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吐蕃史稿
4351100000032

第32章 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2)

四、狩猎业

狩猎业是最原始的行业,人类自从发明弓箭后,狩猎技术大为提高。古代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动物数量远远超过现在,即使是现在高原野生动物的数量仍十分可观,仅在藏北就有数万只藏羚羊(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初写这部史稿时,有报道说藏北一带的藏羚羊达十万只以上)生息。可以想象一千年前的高原上,有成群成群的体格健壮结实的野牦牛漫步于原野,而数不清的黄羊、岩羊、盘羊、野驴、羚羊、鹿群在绿地、山坡上嬉戏奔跑,繁衍生息。这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就成为高原先民们的生活来源之一。吐蕃时代的很多人仍从事着狩猎业,作为他们平日生活来源的补充。狩猎充满惊险,自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敦煌出土的《狩猎伤人赔偿律》,详细规定了狩猎时若伤人则如何赔偿的办法,不厌其烦地一一列举不同级别的命价和赔偿,包括大论、大囊论、赞普舅氏任同平章事之职者、任大论助理者、金字告身尚论、颇罗弥告身尚论、黄铜告身、红铜告身尚论、百姓、耕奴、蛮貊、囚徒等社会的所有成员,说明从事狩猎的人遍及社会各阶层。《新唐书·吐蕃传》载:“其宴大宾客,必驱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松赞干布也“常驱野马、牦牛,驰刺之以为乐”。

吐蕃君臣以狩猎为娱乐,可能也有军事练兵性质的大围猎。《大事记年》中曾提到赤德祖赞在北方猎杀野牦牛之事,达磨赞普也喜欢狩猎。

吐蕃官员中设有猎官,负责狩猎事务,法律中也明确规定有如何处置狩猎时发生的纠纷,规定有猎获野兽后的分配标准,如载:一头牦牛以射中六箭计算,头名射中者,得左侧下部肉并朝左一之肉,弧形割下,右侧皮子、肋骨、尾、心、胸脯、舌、一半牛血、牛筋也归头名射中者。第二名射中者得左侧下部肉,皮子及一半牛血、内腑、膀胱和四肢之筋亦归第二箭射中者。第三名射中者得右侧上部肉。第四名射中者得左侧上部肉。第五名射中者得后肢。第六名射中者得前肢。

一头母牦牛以射中三箭计算,麋鹿和野驴以下,羚羊以上,以两箭计算,均详细规定有分肉的标准。对偷箭行为也规定了处置法:“野兽被箭射中后,拔箭偷窃者,偷一箭罚两箭。从地上拾箭不算偷。如认识箭主则应交还箭主。”

另有围猎时放跑野兽处置法:放跑一头公牦牛,笞四十板。放跑一头母牦牛,笞二十板。放跑一头野驴笞四十板(可能是十板或十四板之误———译者注)。放跑一头岩羊、盘羊、藏羚羊,笞八板。放跑一头黄羊笞六板。对猎人百夫长和十人首领的惩罚是:立即笞以适当之板数。猎人如偷走全部猎肉,在城堡中禁闭一年。谁抓住偷盗人,谁告发,奖一匹坐骑。趁村人打猎时偷肉,偷一罚三。有知情人告密尚狡辩者罚交三十倍。

这里主要指的是一种集体围猎,猎人百夫长是负责人,可能是专门的狩猎队,是有服役性质的。从上引法律条文也可以看出吐蕃人狩猎的对象,除外尚有麝、狐狸、老虎、豹、狗熊、狼等。有些猎物纯粹作为食物,有些则是名贵药材向外输出,而名贵动物的皮毛既用来制作衣物,又作为商品向外出口。打猎时吐蕃人也有占卜的习惯,常常询问狩猎是否获利,卜辞中也有狩猎生活的反映。总之,在吐蕃人的生活中狩猎占有相当的比重。

五、手工业

对吐蕃这样一个内陆高原政权而言,手工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吐蕃对唐的战争中,往往将掳获的工匠带往本土,这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吐蕃可能在中亚等地的战事中,也是如此。来自各地的工匠进入吐蕃,自然也推动了吐蕃手工业的发展。

1.陶器、砖瓦制造业

从现在的考古发掘可知,高原上人类制造陶器的历史相当悠久,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到吐蕃时期,陶器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相应的陶器制造技术和产量都有提高和增加。近年来西藏发掘的吐蕃墓葬中出土有不少陶器,如林芝地区出土有泥制灰陶、夹砂红陶、褐陶,器种为小口细颈平底罐。

乃东普努沟出土的泥制红陶、夹砂红陶,几乎全为素面,也有饰蓝纹的,器种大都是圆底罐,或有耳、流。这些陶器都是手制的。从目前发现看,吐蕃的陶器制造技术并不十分发达。但作为随葬器看来,陶器深受吐蕃人的珍视,无疑陶器给吐蕃人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陶器制造业也自然成为吐蕃手工业中较为兴盛的部门。据《汉藏史集》所载,吐蕃赤都松赞普为得到饮茶之具,派使者到唐朝求碗。唐朝皇帝没有给碗,而是派遣了一位匠人,这位能工巧匠从赞普内库中取出陶土、宝石等原料,制造出连汉地都罕见的碗,其特点是“口宽敞、质薄、足短、光滑精细,有蓝色光译”。

第一只碗上绘吐蕃关于茶来源的传说,赞普还给碗起名为“兴寿碗”。后工匠又制造出六种碗,三种供赞普使用,分别起名为夏布瓷、兰瓷、祥瓷;供常人用的三种分别起名为“青瓷”、“额瓷”、“朵瓷”。这则故事似乎说明唐朝的瓷器制造工艺已传入吐蕃了,并且吐蕃制造出的瓷具又具有本民族的独特风格。但吐蕃的瓷器尚未见到传世实物,还难以下结论。

吐蕃时期大兴土木,因建造宫殿、寺院等需要而烧制砖瓦等建筑材料,现存于桑耶寺的砖有红、黑、绿三种颜色,其中绿砖施釉,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梯形、子母口形四种,砖面有古藏文字母。瓦有板瓦、筒瓦,施绿釉,釉薄而富光泽,瓦面上有古藏文,大都为菩萨名,瓦内有非常细密的布纹,有些带滴水,或瓦当滴水上饰乳钉纹、三莲瓣和波浪纹,瓦当上饰灵塔、大乳钉纹、莲珠纹和太极纹图案,制造精致,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2.金属制造业

青藏高原物产丰富,许多河床中储藏有大量的沙金可供开采,吐蕃统一之前人们已经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物,如白兰国“土出黄金铜铁”,吐蕃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开矿业,《新唐书·吐蕃传》云:“其宝,金、银、锡、铜。”

由于吸收周边先进技术,吐蕃金属制造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可知吐蕃的金属工业品有两种制造方法:一种是锻打而成,一种是铸造的,而铸造技术的使用标志着吐蕃冶炼技术大有提高。

吐蕃金属制造品的种类有佛菩萨像、法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以及装饰品,其中生活用具和兵器制造业最为发达。

金、银、铜主要用来制造佛像、生活用具和工艺装饰品,《贤者喜宴》载赤热巴巾时,建造九层佛殿,里面的佛像是仿照中天竺的佛像风格用响铜铸造的。吐蕃寺院中的铜佛像,大部分是本土制作的。吐蕃高超的金银器制造技术,在唐蕃关系史上留下不少佳话。唐太宗伐辽东回来,松赞干布派遣噶尔·东赞使唐以示祝贺,噶尔·东赞带去一只大金鹅,实际上是一件名贵的大酒器,史载“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赤祖德赞时名悉猎使唐,所献礼品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接着“金城公主又别进金鹅盘盏杂器等物”。公元657年,“十二月,吐蕃赞普遣使献金城,城上有狮子、象、驼、马、原羝等,并有人骑。并献金瓮、金颇罗等”。此金城可谓鬼斧神工之作,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工艺价值。公元733年吐蕃送给唐金属物数百件,“皆形制奇异,上令列于提象门外,以示百僚”。这儿连富甲天下的唐朝皇帝都觉稀奇,而让百官观赏,表明吐蕃金属制造工艺相当精巧,令时人叹为观止。公元824年,吐蕃送给唐的礼物中有银制的犀牛、羊、鹿各一。吐蕃送给南诏的礼物中也有许多金银器,据南诏《德化碑》载:“属赞普仁明,重酬我勋效,遂命宰相倚祥叶乐持金冠、锦袍、金宝带、金帐、床、安扛伞、鞍、银兽及器皿。”

这些金银器无不意味着吐蕃工匠高超的技艺。吐蕃建造的佛教寺院中也多有各种金属制作的动物造型,如桑耶寺的大门前有四块石碑,每块石碑上有四条铜铸的狗,布察色康林殿有八只大小如羊的金狮子。

这些动物造型的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甚至工匠有可能来自于吐蕃周边地区,而吐蕃人亦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技巧,包括铸、锻、鎏金等技术,使当时吐蕃金属制造品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然,吐蕃送往唐朝的金属器皿中有的来自于中亚、南亚一带,不全是吐蕃本土生产的。

1982年,西藏山南泽当地方的吐蕃墓出土一件鎏金铜钵,据载:“铜钵为锻制,通体鎏金,外表呈金黄色。敛口、鼓腹、圆底。口沿饰一周连续小方格纹,其下至下腹部饰四周宽约0.7厘米的网状条带纹,其间相隔约0.5厘米。一侧口沿及腹部上下相对有铁柄两端残迹。”

另外,西藏乃东普努沟墓中出土有铜片饰、铜铆接片、铜带扣、铜圆饰片、铜钵等,遗存于桑耶寺的铜钟也是吐蕃时代所作,工艺具有一定的水平,吐蕃的铸钟技术学自唐朝。

吐蕃王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个军事强权国家,几乎每年都有军事行动,这使得兵器的需求量十分之大,需要众多的工匠从事兵器的制造,兵器业是极为重要的手工行业。吐蕃的兵器有刀、枪、剑、弓、箭、盾、铠甲、盔甲、石袋、箭筒等。《汉藏史集》专门有一章讲述吐蕃刀子的历史,说吐蕃的刀子最早出现于止贡赞普时期,吐蕃刀子的种类有唐朝的、索波(似指中亚粟特)的、霍尔(似指回鹘)的及吐蕃本身的,并记述了各种刀子的优点,长宽度等,对刀子的分类极为精细。《册府元龟》载吐蕃“枪细而长于汉者,弓矢弱而甲坚,人皆用剑,不战,负剑而行”。吐蕃的甲胄甚为出名,最著名的是锁子甲,“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

“其铠胄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

有说精良的锁子甲是吐蕃通过中亚的商道,从欧洲进口的,但考虑到吐蕃军队的数量,进口很难满足需要,尤其从西方大量进口实非易事,锁子甲应是吐蕃本土所造。吐蕃还有几种奇特的兵器,即“飞梯、鹅车、木驴”,惜其详情未知。总之,战争刺激和推动了吐蕃的兵器制造业。

吐蕃金属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大量出现,也给劳动者提供了优质的工具。正如恩格斯所说:“铁剑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铁斧时代,铁已经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的、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3.纺织业

吐蕃的纺织品主要有褐、毯等,吐蕃“取毛褐而衣焉”。这里毛褐就是吐蕃人用羊毛纺织而成的粗布,用于制作衣服。因吐蕃人大都是“夏褐冬裘”,故褐的社会需求量很大,也成为吐蕃纺织业中重要的产品。吐蕃人纺织成的毛线、褐子还是商品,流入市场交换,如《吐蕃简牍综录》中载:“这团毛线已在‘乞力德’前过秤,有十五两多……”

根据《旧唐书》所载,松赞干布时期吐蕃从唐朝求得蚕种,但吐蕃是否自己养蚕织丝史载不明。

吐蕃社会有许多人从事畜牧业,过着游牧生活,居住于容易携带的帐篷中。这些帐篷大都用羊毛、牛毛织成的褐布或用毡制作。“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拂庐”。“其赞普……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唐高宗时吐蕃献的大拂庐“可高五丈,广袤各二十步”。大拂庐制造复杂,需要专门的匠人劳动生产。

4.酿酒业

吐蕃地区的酿酒术起源很早,松赞干布时又获得唐朝的酿酒技术。吐蕃时期的酒有三类:第一种是青稞酒,也许就是吐蕃最古老的酒;第二种是米酒,仅在少数地区酿造,吐蕃王国的南部边界一带产稻米,给吐蕃酿造米酒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据《吐蕃金石录》载工布小王给吐蕃王朝的贡品中就有米酒;第三种是葡萄酒,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新酒种。

5.皮革业

皮革加工是传统手工业,一般将羊皮加工后缝制成衣服、帽子、鞋靴等,“裘服”是吐蕃人最普遍的衣着,吐蕃简牍中记载的山羊皮披风、羚羊皮短披肩、锦缎裘袍、羚羊皮上衣等,都算名贵衣服,其制作自然要有较高的技术。靴子、皮张等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如载:“彭布靴钱青稞四克和……皮张之钱青稞一克”。

吐蕃人以皮革为原料,还制造大量的生产用具和马具,如制作绳子、马鞍、马笼头、缰绳、肚带等。生活用品中,也用皮革,如载:“其器屈木而韦底。”

“韦”即指熟皮子。还用动物之筋做弓弦,用皮革制箭囊,用于狩猎和战争。吐蕃的防身武器铠甲中似乎也有牛皮甲,如附国“漆皮为牟甲”。用皮革制造的皮囊,广泛用于吐蕃人的日常生活和行旅途中。吐蕃独具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皮筏子或称皮舟,大都是用牛、羊皮制成,远古羌人就使用皮舟,吐蕃人制造皮舟有着历史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

6.建筑业

吐蕃时期,建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即继承了传统的碉房建筑技术,又引进内地、泥婆罗、天竺等地的建筑风格,出现一大批布局新颖、构造奇特、传统和新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物。吐蕃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松赞干布时建造的红宫、大小昭寺,赤松德赞时按佛教宇宙观建造的桑耶寺,赤热巴巾时期建造的九层神殿等,这些建筑的宏伟、高大、庄严美丽及巧夺天工的技艺,在各种藏文史籍中都予以详细记述。桑耶寺内的布察色康林殿,由赤松德赞的妃子抛容甲毛尊出资建造,该殿建造得奇妙无比,如以黄铜作地基,外不见墙垣,内不见支柱,雕刻玉龙、金马等,史称其建筑工艺有十三种殊胜。赤热巴巾时建造的九层佛殿,更是吐蕃建筑史上的奇观,其底下三层用石料建造,中间三层用砖块建造,顶上三层用木料建造,每层都有华丽的装饰。《贤者喜宴》甚至说该佛殿的汉式屋顶,在风的吹动下,如同伞盖般转动,风特别大时,则用四根大铁链加以固定。这些殊胜绝妙的建筑,自然是吐蕃的手工业者,即木匠、铁匠、泥瓦匠、画工以及其他民族的能工巧匠的杰作,吐蕃在建筑技艺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是吐蕃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