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23

第23章 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与主要任务(3)

3.畜草加工业。扩大规模,培育品牌、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建好临洮鲜奶加工区,安定乳制品精深加工区,陇西肉制品精深加工区,临洮猪肉加工区,渭源鸡肉加工区,岷县牛肉加工区,安定羊肉加工区,安定苜蓿加工区,通渭苜蓿草、红豆草加工区,岷县岷山红三叶、猫尾草加工区。推进草畜转化,促进畜草产业由养殖扩张阶段尽快向标准化、工业化生产转变。

4.铝冶炼加工业。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好电解铝改扩建项目,改造和提升铝冶炼加工能力,开发铝箔、铝塑复合管、新型彩色铝等上下游关联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支持企业进行节能降耗、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改造,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铝、电联产,提高经济效益。以陇西、临洮为重点,依靠现有基础,全力争取国家10万吨铝箔加工项目,依托中铝,加快铝冶炼产业滚动扩张步伐。

5.建筑建材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推动节能降耗,抓好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建设。水泥制造业重点开发低碱、高标号专用水泥等新品种,形成产品系列化。促进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塑钢门窗、塑料管材管件发展工加快木材深加工产业开发,加快花岗岩板材、超细碳酸钙、电石等建材工业发展。规范建筑市场,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提高建筑队伍水平。不断发展壮大建筑业。

6.食品工业。振兴发展酒精、白酒、味精等传统食品加工业,发挥陇西腊肉、通渭小杂粮、粉丝等地方特色食品的品牌优势,提高质量,改进包装,扩大市场销售,努力做大做强。加快马铃薯薯条、薯片等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发展新兴食品加工业。

(四)服务业

顺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旅游、物业、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1.商贸流通业。重点调整、创新、提升现有市场体系,培育以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专业市场,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蛲口、通渭马营、岷县梅川建成重要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渭源五竹、会川建成重要的马铃薯优质种薯批发交易市场;各县区城郊及主产区每乡建立一个中小型马铃薯等主导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产地收购市场。以当归、党参、红黄芪等大宗药材为主,巩固和拓宽以全国大中城市销售网点为主的外销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继续发展连锁经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规范发展物流配送业,整合资源,减少环节,加快商品流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流通现代化。

2.旅游业。以贵清山国家4A级景区建设为核心,依托兰州、天水两大客源市场,将绿色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加快建设以漳县贵清山和岷县三十里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为中心的定南自然风光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区,以渭源莲峰山和陇西仁寿山为主的定西中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为主的旅游区,以人文景观、洮河风情线为主的临洮旅游区,以安定生态环境治理、许公祠人文景点和通渭榜罗会议纪念馆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游、人文景观游、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区等4个特色旅游区的景点及旅游线路的策划、建设和宣传。重视发挥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发展旅游业与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赋予旅游景点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市场知名度,真正把旅游业办成一项大产业。

3.现代物流业。依托定西市区、文峰镇区、岷县城区等区位优势和传统商贸优势,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促进大流通,建设跨区域的,集信息、配送、仓储、交易、多式联运于一体的大型物流园区。市区充分利用多条高速公路及铁路汇聚的优势和地处甘肃中部马铃薯主产区中心位置的优势,搞好市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市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文峰镇区全面完成宇臻物流中心建设,努力把文峰建成西部最重要的中药材、木材及木材加工产品的集散地及价格形成中心。岷县城区按照兰渝铁路建设的总体布局,搞好货场及站点设计与建设,逐步成为木寨岭以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物资集散地。

4.金融业。建立金融企业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融资桥梁,加强以结算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建设,完善大额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推动支付清算系统向基层信用社延伸,提高金融结算水平.加快金融业发展。银行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7%,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0%,保险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5.新兴服务业。发展以卫生保洁为主的家政服务、以电子政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以房地产管理为主的社区物业服务、以会计法律为主的咨询服务及以服务农民为主的农民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订单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五)社会事业

1.科技教育卫生.

(1)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两基”攻坚为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率降到1%以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98%、96%和75%以上。加快普通高中建设,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县级职教中心、骨干示范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强化农村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改进办学机制和模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科技。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集中力量抓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农业突出抓好主要农作物及牧草新品种引进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畜禽新品种引进改良与高效养殖技术,水资源综合开发及节水农业技术,农业后备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果品标准化、专家智能管理技术及农业信息系统研究。工业重点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现有产业,改造现有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广提高机械、建材、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的装备和工艺水平:规范和完善技术市场,发展技术转让中介机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示范和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市县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中心;引导企业与高水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扶植民营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加大科技投入,多元化建成5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50个,着力实施好15个重点科技项目。总投资达到3000万元以上。

(3)医疗卫生。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创造条件提高县乡卫生机构补助标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逐步降低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集中力量建设好县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抓紧村卫生室建设,巩固村级卫生阵地,基本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卫生保健水平。

2.文化广播影视体育事业。

(1)文化。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开发陇中特色文化资源,繁荣文学艺术。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搞好定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搞好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和市博物馆建设,抓好文物资源整合,搭建文化发展平台。健全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发展壮大群众业余文艺队伍,不断提高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力开发文化产业,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发展文化经济,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以通渭书画、洮岷花儿、陇中小曲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走向全省、全国,以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秦长城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走向全国、全世界。

(2)广播影视。采用高新技术,加快广播电视台(站)设备更新步伐,逐步实现数字化。提高节目信号质量,提供多功能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有线电视,更新改造县城网,加快市县联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行政村向20户以上的自然村延伸。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设施配套、布局合理、无线有线结合的广播影视网络,实现有线与无线共同传输,市县节目互传互通。巩固和推进电影放映改革,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3)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以竞技体育为龙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市上建成400米标准田径场一座:各县建成健身中心,每乡有一个体育文化站,包括活动室、硬化标准篮球场、健身路径。经常参加健身的人数城镇达到60%,农村达到30%以上。

3.其他社会事业。

(1)公共安全。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公共安全部门防控指挥中心,促进“110”、“119”、“122”三台合一。组建统一高效的防控队伍,迅速有效地组织事故防范处置和应急救援。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打、防、管、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增强一线警力配置。整合乡镇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加强人民内部矛盾调解、调处组织建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机构。加强对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防护设施的严格保护,建立灾害预报预防、灾情监测和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市、县(区)、乡、村防御各种灾害的四级安全网络建设,努力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人口和计划生育。按照抓紧抓好的方针,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搞好县乡两级计生指导站(所)建设,完善计生服务手段,落实奖励扶助、奖励补偿、特困救助等政策,促进优生优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

4.城乡居民生活。

(1)就业。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使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相协调,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居民收入。通过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特色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职工收入,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分别增加500元和80元。

(3)居住条件。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供应渠道,加快规模化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开展城镇绿化美化工作,改善居住环境。加强村镇规划,注重农村住宅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水、电、通信等设施的配套。搞好农村改水、供水工程,解决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市人均住房达到2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15平方米。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

1.抓好农宅建设示范。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整村推进项目、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为重点,推进小康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农宅建设统一规划,镇村组织,农户参与,多元化融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城郊别墅型、上宅下店型、前宅后院型、生产生活配套型等新农村200个以上。

2.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先行开展土地开发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能源、乡村道路、草场围栏、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建设,完善配套工程,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较好的农村,重点搞好农村道路建设,所有行政村,通农二级以上道路,有条件的村通班车;全面完成农网改造扫尾工作,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坚持搞好雨水集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小型水利,提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保障程度。对深山区、生态脆弱地区一些居住比较分散的农户,实施迁村并点,进行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益。

3.加快后续产业开发。要处理好生活和生产的关系,生活讲求实用,生产注重实效。优先生活,突出生产,着力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视后续产业开发,广开增收渠道。立足村社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北部干旱山区村社突出种养业,川台河谷地区村社突出设施高效农业,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村社突出药材种植、手工业和养殖业。培育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户生产与城镇超市等形式的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企业,扶持农民兴办实业,推动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形成农民增产增收的稳定渠道。

4.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投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搞好村级卫生室建设,广泛开展乡医、村医培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文化投入,实现乡乡有文化体育工作站,有条件的村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并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5.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围绕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整合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灾民建房和扶贫产业开发等项目资金,一次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各有侧重,整体推进,各记其功,充分发挥示范效应。采取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等综合措施,加快贫困片带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节选自《定西市“十一五”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