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吐蕃史稿
4351100000030

第30章 达磨赞普及吐蕃王国的分裂(2)

阴历9月,论恐热屯兵大夏川,尚婢婢派两员大将庞结心及莽罗薛吕率精兵五万击论恐热。尚婢婢布置了一次口袋战,埋伏四万精兵于险要之处,另万人埋伏河州南的柳林中,庞结心率千骑登山向论恐热挑战,把辱骂论恐热的信系在箭上射向军营。论恐热火冒三丈,率大军数万追击,庞结心伪败后退,装出很狼狈的样子,论恐热更加速追击,行数十里时,早已埋伏好的伏兵四起,切断退路,论恐热大败。时一场暴风雨正好降临,河水猛涨,论恐热士卒被河水冲走的不计其数,伏尸五十里,论恐热只身逃跑。

公元844年(唐会昌四年),论恐热的部将岌藏丰赞因为论恐热残忍而投降尚婢婢,此年论恐热再次组织人马攻打鄯州。尚婢婢兵分五路阻击论恐热,论恐热前进不利,退保东谷。尚婢婢大军用木栅把论恐热军团团围住,断绝水源,论恐热支持不住,率将领百余骑突围至薄寒山,而余众却投降尚婢婢。公元845年(会昌五年),阴历12月,论恐热又纠集残兵攻打尚婢婢,被尚婢婢部将庞结藏率兵五千击败,论恐热率数十骑逃跑。尚婢婢向河湟一带散发书告,历数论恐热的残暴罪行,告诉吐蕃统治下的唐人说:“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

尚婢婢才智过人,足堪当大任,但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缺乏建功立业的雄心,殊为可惜!

公元847年(唐大中元年),论恐热因西进受挫,阴谋不能得逞,遂联合党项和部分回鹘转而攻掠汉地,与唐河东节度使王宰的军队战于盐州,结果论恐热败退。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唐军收复清水县。此年论恐热又遣大将莽罗急藏率兵二万西进,尚婢婢派部将拓拔怀光在南谷迎头痛击,莽罗急藏兵败投降。公元849年(唐大中三年),阴历2月,论恐热驻军河州,尚婢婢大军驻扎于河源军,尚婢婢部将求胜心切,准备攻击论恐热,尚婢婢则认为军中屡胜有轻敌之心,而论恐热会做困兽之斗,指出攻击的时机不成熟。但诸将不以为然,执意出战,尚婢婢料到必然败退,遂率部分人马守候在河桥旁,果然论恐热终于取得一次胜利,尚婢婢的部将失败而归,尚婢婢整顿好士兵,焚烧河桥,退到鄯州。这样两位最有势力的将军,互相残杀,而一些州县乘乱归降唐朝,此年吐蕃统治的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降唐。

唐朝军队不久接管这些地区。

公元850年(唐大中四年),阴历9月,论恐热遣僧莽罗蔺真率兵在鸡项关南修桥,以便渡河攻击尚婢婢,尚婢婢派将尚铎罗榻藏在临蕃军阻击,但失利,又遣磨离罴子、烛卢巩力在牦牛峡抗击敌军。当时巩力建议,“按兵拒险,勿与战,以奇兵绝其粮道,使进不得战,退不得还,不过旬月,其众必溃”。

但主将磨离罴子拒绝采纳,巩力不愿做败军之将,以有病为借口告还鄯州。罴子一意孤行,出兵迎战,最后败北。尚婢婢因鄯州缺粮,率部落三千余人入甘州西,让拓拔怀光守鄯州,从此尚婢婢不见于史书。

由于尚婢婢多次打败论恐热,使论恐热西进夺权的阴谋,成为泡影。《新唐书·吐蕃传》载从此论恐热大肆攻掠鄯、廓、瓜、肃等州,杀人如麻,白骨遍地,他的残暴行为连他的部下都很反感。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拓跋怀光派人诱说论恐热部下,论恐热部属有的逃离论恐热,散居为部落,有的投降拓跋怀光。论恐热势单力薄,他准备以唐为靠山,恐吓部下说他要到唐朝借兵五十万来诛杀反叛者,然后要以渭州为首都,请唐册封他为赞普。阴历5月论恐热赴唐朝,唐宣宗派出太仆卿陆耽前去慰劳,又命泾原、灵武、凤翔、分宁、振武等地的军队欢迎论恐热。唐朝企图让论恐热为大唐效劳,尚书左丞李景让会见论恐热,但论恐热表现得十分傲横,他想做河渭节度使,至此唐朝才看清楚论恐热并非等闲之辈,更非温顺的归降者,因而失去了对论恐热的兴趣,把他作为一般的常客,很友好地送出了国境,论恐热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了。

论恐热过咸阳桥时叹道:“我举大事,觊得济此河与唐分境。”

于是又回到了他的根据地落门川,召集旧部,但不久阴雨连绵,粮食极度缺乏,很多人又散去,只剩三百人与论恐热奔入廓州。

公元866年(唐咸通七年),居住在廓州境内的论恐热,仍然野心不灭,准备东山再起,但吐蕃各部皆厌恶论恐热的行为,不为其效力。论恐热的仇人还把消息密报给守鄯州的尚婢婢部将拓跋怀光。阴历10月拓跋怀光率五百骑入廓州,俘虏了论恐热,以酷刑处死,还将首级送到唐朝。

论恐热和尚婢婢的混战两败俱伤,从此河湟地区的吐蕃势力大衰。论恐热本可有一番作为,但志大才疏,逆道而行,最后自己也落到很悲惨的境地。

四、分崩离析的边疆

吐蕃的内庭崩裂,而边将如论恐热、尚婢婢等争战不休,陷入一片混乱。统一的法令、制度没有了,政权机构日趋瘫痪,吐蕃驻扎于边疆的军队、部落及所占领的广大地区的官员们惊慌失措,有的自立,有的归附唐朝。

吐蕃占领区内首先发难的是沙州人(今敦煌)张义潮,张义潮乘吐蕃内乱之际,暗中秘密组织人员,以推翻吐蕃的统治。当张义潮一切准备就绪后,一天早晨起兵反抗吐蕃在沙州的官员,唐人纷纷应和,一时间佛教圣地沙州城沸腾起来,蒙在鼓里的吐蕃守将,受到惊吓,仓皇而逃,张义潮攻下了沙州城,成为沙州的实际首领。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阴历正月,张义潮派使者归降唐朝,唐封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之后张义潮迅速扩充自己的势力,以沙州为中心,向临近地区渗透。此年阴历10月,张义潮又派其兄张义泽入唐献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的地图、户籍,唐朝于是把这件事作为收复河湟地区的标志,然而张义潮并未统治或真正占领上述十一州,因为张义潮刚占领沙州不久,不可能仅用五个月时间占据十一州,唐朝也未建立有效的统治。阴历11月,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从此张义潮及部属成为西北地区半独立的政权之一。

纷乱中吐蕃的一些将领也投降唐朝,吐蕃大将尚延心率河、渭二州吐蕃部落降唐,被封为武卫将军。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唐泾原节度使李承勋,垂涎尚延心部的畜群,把尚延心骗入凤林关(河州凤林县北有凤林关)内,尔后移居秦州之西。接着李承勋和诸将想用谋反罪逮捕尚延心,掠夺吐蕃部的财富,再把吐蕃人迁往荒原。尚延心得知李承勋的预谋,在宴会上慷慨陈词:“河渭二州,土旷人稀。因以饥疫,唐人多内徙三川(平凉川、蔚如川、落门川),吐蕃皆远遁于叠、宕之西,二千里间,寂无人烟。

延心欲入见天子,请尽帅部众分徙内地,为唐百姓,使西边永无扬尘之警,其功亦不愧于张义潮矣。”

说得李承勋等颇以为然,于是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唐封尚延心为河、渭都游弈使,统率当地的吐蕃人。

公元863年(唐咸通四年)张义潮率吐蕃、汉兵七千人攻下凉州,可知归义军也有吐蕃人。

公元866年(唐咸通七年),回鹘部首领仆固俊攻击吐蕃在西域的势力,据《新唐书·回鹘传》载:“大酋仆固俊自北庭击吐蕃,斩论尚热,尽取西州、轮台等城。”

吐蕃的势力从此基本上退出西域,沙漠中的绿洲对吐蕃人来说将成为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吐蕃逐步失去了对经历代扩张所占领地区的控制。

五、一鸟凌空众鸟飞从

吐蕃政权衰落,自然灾害不断,民不聊生,许多人在死亡线上挣扎,逼迫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平民的造反更彻底推翻了吐蕃悉勃野家族残余势力的统治。

首先起义的是吐蕃军队中服役的平民、奴隶,汉史称为“末”,据载:末者,吐蕃之奴号也,吐蕃每发兵,其富室多以奴从,往往一家至十数人,由是吐蕃之众多。及论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

《新唐书·吐蕃传》载:浑末,亦曰末,吐蕃奴部也。虏法,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

看来所谓的末最初是为军土阶层服务的仆从,战时他们也要参战,平日从事生产或后勤。吐蕃末年,战争减少,末主要在吐蕃的占领区从事农牧业生产,人口不断增加,成为定居当地的农业生产者。吐蕃所征服地区的民族,社会地位较低,亦类似于末。张义潮的一份进表中说:“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孙。”

显然末里面又包含着被吐蕃征服的吐谷浑、唐人等,因则虽统称为末,但其组成较为复杂。

河湟地区军阀混战,人人自危,末失去统率者,遂聚集起来,形成军事集团,其势力遍及河湟各州,成为河湟地区一股强大势力。公元862年(唐咸通三年,)末派使者向唐献贡,表明末集团与唐建立了关系。一部分末人投降唐朝,并驻防西南大渡河一带,抵御南诏,据载高骈“节度西川,招末,缮甲训兵,蛮夷震动”。公元906年(天佑三年),“春,正月……吐蕃七千余骑营于宗高谷,将击末及取凉州”。末已是从吐蕃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集团。五代期间末仍活动于今西北地区,公元911年(后乾化元年),“以……吐蕃末首领杜论没悉伽、杜论心并左领军卫将军,同正。末苏论乞禄论右领军卫将军,同正。”

公元912年(乾化二年),又授末首领热逋钵督、崔延没相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

末后来被其他部所同化。

藏文史籍中记载有吐蕃末年的平民大起义,据《贤者喜宴》载公元869年平民起义首先从多康爆发,似与上述末起义是一回事,首领名韦·科协列登。紧接着起义的风暴席卷吐蕃全境,各地都树立起造反的大旗。史称“一鸟凌空,众鸟飞从”。吐蕃中部地带伍如地区,时没庐氏与贝氏贵族集团间正在混战,韦·罗波罗琼乘机发动平民起义。约如地方平民因不堪忍受开山修渠的沉重劳役,遂揭竿而起,提出“砍断山头,不如砍断人头容易”的口号。后来在起义军领袖许布岱则等的领导下,奔向吐蕃历代赞普的坟墓,捣毁了大部分陵墓,为的是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挖掘墓中的财宝。宁静的墓地变得满目疮痍,一片凄凉中诉说着吐蕃王国的晚景。贵族和封建领主们面对平民和奴隶的怒吼,失去了往日的尊贵、威风和骄横,有的被义军践踏在地,有的逃窜各地,连沃松的儿子贝考赞都被义军所杀。

由于起义大都是自发而盲目的,到后来有的队伍分化,有的被贵族镇压或被利用,未能建立起义军自己的政权,但平民起义给腐朽的统治阶级以沉重的一击,吐蕃王朝从此彻底瓦解。

从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公元十世纪初,整个吐蕃境内王室分裂,军阀、贵族混战,奴隶平民造反,社会充满了战乱和暴力,社会生产、文化各方面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到处是伤痕累累,一片萧条。

公元十一世纪时,藏族社会逐渐趋于安宁,吐蕃王室子孙建立起了多个封建割据政权,如阿里一带的拉达克王朝、古格王朝,西藏中南部的雅隆觉阿王朝,甘青地区的青唐政权等。到十三世纪时,大元一统,才结束了藏族史上数百年的分裂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