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31

第31章 定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战略构想

(二00六年十月)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298.72万,生产总值71.36亿元。“十一五”时期,是定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夯实基础、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扩充总量和由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从区域经济布局的角度来看,定西发展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方面是如何率先在市区、各县城以及优势地带实现突破,从而辐射带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遏制并逐步缩小同其他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如何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布局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以上难题,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

一、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

1.从空间布局看,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陇海铁路、兰临和巉柳高速、“212、312、310、316”国道穿境而过,“十一五”期间,随着兰渝铁路,天定、罗定和临洮至罐子沟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从市外看,定西经济已全面纳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圈内资本、人力、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定西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市内看,随着市内“三纵五横”、“三个重要路段”的路网结构的基本形成,实现了市与县区之间、县与乡之间一小时经济圈的目标,为区域经济布局敞开了通道。

2.从经济布局看,发展后劲有所增强。全市已形成了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及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随着优势产业的逐步壮大和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为区域经济布局奠定了基础。从经济发展推动力角度分析,定西区域经济将呈现出资源主导型、农产品加工型和政策扶持型的特点。一是临洮和岷县的水电、通渭的温泉、漳县的盐业和各县的旅游等,都是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定西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二是较适宜均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市场的主导,加之政府的大力推动,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优势产业规模效应突显,并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快速迈进,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成为定西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三是从发展过程来看。定西始终受到中央和省上的大力扶持,“十一五”期间,政策的扶持仍然是定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将对定西区域经济布局形成有力支撑。

3.从城乡布局看,区域协作亟待提高。定西目前城镇化率仅为25%,比全省低5个百分点。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产业的培育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产业间协作性不强。基础设施不齐全,功能配套性较弱,还没有真正成为有效聚集第二产业、繁荣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有形载体。加之在自然条件相似和区域经济联系极为松散的状态下,定西1区6县在主导产业的定位、重点产品的发展方面趋同,县域经济间的联合、产业规模的壮大缺乏协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域内竞争加剧、合力缺乏的局面,没有形成分工合作、梯级配套、空间协调、优势互补、整体发展的良性格局。

4.从产业布局看,经济辐射能力有限。定西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全省低3844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8.5%,人均财政收入占全省20.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41:18:41,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工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只有13.53%。农业生产过程中,千家万户分散劳动、低水平经营与一部分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养殖、集团化经营的方式并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基地建设的辐射范围有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构想

根据陇海兰新线甘肃段生产力布局和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规划,结合定西自然、资源、区位、环境和经济发展布局现状,为了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十一五”时期提出了“构建区域中心,打造发展平台,依托发展轴线,培育发展基点”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构想。

(一)构建区域中心——定西市区

1.功能定位。定西市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教和商贸中心,是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要在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扩容提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域经济联合的区位优势以及市内的中心地位,以建设“生态型新兴中等城市”为目标,着力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制药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同时以定临、定渭、定陇和陇海铁路以及国道310等交通干线为桥梁,辐射带动临洮、渭源、陇西和通渭以及安定区全境的全面发展。成为引领定西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2.发展布局。根据狭长的地形特点,主要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并依托巉口的发展、新市区的形成以及旧城区的改造,推进新市区与老城区两大区域连接,逐步形成“一轴、四区、八片”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一轴”即贯穿整个市区的城市发展轴,“四区”依次为巉口分区、市级工业分区、新城区分区和老城区分区,“八片”自北向南依次为巉口工业片区、巉口中心片区、市级工业片区、市级高新技术片区、新城片区、老城片区、南川工业片区和教育片区。

(二)打造发展平台——市内各县

按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产业做强、规模做大”的要求,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要切实优化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的配置,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打造具有较强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发展平台。陇西要逐步形成西北中药材价格中心和集散中心,以及陇中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物资集散中心:临洮要建成兰州的“卫星城”和“后花园”;岷县要建成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特色产业发展要素的聚集区:通渭要建成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书画艺术为主的新兴小城市;渭源要建成全市交通主干线的一个新的汇集点和环境优美的小城市;漳县要建成全省生态旅游大县。

(三)依托两条发展轴线——陇海铁路和212国道

1.陇海铁路轴线。陇海铁路是市域内惟一一条连接全国东西、直达省会兰州、贯通定西南北的铁路运输大通道,是新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片带,也是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的铁路主干线,是定西对外联系和发展的主要通道。这条轴线是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走廊,也是各县城及各乡镇大宗物资、大批人员进出市的通道,对其辐射范围内的相关县城及各乡镇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对定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规划期内,结合轴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明确投资方向,有效整合资源。以线带片,促进区域范围内各县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212国道轴线。这条轴线是国家规划的东西大通道兰州至杭州公路的组成部分,是甘肃省干线系统中“两纵两横”的主要干线。它东贯定西4县,西邻临夏、甘南两州,南通四川,北连省会兰州。能够充分弥补陇海铁路跨度小、辐射不足的缺陷,对于促进市域西部地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其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规划期内,要加强市内外县域、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整合有效资源,进一步提升该轴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培育发展基点——15个重点小城镇

随着点一轴发展模式的逐步形成,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城镇在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促进城乡的全面发展。要以区域中心、发展平台为依托,以两条轴线为媒介,结合城镇的经济基础、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现状及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发展潜力等方面因素,在点轴线上选取安定巉口、内官,通渭马营、义岗,陇西首阳、菜子,渭源会川、莲峰,临洮新添、窑店、玉井,漳县三岔、新寺,岷县梅川、西江等15个重点小城镇。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小城镇的凝聚力和承载力,使重点城镇成为区域性中心集镇.

“十一五”期间,定西市提出“点一线一面”的发展模式,就是近期要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侧重于“极点”建设,让有条件的地方先行一步率先突破壮大,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对整个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挥增长极的作用。随着区域中心、发展平台的不断壮大、辐射带动面逐步拓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生长点的情况下,按照以点为主、以线串点和点线结合的点一轴发展模式,区域经济由点向轴线方向发展。随着点一轴发展模式的逐步形成,要以区域中心、发展平台为依托,以两条轴线为联结,大力培育以“点、轴”为媒介的多个发展基点,最终通过“点”的壮大、“线”的延伸和“面”的拓展,实现“点一线一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的全面振兴。

(原载《宏观经济监测预测》,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