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33

第33章 定西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二00七年一月)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生产总值81.85亿元,同比增长10%;大口径财政收入4.9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分别增长12.2%和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49亿元,增长13.89%;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十一五”开局良好。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播种各类农作物774.46万亩,粮食总产量85.1万吨,种植马铃薯318.57万亩、中药材101.86万亩,夏秋比31:69: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标准化基地191.6万亩,落实订单面积265.3万亩,新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4亿元,增长5.2%。加大工业建设力度,实施了投资34.7亿元的44个工业项目,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04亿元,增长14.32%,完成销售产值19.94亿元,增长17%.产销率为97.4%。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成功举办漳县攀岩精英赛,申报认证了贵清山4A级国家森林公园,创旅游收入近1亿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135个;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41亿元,增长13%。

2.努力筹措建设资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全年累计从发改渠道争取到预算内资金4.4亿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大关;加大金融合作力度,协调省开行贷款1.53亿元,累计达到3.34亿元,协调农发行提供马铃薯良种调运贷款4700万元:加强银、企合作,商业银行共发放贷款15.76亿元:成功举办马铃薯经贸洽谈会等节会,签约资金20.6亿元,到位资金6.8亿元。一把手抓项目成效显著,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166个,增加42个: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83亿元,增长22.09%。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7万人安全饮水,建成了9296眼沼气池,新建、改建7条302公里通乡公路,完成187个无电村户户通工程: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建成农宅示范点36处,新建和改建农宅4.6万户。围绕生态环境改善,新修梯田15.54万亩,完成各类造林15.5万亩.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304平方公里。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投资2.9亿元的17个市区建设项目,各县融资2.79亿元,实施建设项目46个,小城镇建设投资3385万元,实施建设项目48个;城镇化水平为25.5%,提高了0.5个百分点。

4.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落实粮食直补、综合农资补贴和退耕还林补助2.44亿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培训基地196个、劳务基地954个,培训城乡劳动力12.9万人次,输出66.1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51亿元;提高城市低保标准,低保人口4.8万人:加大就业再就业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1836个。城镇新增就业10413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2元,增加7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0元,增加90元。

5.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得到改善。实施科技项目88个,选派科技特派员240名。落实“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减免学杂费和课本费1.15亿元,补助生活费720万元;实施了投资9851万元的74个教育项目,漳县如期实现“两基”达标。积极推进临洮、安定、陇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106.7万人参加合作医疗,报销住院费6471.89万元:实施了投资6558万元的55个卫生基建项目。落实各项节育措施,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3‰。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

6.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化企业改革,西北冶金厂完成破产重组,敬东机器厂列入国家破产计划,高原活塞环公司完成资产拍卖,渭水酒业公司、红旗山煤业公司等企业改制进展顺利:积极推进市中心血站等事业单位改革:兽医管理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小城镇改革,安定巉口、陇西文峰列入全省发展改革试点镇。扩大对外开放,新兴、腾胜淀粉公司等国外贷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0万美元。里。以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为重点,紧扣水、气、路、电,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通乡油路、水电开发等建设项目。同时,抓好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好1个省级试点县和8个省级试点村。三是全面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施“农业科技人户”工程,加强农业示范、农技推广和农村科普工作。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实施好投资3328万元的农村校舍维修项目。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体系建设,抓好投资2324万元的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所)等建设项目,争取渭源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大基层政权建设,实施好投资1900万元的“一庭两所”项目。

2.以扩充总量和提高质量为关键,地方工业谋求新突破。一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做“深”马铃薯产业,坚持“抓大、扶中、限小”,支持力吨以上有效益、重环保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争取并实施好定西金大地法式薯条等精深加工项目。围绕做“强”中药材产业,根据国家扶持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把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靠到生物产业上,争取并实施好陇兴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项目。围绕做“大”畜草产业,培育壮大陇原中天、天耀草业等畜草龙头企业,实施好岷县红三叶异黄酮提取等项目,鼓励新建加工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二是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以国家审核认定的定西、陇西、临洮经济开发区和岷县工业园区等4个省级开发区为重点,积极争取省上开发区专项资金,实施好陇西、岷县开发区专项资金建设项目,争取定西和临洮开发区列人全省投资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协调服务,促进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构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三是优化工业运行环境。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组织召开好“银政”、“银企”座谈会,实施好银、企共生工程,壮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力,加大对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加大煤、电、油、运协调力度,加强新上项目协调服务,做好土地供应、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10万吨铝箔一期5万吨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加快高耗能企业节能改造,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确保实现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

3.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城镇面貌谋求新变化。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区重点实施好凤安路等18个建设项目;县城重点抓好通渭东新路等29个项目;小城镇建设争取并实施好安定内官道路改造等32个项目。推进村镇建设,抓好8个省级和30个市级村庄治理试点,推动村庄整治向面上延伸。二是加大城镇资产经营力度。抓好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转让和户外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拍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公共服务领域,加快供热、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社会化经营。抓好城镇土地储备、整理和开发,力争储备土地300亩,实现土地收益1000万元以上。三是加强城镇管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形式,加强建设、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动配合,突出整治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工作。改善城镇环境。建立和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实施宏通苑等建设项目,逐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社会事业谋求新进步。一是扩大就业。整合各类就业和再就业资金,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弱势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就业.促进人与社会和谐。二是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扩大高中招生规模,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完成岷县“两基”达标。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好成才、小康和夕阳三大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三是加强环境建设。依法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森林、矿产等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加大垃圾、废水治理和利用力度,解决淀粉加工、铝冶炼、医疗行业废水污染问题,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以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5.以行政效能建设为切入点。改革工作谋求新进展。一是稳步推进综合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转变投资调控、投入、服务方式和项目管理模式。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政策体系。加强涉农领域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粮食流通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对已改制企业重点抓好股权流转和吸纳股权,对全员出资受让共同持股的企业,加大股权流转力度,依法促进股权适度集中;对社会自然人出资受让的企业,加大吸纳股权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法人、自然人参股。对未完成改制的企业,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把改制重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引资重组和盘活不良资产结合起来,完成高原活塞环公司的破产重组和渭水酒业公司、红旗山煤业公司的改制盘活,启动敬东机器厂政策性破产。三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改制国有中小企业转换一批、引进市内外民间资本催生一批、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兴办一批,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努力把抓项目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围绕建设一流质量工程,创新工作机制抓管理。一是创新目标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推进、储备、投资融资和考核机制。严格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制,继续分解落实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并采取月汇总、季通报,及时反映项目进展情况。坚持以项目建设考核工作实绩,通过项目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创新质量管理机制。在严格“四制”规定的同时,全面推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重大项目要建立质量执法全程介入制度,加强监管。编制项目稽察计划,适时组织全面督察和专项检查,加大在建项目审计力度,加强项目开工前和竣工决算审计,查找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保证工程质量。三是创新安全管理机制。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观念,对所有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备,严格执行“三同时”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特别要以施工安全为重点,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安全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同时,要支持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引导采用新技术、设备和工艺,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围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紧扣关键环节抓前期。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认真研究宏观政策和投资导向,将重大项目推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十一五”期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为基础,筛选谋划一批亿元以上的战略性项目,积蓄发展后劲。特别要着手做好引洮一期相关配套工程的前期工作,在受益的四县区,举全县之力,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发动群众,用5-6年实现“水到渠成”。二是坚持大容量储备。加大项目前期费筹措力度。加强项目库的动态管理,以“十一五”规划“十大超十亿元工程”为重点,切实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三是坚持全方位推介。精心做好市场竞争性项目的包装、策划,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利用马铃薯经贸洽谈会等市内外节会以及网站、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加大项目推介力度。

3.围绕增加投资总量,利用多种渠道抓融资。一是努力争取国家投资。及时掌握最新投资动态,主动做好项目申报和争取工作。对重点项目,继续采取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争取的办法,勤汇报、常沟通、多衔接;对已上报的项目,明确人员、跟踪争取、一盯到底、直到落实。二是突出政府主导融资。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重视财政扶持资金的放大、带动作用,大力推行改拨为贴、以奖代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继续加大与省开行、农发行金融合作力度,增加城镇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贷款,带动民间投资跟进。继续做好国外贷款项目的实施和申报工作。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积极适应全面“人世”、全方位开放新形势。选择一批千万元以上、前期工作充分的大项目,瞄准重点区域,紧盯重点客商,完善协调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出击。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围绕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和资源,因势利导,谋划、引进一批高技术产业项目,实现产业深层次开发;完善重大项目引进目标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多渠道、宽领域、多元化招商引资新格局。

(原载《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白皮书》,2007年)

项目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