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51

第51章 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定西市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二00六年三月)

近年来,定西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发展抓项目”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照‘‘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的重点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市、聚集推动、开放带动战略,依托优势,构筑特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2005年共实施50万元以上的项目1204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0.71亿兀,比2000年前50年的总投资多19.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都在6个百分点以上。年度投资规模从2000年的15.2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5.27亿元,增长1.31倍。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

一、围绕项目落实抓责任

为了,进一步突出抓项目、促发展这一重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工作的决定》,设立项目工作先进县区奖、市直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奖、招商引资先进县区奖、招商引资个人奖;选拔重用项目管理优秀人才,将一批懂专业、有特长、会抓项目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党政班子和经济部门领导岗位,让其发挥专业特长,促进项目建设:鼓励机关干部领办企业抓项目,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自愿从事领办企业抓项目的,保留身份待遇,来去自由。改进工作方法,领导力量实行“两个一半”,一半以抓项目为主,一半以抓日常工作为主;领导个人和工作安排也实行“两个一半”,一半以抓项目为主,一半以抓分管工作为主。为了进一步突出项目责任制管理,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重点项目市县区领导责任制》和《市直部门重点项目责任制》,3年来对重点落实的450个建设项目,定目标、定进度、定措施,层层落实,“焊接”到了市、县区两级领导和各责任部门负责人的身上,建立了每个项目有领导抓、有主管部门管、有实施单位搞、有项目法人干的全方位的责任机制。完善对项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考核激励措施。制定了《项目建设(固定资产)综合评价实施意见》及21个综合评价细则、《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市直部门项目资金争取奖励办法》。对重点建设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严格实行月汇总、季通报制度。实行招商引资领导责任制,要求市上四大班子领导、市直综合经济部门、市直其他部门、各县区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年内分别联系引进一个投资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以上的项目,年底考核奖励,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扣发年度奖励工资。各县区、各部门也普遍加强了责任制管理,把项目具体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围绕加快发展抓争取

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大项目组建专门班子,小项目确定专人,对于1000万元以上项目由市上领导负责,1000万元以下项目由县区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积极“跑部进京”,全力以赴抓争取。2004年,市教育、财政、发改三部门共同配合,互通信息,积极向省上衔接汇报,先后争取到岷县、漳县“两基攻坚”资金7050万元,省级已“普九”贫困县“两基攻坚”专项补助经费3140万元,二期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财政转移支付11592万元,中央补助危改资金1474万元,全市生态移民易地搬迁项目投资7510.9万元,涉及7个县区16个点、2767户、13801人。2005年,对已正式上报国家各有关部委的重点项目,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领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两次到北京专门向有关部委汇报衔接。其中19个已落实,21个答应给予支持。市国土资源局加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争取力度,已落实1个投资3700万元的项目。市农业局紧紧围绕全市确定的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开发,认真研究筛选项目,精心策划,着力抓好争取工作,已申报农业项目80多项,其中高淀粉马铃薯基地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项目已落实。市卫生局根据国家投向,积极与省上衔接,有6所县级医疗机构和32所乡镇卫生院落实投资1960万元。2003—2005年全市从发改渠道共争取预算内投资13.1亿元,其中2005年以工代赈资金首次过亿元。

三、围绕工程质量抓管理

为了保证每项工程都建成优良工程,全市树立精品示范、形象带动意识,紧紧抓住工程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一是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制定了《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国债项目收费减免的意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关于落实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的意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政府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暂行办法》、《政府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政府投资项目评审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为了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成全省一流的工程,一个项目一个实施细则,指导项目建设。各县区也进一步完善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为主的各项管理制度。二是加强项目建设组织领导,市上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重点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其规划咨询、项目督察、文秘信息工作小组。各县区也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三是强化项目督促检查工作。由发改、建委、扶贫、交通、农业、水利、教育、卫生等部门分别牵头,从项目审批、初步设计、招标投标、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落实。市审计局对项目审计提前介入,由原来单一的基建财务审计延伸到开丁前审计,重要事项再延伸审计。各县区也加大项目的自查整改力度,对1998年以来的国债等预算内投资项目以查问题、抓整改、促进度为重点,全面地自查自纠,加快了项目建设的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

四、围绕持续发展抓前期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开发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家今后安排项目必须出自规划的要求,从2003年开始,3年编制完成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财源建设、社会事业和商贸流通等方面25个专项规划。2005年1月启动“十一五”总体规划编制,主要开展了组建机构、安排部署,前期调研、征求意见,提出思路、草拟大纲,完成初稿、座谈讨论等工作,经市人代会审查批准,圆满完成了《规划纲要》。二是重视大项目储备。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寻找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市场需求的对接点,突出马铃薯、中药材、畜牧等优势产业,编制了《定西市产业指导目录》,谋划有市场需求的财源建设项目、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人户项目、能增强发展后劲的重点项目,3年新增储备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83项。三是建立项目前期费制度。增加经常性财政预算,加大对项目前期工作的经费支持,不断加大项目前期的工作力度。市政府出台了《项目前期费用管理使用办法》,市级前期费每年由2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县区级由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2003—2005年,市县区落实项目前期费2480万元,用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通过加大投入,提高了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聘请专家咨询队伍。在市内外聘请懂项目管理、会抓项目、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干部和项目建设专业人员,帮助市县区理思路、引项目、抓管理、促发展。五是加强项目知识培训。在积极参加省上举办的各类项目培训班的同时,市上分层次举办各类项目培训班,邀请省上长期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领导和项目咨询专家以及基层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主讲,并编印了《国债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指南》,对各部门领导以及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了项目知识的系统培训。市县区共举办项目培训班20期,培训1700多人(次)。

五、围绕聚集资金抓融资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投资的同时,在利用外资、城市资产经营、聚集社会资金、多渠道融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政策性银行贷款。2004年,临洮三江、新兴、腾胜公司马铃薯淀粉生产线,新兴千亩花卉高科技示范项目,恒达绿色食品5000吨气调库,市广电局广播电视设备,临洮县人民医院医疗设备等13个项目列入全省借用国外贷款项目计划,利用德国、西班牙、芬兰等国家政府贷款和亚行贷款折合人民币3.6亿元。二是充分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突出抓了与省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共争取到协议贷款10亿元,已到位资金6000万元。与省农业发展银行签订协议贷款10亿元。组织召开了全市银、企协作座谈会及项目推介会,5家商业银行与23家企业已签订意向性协议6.2亿元。三是树立经营城市资产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城市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资产经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2005年召开了全市城市资产经营现场会,总结推广城市资产经营的典型经验,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城市资产作为政府的“第二财政”经营和管理,储备开发土地,以经营收益反哺城市建设,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3—2005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和挂牌出让196宗。实现土地收益3.61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县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开始走出了一条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引增量滚动式发展的路子。采取出让使用权、收费权抵押、存量资产盘活、出让城区道路冠名权、公用事业社会化等措施,促进城市资产市场化运作。各县区将城市资产经营的范围已经拓展到了包括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其他无形资产等领域,形成了城镇土地储备增值、以路带市、盘活闲置低效资产存量、“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捆绑开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四是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金,加大优势和支柱产业的开发力度。通过参加各类商贸洽谈,2003—2005年签约合同协议项目353个,签约总金额93.49亿元,拟引进资金86.2亿元,累计到位资金34.04亿元。

六、围绕改善环境抓服务

全市紧紧围绕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着眼于建设法治政府,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改革审批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非专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在建设项目评审评标竣工验收企业资质审查中领取有关费用的意见》。以组建行政服务体系为核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积极探索建立新的行政效能服务管理体制。2004年,市上按照“1+9”的模式,组建了市行政服务中心。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下设9个分中心,进驻单位30个,涉及265项审批事项。切实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行政效能。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为重点,全面清理、取消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审批方式,减少审批环节,加强审批监管。市上已公布四批取消项目,共清理出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518项,累计减少审批事项719项,占清理总数的47.4%,其中取消561项,下放642项,转移25项,转备案59项。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主要内容的作风整治活动为重点,建立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门式”服务制、末位淘汰制、投诉监察制等,切实解决部分单位工作人员在服务态度、工作作风、群众观念、法制意识、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市项目办、发改、招商等单位以《投资动态》、《发展与改革》、《招商信息》、发展改革信息网站为平台,及时发布有关产业政策信息。市卫生局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实行特事特办,对卫生行政许可窗口单位权力下放,减少审批环节,实行先办后审。安定区编办《项目信息》,及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通渭连续举办两期项目培训班,对县、乡镇负责人和业务人员320人进行了培训。陇西实行“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变通办”、“透明办”。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客商为宗旨,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善了服务环境。

(原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全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