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11

第11章 定西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

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走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路子,扶持和鼓励各县区发展具有地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植拉长产业链条。围绕特色农产品品种优质化、结构布局合理化的目标,突出抓好马铃薯、中药材、畜牧、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立市富民的第一主导产业来抓,力争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及销售基地,充分发挥定西市马铃薯加工企业的优势,走好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实施好《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链规划》。要把药材产业作为立市富民的重点主导产业来抓,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药材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种植环节由分散化向基地化方向发展,加工环节以机械劳动代替手工劳动,注重引进先进的干燥、气控、温控、储存技术,依靠龙头企业实施综合开发和产品技术创新,利用兰州这一西北惟一的内陆岸生产出口创汇系列产品。畜牧业要结合退耕还林、天然草场恢复与治理。加快牧草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草食畜和舍饲养畜,提高优质畜产品的比重和产出效益。二是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培强做大一批、引进发展一批、向外挂靠一批”的思路,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再兴办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认真抓好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会已确定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定西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甘肃新兴花卉集团公司花卉种球国产化和定西白灵菇山区产业化等一些产业开发项目。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走好“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工人”的路子,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交易市场建设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将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城区、岷县梅川及陇西首阳、渭源会川、岷县城郊建成集交易批发、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信息发布、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马铃薯和中药材专业市场,并建设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带动千家万户,真正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继续抓好高效农业的发展。紧紧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品的发展,制定2项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重点实施定西市已制定的36项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力争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达到150万亩以上,认定5~7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认证7个A级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在高效农业方面,突出抓好定西国家旱作高效农业园区、临洮花卉示范区、岷县和陇西中药材示范区、通渭食用菌示范区建设,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真正发挥科技先导、成果展示、示范辐射、产业开发的作用。四是认真抓好劳务输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的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定期发布劳务信息。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资源,有效组织和实施好“百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技术性”和“劳力性”劳务输出并重,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办。

(三)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按照改革创新的要求,继续改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的环境。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要营造开明优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修改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政策应更宽、更有吸引力,奖励政策应更重、更有刺激性。要层层落实招商引资责任,通过一系列措施,再掀招商新高潮。要突出招商主体、突出招商重点,加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引进市外资金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好项目。要改进招商方式,在抓好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的同时,突出抓好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市、企联手招商。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方式,吸引东部企业或个人到定西市投资合作、共谋发展,促进定西市资源优势和外来资本优势的有效对接。二是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支持企业提升出口能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新方式,调整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思路和方向,加大国外贷款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规模,做好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利用国外贷款及引进技术设备的工作,扩大定西市利用外资的规模。

(四)实施聚集推动战略,增创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要加快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定西段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地域、产业关联带动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抓“点”的开发,发展壮大定西市区和各县县城。根据撤地设市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建设的重点目前要放在定西市区的建设上,在完成市区总体规划报批工作的基础上,要打通公园路,开工建设交通路物资局至响河段工程,将西环路延伸至福台,建设民主路、北三路(福台至十里铺北)及其桥梁,基本形成北川新城区道路框架,争取在最短的时期内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各县县城建设方面,在全面完成安定、陇西、临洮、渭源已经确定的污水处理工程、供水工程的同时,重点实施好临洮外环路、内环路、滨河路,陇西长安路、北城路、东城路、西城路,岷县岷州中路东段、岷州东路、工业开发区主干道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通渭、漳县、渭源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区域特色突出的经济增长点,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抓“线”的开发,按照全市“三纵五横”的交通公路主体框架,抓好安定区的巉口、内官,陇西的首阳、菜子,临洮的玉井、新添、窑店,渭源的会川、莲峰,通渭的马营、义岗川,漳县的三岔、新寺,岷县的梅川、西江等15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组织实施好内官镇永丰路、巉口镇世纪大道、首阳镇永宁路、新添镇212国道镇区段、玉井镇212国道镇区段、会川镇青年路、三岔镇镇区道路、梅川镇镇区道路拓宽改造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上,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中心城市和优势产业的辐射,充分发挥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三是抓“面”的开发,按照区域性的小经济中心的要求,加强安定区的鲁家沟、宁远,陇西的云田、通安,临洮的中铺、辛店,通渭的李店、常河,渭源的五竹、北寨,漳县的金钟、大草滩,岷县的中寨、十里等一批中心集镇的建设,突出重点产业,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发展质量,形成具有整体合力和规模效应的“块状经济”群及不同层次和各有侧重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联结带。

(五)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

围绕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把握政策投向,做好国家和省上项目投资的争取。2004年,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资金将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同时还要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支持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我们要按照国家的投资方向,认真筛选论证项目,抓好临洮县15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渭源县会川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马铃薯专业市场、定西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全市传染病科(区)等38个比较成熟的项目的编报及争取工作,切实增强项目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尽最大可能提高争取项目的成功率,争取国家更多支持。二是加强项目规划,做好前期工作。在全面完成第一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着手开展水利水保、林业、农村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及劳务转移培训规划等第二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搞规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多期项目知识培训班,制定出台《定西市产业指导目录》,组建定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超前谋划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重点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年内突出抓好陇西田宇公司食用菌菌种产业化项目、安定区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通渭至静宁公路等40个重点前期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上的投资盘子。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重点抓好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兰临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及引线、宝兰二线及电气铁路供电甘肃段工程、330千伏临洮送变电工程等在建的省部属项目,抓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城网改造、县际公路等市县属重点在建项目及新开工项目的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债项目管理办法》、《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好领导抓项目责任制、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行业部门抓项目协调会议制度、重点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制度、项目现场办公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严格项目“四制”管理,加大地方资金统筹力度,着力抓好项目资金到位,争取把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都建成优良工程。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投资。要继续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供水、供热、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文化场馆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推进市政设施产业化运作。千方百计引导民间投资,努力促进非国有投资较快增长,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对定西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六)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市上出台的《定西市扶持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与城市资产的市场化运营结合起来,放宽市场准入,引导非公有制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联营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城市化进程,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组织参与全市的城市资产市场化运作以及城市及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其中的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充,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非公有制组织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组织加快发展。

(七)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要坚持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把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着眼于扩大就业这一紧迫任务,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结合城镇化建设,重点发展商贸流通和旅游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大力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再就业培训,实行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采取财政支持、政府优惠等积极的配套措施,妥善解决好生活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与此同时,要切实安排好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多渠道筹资搞好灾民建房以及灾区卫生、教育、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形成事得其才、才得其用的新机制。要广泛开展与市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特色产业等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建设,着力组织实施好中小学危房改造、义务教育、高中扩招、职业中学建设、图书文化两馆专项、文物库房、疾控中心、急救中心、传染病区、中医、妇幼、贫困县医院专项等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按计划进度要求完成建设任务。要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力度,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加强对基本农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2004年是市政府成立的第一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锐意创新、大有作为的一年。我们要按照市第一次党代会、市一届一次人代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高举发展、改革的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全面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原载《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白皮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