举是为了捍卫中国传统文化,抵抗西方文化思想的侵蚀。但这时的辜鸿铭开始中年谢顶,所以,一条灰灰的、细而短的小辫子一直留到死。

另外,在学问上,辜鸿铭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他博通的语言甚多,除汉语和马来语外,他的英、德、法、意、日语和拉丁、希腊古语均纯正流利,俄语也略知一二,堪称天才。辜鸿铭的传世之作大多是用英文书写,他还把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论语》、《中庸》、《大学》和唐、宋诗词等译为英文。译词不但精确,而且还能准确地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样一位受过高等西方文化教育的人,内心里却非常崇拜中国文化,而且辜鸿铭对当时西方普遍存在的对华歧视现象感到非常气愤。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西方那些自视高人一等的狂妄之徒:“不要以肤色取人,黄皮肤后面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不要以所谓“生活水平”来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文明和是否值得尊重。

辜鸿铭说:“只要无私和仁慈——不管你是一个犹太人、中国人还是德国人,一个商人、传教士、士兵、外交官或苦力——你都是一个基督之徒,一个文明人,但如果你自私、不仁,那么即便你是全世界的皇帝,你也是一个乱臣、一个贼子、一个夷、一个异教徒、一个蛮人、一个残忍的野兽。”

我们说辜鸿铭的言论不免怪异偏颇,走向了极端。因为经济发展与文明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但也不可否认,辜鸿铭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在追求经济发达和物质文明的道路上,都不能忽视全民族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否则就算不上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

曾国藩和辜鸿铭两位怪人的怪脾气,细细研究起来是同出一辙的,那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在影响着他们。在所谓的怪脾气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汩汩流淌的民族血液,似乎可以看见柔而不折的民族脊梁,更可以看到纯朴善良的民族性格。

其实,人生在世,是需要一点这样的“怪”脾气的。

同情心是不是越多越好?

同情他人是一种美德,富有同情心者是令人钦敬和赞佩的。但是,在很多时候,同情心却成了骗子们施展骗术的最佳条件之一。很多骗子就是依靠人类普遍具有的同情心来行骗的。

曾经,在广州街头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

前几年,我的一位家在广州的好友回老家省亲,他走在大街一旁的人行道上时,突然看到前面不远处围着几个人在那里争执不休,你说我嚷,互不相让。

他走上前去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盘未下完的残局。

我的那位好友对于摆棋局骗人这样的骗局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极力想避开。

不过,他刚一靠近,他们争辩的声音就变得更响了。

其中一位个子弱小的人拉住他说:“小老弟,你别走,先来看看到底谁赢了。非得评出个公道出来才行。”

我的好友拗不过他,更主要的是很同情这位弱小者。于是,他走上前去看了一看,一眼就看出弱小者的棋局属于劣势,但并非就一定会输,仍有挽救的可能。

他就对两个下棋人说:“输赢尚无定论,你们再继续下着看吧!”

弱小者还没有显得怎么样,而另一位下棋人却很不服气,说:“明明是我赢了,你偏说胜负未定。你看看,他(指那位弱小者)根本就没棋可走了嘛!”

我的好友顺手给拨啦了一下棋子,马上有反败为胜的趋势,棋局顿时大为改现。

这一下,弱小者显得喜不自胜,他的对手也啧啧称赞说:“好厉害!”跟着马上走了一步棋。

他一走,我的朋友也跟着又走了一步。

结果,一来二去,在棋盘上对弈的人俨然已经变成了我的好朋友与另一位下棋人了,那位弱小者则成了旁观者。

我的那位好友的棋技应该算是不错的了,但最后却还是惨败。很明显,棋局的布置肯定有问题。

不过,他并没有在意,因为在他来说,只是在替别人走几步棋而已,输赢都无所谓。所以,在棋局结束后,他转身便走。

但正在这时候,和他过招的那个下棋人却说:“你输了,赶快给钱。一局棋100元,这是市价。”

我的好友感到很不解,但又不想闹什么纠纷,于是,他把头转向那位弱小的下棋人,想从他那里找到解释。

然而,他却发现那位弱小的下棋人也在对他诡秘地笑着。见此情景,他的心猛地一沉,暗想大事不好,自己已经不自觉地落入了别人设置的骗局之中了。

可是,无论怎么说,自己也不愿掏这一百元钱,否则的话,简直是亏大了——明明是在替别人解围,可是自己却因此而陷入了别人的包围之中。

总之,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人情淡泊的时代,同情心千万不要乱使,否则上当受骗的只有你自己了。

事事争先就比别人强吗?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人在处事和求利的方面,大多都是奋勇争先,当仁不让的,但是,作为一代名臣的曾国藩却反复告诫自己:“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人才不同,则其缺陷各一。对于一些颇有才干的人来说,“傲慢”、“目中无人”是最大的缺点。曾国藩认为“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凡事皆然。”因为才干超人,本来就引人注目,而又加之狂傲,就会将自己至于众矢之的的状态。所以此等之人应该学会深藏不露,不可事事都争“天下第一”。曾国藩常常引用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就是不敢占居第一等大名气而自居。

作为曾国藩九弟的曾国荃具有暴烈的性格和急功好利的天性,曾国藩对这个暴弟的性格十分了解,因而常常从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方面来训诫他,让他不要事事要做天下先,这是完全从曾国荃的个性缺陷出发而提出的金玉良言。

曾国荃当年进金陵时,曾国藩为了教他少居功惹祸,每次写信都多有提醒警告的话,身为朝中第一汉臣的他深深知道大名气不可强求。果然,后来曾国荃攻克了两个省,功勋虽然不能说不可磨灭,但其事业根基已十分深厚。此时的曾国藩对其弟已不患不能通达,不患不能自立;但患其不能稳固适应,患其不能自甘寂寞而繁荣发达。因而又劝告曾国荃以后安身立命总应该从风平浪静方面考虑,千万不要从掀天揭地,动荡不安考虑。

与此同时,曾国藩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率湘军出征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高傲视人,落落寡合,不能以柔克刚是最大的毛病,事事争天下先会伤别人之心,夺别人之志,导致嫉妒和攻击。所以,当他在咸丰八年再次出山时,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尤其借鉴历史经验,注意那些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隐患。他将周公旦视为自己的楷模,时常提醒自己从李德裕、霍光等人专横跋扈而不得善终为戒。

在出任两江总督兼节制四省军务以后,对如此高位重权曾国藩显得喜不胜忧。他认为权重于一时,会树大招风,虚名之下难以自保,因此,反复自律:

古人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辙负乘之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