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平阳公主传
43602300000055

第55章

前面谈过,太宗(及平阳长公主)自幼便是射箭高手。也是战术、战略及用兵的天才。另一方面,太宗雅爱学问,擅长诗文,书法仰慕王羲之,所写的字亦颇具羲之的神韵。太宗可谓有雄才伟略的一代英主。如果仅是聪明睿智,文武双全,历史上乏如此的君王。使太宗成为一代明君的,首先,他尽量减少有能之士必有的自负、骄傲、暴躁、专制等习气,尽量听取臣下的意见,和臣下讨论政治,并采纳众议。虽然这仅是极少数的、贵族式的会议。让大家表明意见后,做最后决策的还是太宗。有时候,太宗早已决定了,仍让大家讨论。目的在使这个决策看起来仿佛是大家的意见。尽管如此,主动地征求臣下的意见,是过去的专制君主很少能做到的地方。由此亦可见太宗的开明。第二,设立负责向天子进言的谏议大夫之职,属正五品上,奖励臣下多进谏言。在太宗死后约五十年,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吴兢,将太守的言行及与群臣讨论政治的情形,编成四十问,十卷,这就是有名的《贞观政要》。唐前期及以后的历代天子,旨识之为帝王必读的教科书。太宗所以会如此克己、忍耐,除了政治问题之外,隋炀帝的形象亦给他莫大的警惕。炀帝自幼聪明伶俐,但霸气横溢。有雄才、坚强而自负,又有超乎寻常的实行能力;文才极高,学问造诣更为深厚;在艺术方面,更具有天才般的素养。太宗必是在这样的炀帝身上,冷静地观察出自己性格的特质而感到恐惧。身为帝王,炀帝的抱负太高了,他的实行力也过强,而且过分的专断、独行,终于导致身为政治家无法挽救的失败。到了末年,绝望使他做出了出人意外的奢侈狂态。事实上,对炀帝而言,绝望中的享乐,必象炼狱般的痛苦难挨。

炀帝知道自己早晚要步入黑暗的深渊。据说,有一回,当炀帝正迷于享乐之际,突然看到镜中的自己,便回头向身边和萧皇后,笑道:“这个头啊,迟早也该砍下来了,只是不知谁来动手?”身为天子,炀帝认为结束自己生命最恰当的方法,是饮鸩酒自尽。鸩是一种象雁的鸟,产于南海,羽有剧毒,在酒中浸此羽毛,即为鸩酒。因此,他平日早已贮存了一瓮鸩酒,常置身边。然而,他是被宇文化及的部下吊死的,享年五十二。可以说,炀帝是被自己奔放的天才所淹溺,而步向灭亡的道路。

太宗(李世民)生于隋文帝(杨坚)开元十八年(公元五九九年),炀帝(弑其太子杨勇)即位时,他八岁。所以,他熟知炀帝(杨广)在位十二年的种种兴衰的征兆。英雄知英雄。太宗看到了不可一世的绚烂荣华,也不过如昙花一现罢了。他告诉自己:“绝不可蹈前人的覆辙。”基于这种想法,太宗常在群臣面前,谈到炀帝的种种骄奢、淫逸、横狂暴敛等等,目的在自警自戒,并要群臣同心助他,不要使他成为炀帝第二。同时,他更借着这个方法,想留给群臣一个自己是多么努力,多么战战兢兢的印象,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太宗的相貌,能使见到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肃然起敬。由于长年征战,脸孔己被黄土高原日光晒得粗黑。一字剑眉下,大而细长的眼睛,炯炯有神,两颊及下颚,布满了黑黑浓浓、钢丝一般的胡子,更翘起两出八字样;群臣私下常以充满敬爱的口吻,笑着说道:“皇上那两撇胡子怕能挂上弓箭吧!”面对如此英武、神采不可冒犯的天子,即使相当大胆的臣子,也会举措失常,不能镇定。想要讨论事情,就更不消说了。要让他们坦诚地表白意见都很难,何况是对自己的谏言呢?太宗在这方面,倒也有自知之明。接见臣下时,尽量显得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连声音也尽量放得柔和。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太宗手下,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诸遂良,王桂等多位贤臣,以及李靖夫妇、李世绩、侯君集、张公瑾、薛万均、万彻兄弟等多名勇将。在“贞观初年、内忧外患”时,他们对于安定国家,有很大的功劳。方才为了便利,将文武官分开叙述,但当时的原则是“出将入相”,并没有文官武官的区别。例如初唐,名垂千古的名相房玄龄,就是太宗轻骑至渭水南岸,向突厥喊话时,率领的六骑之一。

太宗虽拥有这些得力的将相,但要治理广大的国土,仍深感人才缺乏。太宗创建唐朝之后,对隋朝的遗臣,或曾是政敌的群雄,以及他们的僚属,不问文武,只要有才能而肯降服,太宗都会加以延揽,分配给他们适当的职务。当太宗还未继位时,就悄悄为了将来的“义举”做准备。投下私人财产,储备本只要认为有才干的,不论是食客、豪侠、或是鸡鸣狗盗之徒,均加以培养,以为将来之用。可以说太宗自幼,就是一个知人善任的雄才。虽然如此人才缺乏的情况还是很严重。虽然有武士彟之类的人,趁天下大乱之际,追求荣华富贵,但亦有不少隋朝遗老,深感人生无常,不愿再做官,回到家乡,甘守贫贱,过着隐士般的生活,这类的乡居隐士及读书人也为数不少。太宗于是直接派遣敕使至各州,督促各州衙门挖掘人才,务使“贤不耕没于野”,揽得贤才七千余人。太宗在贞观四年,曾告诉日理万机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当今宰相的首要任务,就是征求人才,并授予他们适当的职务。”当时的宰相并非一人,而是同时有几个人,如宰相由一人专任,权力自然集中。因此才产生此种制度。为了寻访贤才,太宗付出了相当的心血。他更要时时注意自己的音容笑貌,以减少对臣下的压力。从《贞观政要》中可以看到--明君唐太宗,时时感到人才的难求。太宗只要有机会,便说:“炀帝猜疑心特重,也不愿多和群臣聚谈;朕则愿意和各位贤臣多多接近,愿君臣宛如一体。”“看炀帝的文集,知道他博学多闻,文笔也好,如上古之尧、舜。但他的所作所为,则如桀、纣一般。”以耿直知名的谏议大夫魏征,代表群臣回答道:“身为天子,即使再贤明,也应该虚心采纳意见。如此,知者才会献策,勇者才会尽力。炀帝,毫无疑问是俊杰之士,但他恃才而骄,话虽说的冠冕堂皇,所作所为,却较桀、纣更为人所不齿。”“不错,前事犹在目前,正是所谓的殷鉴不远。炀帝所作所为,正足以为我们的借镜。”太宗一面回答,一面点头。从这里看,太宗好像十分坦诚地接受魏征的谏言。其实,太宗先是提出问题,试探群臣的反应。当然,他早已知道魏征会怎么回答。无论如何,在太宗之前,并没有明文规定如何约束天子。太宗能鼓励臣下,自发进谏忠言,可见他非但是开明的君主,更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他的行为,更可作为后世君主的最高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