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4373900000006

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

你可能会说:“但是我自己都做不到完美。”确实如此,没有一个家长是十全十美的。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和玛莎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我们懂得所有这些道理,但还是不断地犯错误。”实际上,仿效完美的榜样是危险的——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达不到这么一个目标(话虽如此,还是有许多家庭试着去这么做,因而受到了损害)。你的孩子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才是重要的,你偶尔犯点小错误或者发泄一下感情,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大人总是习惯于发脾气,那么愤怒也就成了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孩子会认为这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假如大人展示给孩子的是幸福和信任,偶尔才会有愤怒的训斥,那么孩子就看到了健康的榜样:人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开开心心的,但是有时候碰到的麻烦事也会让你生气,你会面对这些问题,在解决了之后又会回到快乐轻松的状态。

父母们,你们是孩子最先了解的人,是孩子生活中最早的照料者、最早的权威、最早的玩伴、最早的男性和女性。你们为孩子确立了仿效的标准和榜样,影响着孩子对待权威的态度、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能力以及孩子的性别认同。你们个性中的一部分将成为孩子个性中的一部分。的确,孩子的许多行为遗传自父母,不止一位父母曾这么说过:“他好像生来就这样。”但是孩子的许多行为也受到行为榜样的影响。贯穿着本书,我们将告诉你如何为你的孩子树立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榜样。

7.培养孩子的自信

有正常感受的孩子也会有正常的行为。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将告诉你如何帮助孩子喜欢他自己。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如果有着正面的自我形象,那么就容易被管教。他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因而会用有价值的方式来做出各种行为。为了保持健康快乐的感觉,他会放弃一部分打算做的错误行为。当这个孩子真的犯傻的时候,他会很快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太多的必要去责罚他。

建设者

然而,有着糟糕的自我形象的孩子就不是这样。孩子的感受不正常,他就不会有正常的行为,他的父母不相信他,因而他也无法信赖自己。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越多,受到的责罚就会越多,这增强了他心中的愤怒,并且降低了他的自信,从而又让他做出更多的不良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养育方法主要强调从一开始就必须培养孩子内在的良好感觉。在孩子的一生中,他始终都要遭遇到一些能够增强他自我价值的人和事,也会遭遇到另一些削弱他自我价值的人和事,我们把这两者分别称为建设者和破坏者。我们会帮助你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多遇到一些建设者而少碰到破坏者,当然也要让你学会成为一个建设者。

破坏者

8.塑造孩子的行为

明智的家长就像一个园丁,他侍弄着花园中已有的花草,并且盘算着该增添些什么。他知道他无法控制花园中已有的花草的习性,没法去控制它们开花的时间、它们的香味和颜色;但是他可以在花园中添加那些缺少的色彩,而且还可以把花园摆弄得更漂亮。有时候鲜花盛开,十分美丽,让你忘了杂草的存在;而有些时候杂草又盖过了鲜花。园丁们给花草浇水,打下桩子为花草扶正,修剪枝叶让花儿开得更加灿烂,并且还要铲除杂草。

孩子们生来就带有一些行为特征,有些被发扬光大了,而另一些被克服掉,这取决于孩子们被如何养育成人。另一些行为特征是通过灌输和积极的鼓励培养起来的。所有这些行为特征合成了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了孩子的个性。父母作为培养孩子的园丁,所使用的园艺工具是一些我们称之为“塑造工具”的技巧,这是一些历经时间检验的、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的行为不断进步的方法,它们能够帮助你修剪掉那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行为,支持鼓励那些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品行。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塑造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并且帮助他形成对良好行为的认同感。孩子会根据从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那里得到的回应来学习行为处事,这些学习到的行为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为后得到的回应是鼓励,他就会受到激励,继续做出良好行为。而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为后获得的回应是厌烦,那么良好行为就会从孩子身上消失。尽管如此,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为后能得到大量的关注,尤其是如果孩子只有做出这样的行为后才能获得权威人物给予的回应,那么不论这些关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良好的行为都会在孩子身上继续下去。因此你必须细致地考虑孩子的哪些行为是你想要加强的,并且认真地筹划你该如何去加强这些行为。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塑造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一种“如果—那么”式的反应(如果比利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那么妈妈就应该说“不把房间弄干净,就不能到外面去玩”)。最终,孩子就会把这些外加的行为塑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意志,逐渐建立起自己内心的“如果—那么”式的反应体系,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如果我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那么在房间里玩就不会开心,因此我最好把它弄干净”)。这样,他就学会了塑造自己的行为。

孩子就好比是一个小花园,在他成长的各个阶段,你应该针对他的不同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塑造工具。在后面的几页当中,我们要告诉你一些培植孩子这个小花园的园艺窍门,帮助你大胆、自信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使孩子的性格有利于他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会给生活这个大花园增添亮丽的色彩。

9.培养谨慎的孩子

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孩子,既要有责任心,又要培养起良知,并且能够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权利。有道德的孩子有一种内在的是非观念,它是与内在的精神健康感紧密相连的。他的内心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在我的行为正确时我感觉良好,在我的行为错误时我感觉糟糕。”一个婴儿能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孩子的根本原因(这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着眼点),一方面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敏感,另一方面还在于预先判断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并且在采取行动之前对此加以考虑的能力。你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起来的最有用的社会技能之一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权利和感觉的能力。从那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身上,孩子们能够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产生优秀公民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培养敏感的孩子。

除了教育子女学会对别人、对事情做出负责任的行为之外,你还应该教会他们对自己负责任。你能够给孩子的一个最宝贵的生存手段就是作出明智选择的能力。你应该在孩子的内心建立起这么一个安全体系,不断地向他发出提醒:全面地考虑你将要做的事情。通过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就能够学会在面临重大的后果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对你的希望是:培养谨慎的孩子。

10.善于交谈和倾听

贯穿着本书的每一章,我们将为你讲述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从而让他不会成为“父母的聋子”。孩子们心目中最好的权威人物都擅长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你是否能够经常深入浅出地以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同孩子讲道理,会影响到孩子是服从你还是违抗你。明智的养育者们懂得如何让一个内心封闭的孩子敞开他的心扉,并且会遵循这么一条金科玉律:你希望孩子以尊重的态度与你谈话,那么你必须首先在交谈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爱和限制就像一个天平的两端,一定要控制好平衡。

除了学会如何与孩子交谈之外,学会如何倾听孩子也同样重要。获得一个孩子(或者成人)好感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他知道你重视他的看法。对于你的孩子,你处于监管、控制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怠慢他。在第8章中我们会告诉你如何帮助孩子辨别并且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旦他能够驾驭自己的情感,他就很可能会逐渐地理解、体贴别人的情感。

上述的每一个养育要点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间缺乏亲密的关系,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么你就难以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难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也不可能成为孩子的行为塑造者和受孩子尊敬的导师。你可能懂得一些有关行为塑造的心理学原理,但是只要你不与孩子作良好的沟通,那些塑造行为的方法就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如果你不能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服从你的管教,那么即使你与孩子之间关系亲密,也并不能保证你的孩子会有良好的教养。这十个相互关联的养育组件构成了本书所倡导的养育方法的基础。你应该把这十个组件综合在一起加以应用,这样你就会有一个详细的蓝图,让你能够照着它来培养现在能给你带来欢乐、将来能使你为之骄傲的孩子。

西尔斯经典语录

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你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比起采用所谓的“正确”技巧来得更为重要。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帮助你及孩子成为“通情达理”的人的过程。

对子女的管教需要采用一整套不可分割的办法,所有单独的部分都必须用亲密的亲子关系将它们糅合在一起,然后才能加以应用。

§CHAPTER 2 0~1岁: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为什么有些孩子管教起来会比较容易?我们夫妻俩在生儿育女中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结论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孩子管教起来就越容易。为了帮助大家认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程度与管教孩子的难易程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为大家讲述我们对数以千计的父母与孩子的观察,还将提供其他研究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观察和结论。

我们的观察 我们注意到,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使他们比较容易管教:

·他们想要讨人喜欢。

·他们愿意听大人的话。

·他们有比较强的自制力。

这样的孩子当然是父母喜欢的。

同样,我们也注意到,与孩子关系亲密的父母有下面的一些特点:

·他们会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体贴的回应,而不是置之不理。

·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所作出的回应是适当的,既不会过分地迁就孩子,也不会过分亏欠孩子。

·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行为都有敏锐的觉察。

·他们以引导的方式管教孩子,从不试图去控制孩子。

其他研究者的观察 除了我们自己的观察以外,我们也阅读了大量最为可信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回答父母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这个古老的问题。这样的研究被称为依附性研究。依附性研究通常采用“无忧虑地依附父母的孩子”和“忧虑地(不安地)依附父母的孩子”这样的术语,我们把这两种孩子分别称为“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和“与父母关系疏远的孩子”。这些情感研究报告给出的印象最为深刻的结论是: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骨肉亲情之外,父母角色的确立源自于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依附性研究者发现,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几乎在能力和行为的所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

玛莎与马修是如何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我们俩十分喜欢阅读我们9岁的儿子马修的学校报告书中老师对他的评价:“他真是十分专心。”“他做得实在是太好了!”朋友们也当着我们的面这样称赞马修:“和他在一起真让大家开心!”“他是我儿子的好榜样。”一次马修和一个小朋友为玩具发生了争执,在一旁观察的家长事后告诉我们:“马修很会体谅其他孩子的要求,这真让人吃惊。”一位刚刚做了妈妈的女士在看到玛莎对马修和他兄弟之间的一次争吵进行了管教之后,问玛莎道:“你怎么知道该做什么呢?”

马修是怎样成为这样一个乖巧孩子的?是他害怕被大人惩罚,还是他天生就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自制力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马修对处境的敏锐观察会让他自己避免陷入麻烦?为什么马修母子之间会那么的亲密?实际上,对马修的全部调教要追溯到他出生的那一天。

马修一生下来,玛莎就赶紧把他揽在了怀里。离开了妈妈温暖的子宫,马修躺在妈妈的怀抱里,与妈妈肌肤相亲,他发现这里是一个舒适的好地方。他在玛莎的怀里吃奶,紧贴着妈妈的胸脯,被妈妈的臂膀环抱着,对他来说,这里就是一个新的“子宫”。他睁开双眼,看到玛莎的眼睛正深情地注视着自己。马修从所有这一切当中已经感悟到自己应该待在哪儿,并且能够感到哪里是一个温暖舒适的地方。马修很快乐,尽管他和母亲之间已经不再有脐带相连,但是妈妈产后较高的荷尔蒙水平,以及新生儿让别人懂得他需求的能力,仍然将母子俩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情感上,马修的出生都没有给母子之间带来任何的距离。白天,玛莎把马修抱在近旁,或者把他放在吊篮里,及时地照料他,仔细地回应他的每一个要求。夜里,母子俩紧紧依偎着睡在一起,妈妈给马修带来了安全和舒适。

这样的母子亲情就是对孩子调教的开端,并且始终贯穿于马修的婴儿期。马修一哭,玛莎马上就会去照料他,这让马修明白在他有了悲伤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舒适。由于妈妈每次对他作出的回应总是一致的,因此马修从中就学会了信赖他的妈妈,知道妈妈会把他放在心上,始终会关怀体贴他。有时候妈妈对马修的要求并没有作出“正确”的回应,比如马修的哭闹可能只是想要换一下地方,而玛莎却给他喂了一点吃的,但这并不会改变马修对妈妈的信赖。对马修来说,重要的是妈妈对他的要求作出了回应。尽管马修已经是我们夫妇俩的第六个孩子了,玛莎还是把他当做与众不同的一个,学着去了解他的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足够的耐心,玛莎与马修之间的交流有了千百次的反复练习,终于使这种交流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够获得正确的效果。日复一日的彼此沟通已经让玛莎学会了预判马修的要求,当马修开始变得愁眉苦脸的时候,玛莎知道他马上就会哭起来。彼此间的熟悉让母子俩相处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