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4352900000277

第277章 鉴湖女侠

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女革命家。

1875年,秋瑾生于福建闽县(现属闽侯县),在福建和绍兴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时,秋瑾目睹帝国主义者蹂躏祖国的大好江山和清政府媚外卖国的种种劣状,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反抗的火种。秋瑾自幼敬佩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喜欢读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诗文,还学会了击拳、舞剑和骑马等武艺。

秋瑾自幼喜爱武术。1891年初夏,秋瑾和家人随祖父秋嘉禾由福建回到故乡绍兴。不久,她就向武艺高强的单老四学习武艺。她不仅学会了打拳、耍刀、使棒、舞剑,还学会了骑马,骑术相当不错。当时,她家住在绍兴城南的和畅堂23号。和畅堂的后面,便是绍兴城内著名的塔山了。每当曙光初现的时候,秋瑾便登上塔山,耍刀舞剑,苦练过硬本领。秋瑾认为,革命不仅要靠嘴和笔,还要用刀和枪,要具备健壮的体魄和高超的武艺。因此,她总是把练武和实现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联系在一起。

秋瑾十分喜爱刀剑,把刀和剑当作革命的利器。在《宝剑歌》中,她写道:“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为革命奔走的过程中,秋瑾几乎刀不离身。

成年后,秋瑾嫁与湖南湘潭王廷钧。1903年,她随夫移居北京,目击被八国联军劫后的惨象,更加激起了她对清政府及其洋主子的痛恨。同时,秋瑾阅读了《革命军》、《浙江潮》等书刊,她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翌年春,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离别子女,自筹盘缠,只身赴日本留学。秋瑾抵东京后,先补习日文,后入青山实践女学校读书,并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洪流中去,组建旨在“反抗清廷,恢复中华”的实行共爱会、十人会。秋瑾结识孙中山、陶成章等志士仁人,共商革命大计。她创办《白话报》,鼓吹革命,提倡男女平等。

回国后,秋瑾经徐锡麟的介绍,加入光复会。1905年7月,秋瑾复赴日本,又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从此,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秋瑾以更加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反清斗争。她先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和《中国女报》,又在绍兴明道女学堂、吴兴浔溪女校执教,启迪民智,鼓励人们参加争取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斗争。她积极联络革命志士和各地会党,从事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1905年11月,日本政府与清朝政府勾结,由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所谓《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禁止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强迫留学生遵守清朝政府的法令。中国留学生八千余人,利用停课等方式来抗议日本这一反动法令。同盟会领导人之一陈天华,为表示抗议投海自尽。在留学生举行的追悼会上,秋瑾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主张全体留学生返回祖国,当她讲到激动之处,随手便从靴筒里抽出“倭刀”,插于讲台之上,并且大声疾呼:“如有人回到祖国,投奔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1907年初,秋瑾接替徐锡麟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的工作后,以此为基地,加紧培训反清革命的武装骨干。她多次亲赴金华等地筹组和发展革命武装,组织光复军,亲拟革命文告,与徐锡麟计划皖浙起义,同举义旗。由于情势紧急,徐锡麟于7月6日在安庆提前起事,不幸失败被杀,波及绍兴。7月13日,大通学堂被清军包围,秋瑾挺身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

秋瑾早已抱定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在残酷的刑审中,她始终坚贞不屈,保持革命气节,只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这一壮烈的绝命词。在铁骨铮铮的革命党人面前,清政府无计可施,生怕久押生变,于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向她举起了罪恶的屠刀。秋瑾的遗体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孙中山亲笔题写了“巾帼英雄”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