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4352700000009

第9章 佛教人间化之社会及心理动因(1)

在现代思潮冲击下,东亚传统佛教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信众基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面临着新的生死挑战和考验,佛教的前途和未来在哪里?佛教究竟应该走哪条路子呢?为什么人间化成为东亚佛教所选择的未来之路呢?其依据何在?我们认为这是由内外因缘聚合而成的结果,是佛教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从适应社会的宗教需求出发,以提炼升华佛教思想资源中的人间化思想为指导,所进行的由自为到自主,由被动到主动的选择。

(1)佛教人间化的抉择

与带有较多原生性的西方社会与宗教的现代转型不同,东亚的现代化具有后发性,因此随着现代化的来临,东亚佛教的现代新生从开始时似乎不是佛教界内部面对变化了的世界的主动迎对,而是在遭遇到外界的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之后的一种本能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这就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席卷亚洲的佛教复兴运动。而东亚的佛教复兴从不自觉到自觉,先后程度不同地把人间化作为佛教复兴之路,走向了现代化,各国与地区在教义、组织、仪式和宗教行为等方面,都作了一系列的、深入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开启了现代化之门,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宗教在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佛教也在这场冲击中经受了痛苦的洗礼。直接的导火线就是由明治初年神道分离带来的排佛毁释活动。在盛行真宗信仰的莲如家乡富山藩,原有1630座寺院锐减至7座,[35]加之启蒙运动蓬勃展开,西方思想的传播,科技和文化教育发展,使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大大减弱,佛教一度陷入危机。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佛教的反思,从思想、组织、体制等方面努力寻求佛教现代化的振兴之路,逐渐自觉地面向现实,面向社会和人生。在日本,古代佛教也是把目光放在追求来世和彼岸,亲鸾上人说:“净土真宗当今生信本愿,来世行开悟。”[36]但是这种思想到幕藩后期受到了广泛的批判:“认为佛教只是主张来世救济,而对现实生活毫无益,这种对传统的批判,在幕末已形成广泛的思潮。”[37]1899年,境野黄洋、高岛米峰等在家佛教徒组成了“佛教清徒同志会”,开展新佛教运动,对那种立足于无常观而不教诲人生活动意义等旧佛教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振兴普及健全信仰、知识及道义,并致力于社会的根本改善。所谓的健全信仰就是“有知识、尊重感情,立足现实,通脱乐天,富于活力,符合伦理”[38]。铃木范久指出:“新佛教主张社会性,自由探讨,打破制度、仪式的旧习,独立于政治,这些都与旧佛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39]创价学会第二任会长户田城圣提出的“人间革命”的理念,以日莲大圣人的佛法为根本,从个人内心世界的变革人手创造幸福社会,同样突出了佛教面向社会,改变社会的路子,池田大作则在《人间革命》的序言中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说:“一个人的伟大的人间革命,终将实现一国宿命的转变,进而可能转变全人类的宿命。”[40]

韩国佛教徒主张以“三化”即人类福祉化、佛教生活化、佛国净土化方针为指导,[41]三者都与中国人间佛教的内涵相通。在“三化”方针指导下,佛教徒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建设工作,适应并影响社会变化。佛教的很多道德伦理轨范和戒律,如把对国家、社区和家庭的忠诚及团结,对他人的慈悲、体恤及平等,对劳动的热爱和勤勉等等,内化为韩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精神。他们还强调用忠孝观念来促进国家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企业、事业的发展,认为这种活动不是单纯为了私利,而是对国家公共利益忠贞的表现,大乘佛教的利他主义在这里得到了活生生的体现。这种精神在韩国天台宗宗教实践中得到积极体现。上月禅师积极提倡佛教现代化、生活化、大众化的理念,展开了佛教的创新运动,即爱国佛教、大众佛教和生活佛教,其实践纲领是:转迷信的祈福佛教为正信的作福佛教,转小乘的遁世佛教为大乘的人世佛教,转出家众为中心的山林佛教为社会大众化的大众佛教,转形式的护国佛教为实践的爱国佛教,转观点的理论佛教为实践的生活佛教,转消费的悠闲佛教为自给的生产佛教。[42]

中国佛教进入现代同样经历着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与挑战。中国传统佛教在唐代曾放出万丈光焰,影响了整个东亚。但明清以降江河日下,至清末更是内外交困,衰败到了极至。在一些人眼里,僧尼道士女冠与蚤虱蝇等并行,列于十害!整个佛教面临着生存危机。然而,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华佛教并没有坐以待毙,如主张全盘西化者预料的那样不久就衰亡以绝,而是在20世纪前后努力复兴。在佛教佛学各大思潮共同致力的佛教复兴运动中,人间佛教思潮脱颖而出,成为当代佛教思潮的主流,其主要缘由就是只有这一理念才能与现代社会趋同。因而笔者曾将其之所以产生归纳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可宝贵的智慧结晶”[43]。从杨文会的《支那佛教振兴策》回应基督教挟其现代化的优势在中国大肆扩张开始,人间佛教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太虚,第二代的印顺、赵朴初,第三代的星云、圣严、净慧、证严等都明确地以人间化作为中国佛教现代转型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针对传统佛教尤其是明清佛教的非人间性:畸重出世间、避世、厌世的积弊和与社会隔离、不合时宜与被社会日益严重地边缘化,这些大德力倡将佛教从死本、鬼本、神本转向人本、生本。经过三代杰出人物引领,佛教各宗派的共同努力奋斗,人间佛教重视现实社会和改善人类社会福利,人世而出世,即人而成佛,关怀和融入社会,服务和造福人群,建设人间净土等主张已经从理论成为宗教实践,并以台湾佛光山、慈济为代表开始了全球传播,影响日益扩大。中华佛教的人间化已经从早期的在西方文化、世俗文化挤压下求生存的努力,开始成为佛教主流的自觉理念。

(2)市民的宗教需求推动了佛教的人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