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43739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1)

如果妈妈离开了,依附性强、对分离敏感的宝宝会十分难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你首先要凭直觉去了解正在逐渐长大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应付你短暂离开的局面(这里所说的“短暂离开”并不包括你和他爸爸偶尔一起离开他一段时间)。在过去,奶奶、阿姨,甚至是邻居家的妇女都会亲密地参与到一个家庭的生活中来,因此宝宝与这些熟悉的人在一起一次待上3~4个小时都会很安心。如果在你的生活中缺乏这样的人,那你就应该去寻找一份能够培养起来的友情——一周数次花时间与宝宝喜欢的另一对母子(女)待在一起,经常在彼此的家里一起玩耍、一起做家务。这种相互间的依附将能够为你和你的朋友带来有着差不多养育风格的、父母外出时可以照料宝宝的“最佳临时保姆”。

在2~3岁之间,孩子的内在精神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能够被了解。孩子们会用象征性的举动来传达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从而用他们的行为为你提供了有关他们情感的线索。当妈咪照料着新生婴儿的时候,玛丽“照料”起了她的洋娃娃,她觉得自己就像是小妈妈。吉米在不顺心的时候会重重地捶打他的泰德熊,以此来表达他的愤怒。

公然的违抗 你应该弄懂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还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并不是真的要公然地违抗你或者桀骜不驯。他要表达的并不是“我一定不做”,而是“我不想去做”。通常,在他说“行”之前他会说两到三次“不行”。或者他是在试探、思考:“如果我说‘不行’的话,会发生什么呢?”他在想:“我现在正在干自己的事。这是我自己的时间、我自己的空间,我有权去支配它。”他正在服从他自己的意志。这种行为是正在学走路的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的努力中的一个正常部分。到了2岁左右,当我们要让正在调皮捣蛋的孩子停下来时,我们面对的将是他大声地说“不”,就好像他意识到我们正在侵入他划定的领地。他在尝试着找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能够伸张权利的力量。在这个阶段,父母孩子都需要学习一门至关重要的成长课程:掌握对别人说“不”的能力,以及接受别人说的“不”的能力。当孩子说的“不”让父母觉得受到威胁时,严厉的话很可能就会脱口而出:“不许这样对我说话。”有自信的父母不会把孩子说“不”看成是对父母权威的威胁,而是看做所有学步期孩子都需要经历的一个健康阶段。当依附性养育的宝宝对大人说“不”的时候,一个成熟的家长不会做出不安或惩罚性的反应,而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平静地应对孩子每一次说“不”的局面,并且采用自己的智慧来对孩子加以引导。

帮助学步期孩子轻松愉快地养成独立性

孩子为了认识周围的环境并且了解自己,必须脱离妈妈的庇护;妈妈也必须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并且应该让孩子学会在较远的距离上维系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同养育孩子的许多方面一样,这里也涉及如何把握好平衡的问题,既要给孩子一定的宽松度,让他养成独立性,又要保持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妈妈一方面不能放手让孩子完全脱离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担心,或者出于要孩子继续依赖自己的需要,而把孩子置于自己的完全控制之下。在第二年中,父母自始至终都会感觉到自己游走在过分地限制孩子和放任孩子之间,前者很可能会阻碍宝宝的成长,而后者又会让孩子危及自己或他人,或者破坏财物。下面给出了一些既帮助宝宝独立同时又维系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方法。

西尔斯经典链接:宝宝走向独立的过程

许多关于养育孩子的理论都向人们传授这么一种观点:养育孩子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不依赖于父母。这当然没错,但是培养起孩子的独立性仅仅是让他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全的人的一个方面。孩子必须经历下列三个阶段:

依赖阶段:“为我做这件事。”不到1岁的婴儿完全地依赖他的父母。

独立阶段:“我自己来做这件事。”在第二年,进行着探索的学步期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励,学会了不依赖于父母做许多事情。

相互依靠阶段:“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这是最为成熟的阶段。孩子有着靠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但是也明智地知道要寻求帮助来把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孩子获得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全的人的最佳时机,父母必须鼓励他循序渐进地经历上述的每一个阶段,让他逐渐地成熟起来。徘徊在依赖阶段停滞不前与过早地强迫脱离这个阶段一样,都是有害的。而始终停留在独立阶段会使人感到讨厌。成熟地进入相互依靠阶段赋予了孩子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大的帮助、同时自己又尽力地给别人以付出的能力。

相互依靠意味着父母和孩子要求彼此发挥各自最优秀的品质。要是没有孩子在经历每一个阶段时给你带来的挑战,你就不会掌握养育他所必需的技巧。这正是密切的亲子关系大放异彩的地方。父母和孩子相互帮助,使他们彼此成为对方眼里最好的人。

学会相互依赖让孩子对生活,特别是对人际交往和工作,做好了准备。事实上,为了提高生产力,管理咨询专家们就在传授着相互依赖的概念。知道什么时候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以及如何得到帮助的能力是十分有用的社交技能,即使是2岁的孩子都能学会:“我能够自己做这件事,但有人帮忙的话我会做得更好。”

历经了所有的这些成长阶段,孩子就从孤独的状态渐渐地变得合群了,从向往独立渐渐地变得向往被人接纳。实际上,对大多数相互依赖的人来说,在与大家融为一体和离群独处这两者之间来回变化是一种长伴一生的社交模式。你往往希望你的孩子既能轻松自如地独处,又能轻松自如地和别人相处,到底哪种状态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取决于孩子的气质。相互依赖让天性主要是领导者的孩子和天性主要是追随者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平衡。独立性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会紧紧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至于失去了大家能够为他提供的帮助。而依赖性强的孩子又忙于追随大众,因而永远都得不到发展领导才能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相互依赖与让他学会负责任是相一致的。当孩子习惯于从别人那里获取帮助时,他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会产生什么影响。真正快乐的、心理健全的人既不会完全地依赖,也不会完全地独立,他们相互依赖。

玩“躲猫猫”的游戏 在9个月左右或更早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和孩子玩躲猫猫游戏,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绕着家具相互追逐。你把自己的脸用手遮起来,或者在长沙发的另一边藏起来,这些游戏都为孩子提供了机会去想象你的存在,尽管孩子看不到你。

渐渐地分开 宝宝培养起健康的自我意识的最佳途径是孩子主动地与妈妈分开,而不是妈妈去摆脱孩子。如果是孩子慢慢地离开母亲,那么发生养育问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如果宝宝在学走路的时期还依旧和母亲十分亲密,那么这个时期充满着好奇的探索欲望的孩子就会感到很安心地离开妈妈的身边。为了获得抚慰、得到建议,与妈妈很亲密的孩子会在他的探索过程中偶尔带上妈妈。这把两方面的好处结合在一起——既与妈妈相统一,又有独立性。对于这种感情的重要性,我们是在我们一家驾船出海探险的过程中才懂得的。由于我们的帆船安装了电子导航设备,让我们能够与陆地上的一个无线电控制塔保持“连接”,因而我们可以很安心地在大海中冒险,航行到更远的地方。紧密的联系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

许多现代养育理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它们都过分地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而忽视了学步期孩子继续保持健康的依赖的必要性。在维系父母与孩子的紧密联系和鼓励孩子自主独立之间,你必须努力地实现细致的平衡。

恰当地离开孩子 我们18个月大的孙子安德鲁有一对十分有教养的父母。当鲍勃和谢丽尔中的一人想要“离开”,到隔壁房间里去的时候,他们会很周到地让安德鲁知道。由于安德鲁对分离十分在乎,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懂得了该这么做。对孩子说“再见”,“待会儿见”以及“爸爸要去干活了”,这都非常重要。即使是妈妈要离开一会儿,安德鲁也能够平静地面对,因为父母从来也没有让他吃惊地突然离开他。在你离开的时候和孩子也打声招呼,这会有助于让他在任何时候都掌握实际的内情,从而也就会使他信赖父母随时会把最新的情况告诉他。

做孩子的辅助者 孩子们会很自然地变得独立起来。你的任务并不是要去使他们独立,而是要提供有利于他们独立起来的可靠环境。随着孩子为了实现无忧无虑的独立而努力,你成了孩子的辅助者。当像发电机一样转个不停的孩子需要情感上的补给时,你就应当起到电池充电器那样的作用。有时他与你形影不离,过一会儿又像箭一般地飞离你身边。他能容忍和需要多大程度的独立性?他又能容忍和需要多大程度的亲近?在与父母拉开距离的同时,孩子还需要维系与父母的密切联系。在由父母庇护着走向新环境的过程中,孩子如果找到了依附父母和大胆探索之间的平衡关系,那么他往往就会具有最好的品行。作为孩子的辅助者,你的任务是帮助孩子达到这种平衡。

不方便时,代之以语言交流 如果初学走路的孩子在你看不见的另一个屋子里玩耍,而且开始大惊小怪起来,你大可不必马上扔下手里正在干的事情、心急火燎地跑过去帮他,你可以大声地对他说:“妈妈就来了!”在淋浴的时候,和浴室门外的孩子保持对话,这能够防止孩子因为不乐意你离开他身边而吵闹。

孩子不让你离开时,你应该使自己换挡 有时即使是“大人很容易走得开”的孩子也会突然变得对大人的离开十分敏感。如果宝宝不愿意让你离开他,你可以尝试一些有想象力的方法,既留在他的身边,又让自己能够感到快乐地与他待在一起。你感到自己确实有理由要走开一会儿,而实际上可能只是你的内心想要多给自己一些关爱。

提供“远程”帮助 探索中的孩子往往会陷于危险的境地。所有父母的保护孩子的本能让我们想马上跑过去把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解救出来。有时,比较好的办法是站在局外鼓励孩子,让这个年轻的冒险家自己摆脱麻烦。在这一节的写作过程中,我注意到2岁大的劳琳正试着让她的玩具马车向下驶过一小段台阶。玩具马车走到一半就在台阶上停住了,劳琳开始大声嚷嚷起来。我没有马上跑过去帮她,而是鼓励她:“劳琳自己去解决。”这种鼓励足以让她去使玩具马车重新开动起来、驶下剩余的台阶。给学步期的孩子以鼓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摆脱困境,这将有助于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

留意大人走开后孩子的紧张迹象 开始走路的孩子有时仍然需要缠在你的身边,有些孩子这样的要求会强于其他孩子。在白天,如果平常总是无所畏惧的小“探险家”不愿意离开你,你应该尊重他的这种愿望,同时还要想法儿弄清楚他为什么会这么亲密地靠着你。

西尔斯经典链接:在亲情依附中断奶

断奶意味着孩子成熟了——一个成长阶段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因而孩子有了接受下一个阶段挑战的准备。断奶的关键是要循序渐进,因为断奶是个过程,而不是一时的事件。在逐渐地断奶的过程中,父母要细心地对宝宝加以照看,让孩子一步一步地掌握各方面的能力。应该按照我们所讲述的养育宝宝的基本方法来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对宝宝的啼哭作出及时的响应,为宝宝哺乳,把“宝宝”穿在身上。所有这些都是十分符合孩子天性的养育手段,能够减轻孩子在学步期的不安,让孩子摆脱压力、顺利地应对挑战。如果孩子在学步阶段仍然吃奶,有时仍然被包在三角吊带中“穿”在父母身上,仍然得到父母的及时响应,那么孩子在这个阶段继续得到了依附性的养育,因而有能力逐渐地变得独立起来。

在我的儿科实践中,我观察过许多学步期的孩子,他们与我在书上读到过的一些孩子并不相同。我见过的这些没有过早地断奶的孩子都是有自信的、向上的孩子,并不消极,他们以及他们的妈妈并不像育婴书籍和儿童杂志上所描写的那样糟糕。我注意到,品行最好的孩子都是在最适合他们的时候才断奶的。

但是,延长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否会宠坏孩子呢?如果母亲出于占有孩子的目的,以牺牲孩子的继续成长为代价,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情依恋的需要而紧紧地抓住孩子不放,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肯定的。如果只要自己和孩子认可,妈妈可以在任何一个依恋阶段给孩子断奶,那么上述问题的答案就是否定的。与一般认为延长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会妨碍孩子的独立性的看法正相反,我们发现如果孩子的任何依附阶段都不过早地结束、在他们自己愿意之前不过早地断奶,那么孩子实际上会变得更具有独立性。许多关于依附性的研究也为我们的观察提供了支持。

早早地就给孩子断奶的妈妈认为她们可以得到一些自由。实际的结果有可能是这样,然而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认为,学步期孩子的多数不良行为,比如发怒和情绪对立等等,实际上都是由于过早地让孩子不再依附母亲而引起。早早地给孩子断奶,早早地让孩子离开主要的照料者、离开家门,这在西方世界是一种通行的做法。而在孩子的养育方法上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也是西方世界所特有的现象。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呢?在亲子关系当中,确立与孩子年龄相称的养育形式的最佳途径是让孩子自己走向独立,而不是父母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过早地摆脱孩子。

他是感到不舒服吗?是不是你心烦意乱或者太忙了而忽略了他?是不是大人与他分离得太多了,让他无所适从?你应该花些时间陪他,为他的“油箱”重新注满父母的亲切关怀,这样,要不了多久,他就又会从你的身边跑开去。

花一段时间与宝宝随意地待在一起 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只要孩子愿意,你都可以让他与你在一起待上一段时间,坐在你的膝上,依偎在你的怀里和你说说话。玛莎曾经说过:“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的劳琳要与我待上一会儿,特别是那个晚上她睡在了自己的床上,或者我起得比较早,没能在床上和她搂抱一段时间。如果我任由她和我待在一起,直到她自己要求停下来,那么她就为自己‘充好了电’,然后可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用大人陪在她的身边。我不是每次都能很容易地坐定下来陪她、直到她心满意足,但是每当我做到了这一点,我都会十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