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事三要
4376100000017

第17章 神算可见奇招(4)

赵匡胤颇不以为然:“势与俗化,礼与变俱,自古明君都是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令制度,各顺其宜;方便国事,未必法古,为何一定要按循古制呢?我朝制礼应以利国利民为本。若说封异姓诸侯王妻为妃史无先例,那么就从我朝开始,以示殊恩!”赵匡胤说得很果决,全无商量余地。大臣们面面相觑,默然无语。当天,赵匡胤正式下达诏书,由钱的儿子惟溶将诏书带到礼贤宅。

这以后,赵匡胤又数次召钱父子至宫苑中宴射,并令各亲王作陪。钱感动得热泪交流,下拜叩谢,赵匡胤令内侍将其扶起,说:“大元帅乃本朝功臣,理应如此!”

赵匡胤还让钱与晋王光义、京兆府尹廷美以兄弟相称,行兄弟之礼,钱惶恐不敢接受,说他本小国微臣,断然不敢与大朝皇弟论昆仲、正起坐。赵匡胤见钱固辞不受,这才取消了这个决定。

赵匡胤给予钱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也是统一天下的需要。宋朝之于吴越,国力、兵力都不处于同一层次,赵匡胤若攻取吴越,易如翻掌。但他并不想这样做,他想创造另一种形式,一种不用武力达到统一的形式,试图通过特殊的恩宠、特殊的礼遇将吴越拉到自己身边,服服帖帖地接受宋王朝的统辖。这样,可以省去财力物力的消耗,免受长途征伐之苦,用和平手段达到统一。

十多年前,赵匡胤制定统一大计时便有这样的想法。对后蜀、对南汉、对南唐,他都尝试着这样做过,他是在万不得已时才发兵攻讨的。这一次,赵匡胤决心取得成功,他要让吴越成为一个样板,让尚未归附的北汉起而效仿。

吴越王钱并未认识到赵匡胤的真实意图,他只觉得大宋皇帝给他的待遇太优厚了,表示永世难忘大恩,永为大宋臣属。三月下旬,赵匡胤将西行洛阳。钱为表示对皇帝的忠诚,恳请同去。赵匡胤声称怕钱不堪旅途之劳,让他暂留开封。宋太祖出行的前一天,在讲武殿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召钱父子入宴,文武近臣作陪。席间,赵匡胤关切地对钱说:“南北气候不同,风土各异,天渐热了,卿可暂回,早些启程!”

钱很感激赵匡胤放行,但联想到在开封的这十多天赵匡胤对他的特殊恩遇,又有些恋恋不舍,哭着说,今后每隔三年一定来朝拜一次。赵匡胤道:“吴越道路遥远,来往不易,若有此心,待俟诏旨,再来觐见吧。”

钱离开汴京这天,赵匡胤特赐导从仪卫之物,华丽无比,从礼贤宅一直排列到迎春苑。自从钱来京至其归国,赵匡胤共赐其金器万两,白金器数万两,白金10万余两,锦绶罗细绢等丝织品40余万匹,骏马数百匹,其他器物不可胜数。除此之外,赵匡胤还赐给他一件特殊的礼品:一个封缄甚严的黄包袱。赵匡胤对他说,此包暂不要打开,可在途中密观。钱接过这黄包袱,不禁犯了嘀咕:这包袱内究竟是春风还是雷霆?钱惴惴不安地上路了。途中,遵照赵匡胤的吩咐,秘密将包袱打开,原来是一包大臣们的奏折!钱细细看过,内容大体都是奏请扣留钱的,力劝赵匡胤借此机会翦灭吴越,尽取其地。钱一下子愣住了,额头上渗出了热汗。他真有些后怕,若是太祖皇帝听从了这些谏奏,吴越从此亡矣!他又深深感谢宋太祖的宽容大度,保全了他的国家。回首北望,钱泪流满面,恭敬地行了三个大礼。

钱从开封归来后,常记着赵匡胤的大恩,对宋朝更加恭顺。以前,他在功臣堂处理政务,都是在西北方就座,现在,他却让人把座位移到西边去,说:“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违颜咫尺,岂敢宁居乎?”钱对朝贡也更加尽心,每次的贡奉物品制作都极其精巧,运往开封时还要陈列于庭,“焚香而后遣之”,其对北宋王朝的虔敬和畏服,简直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这一切,正是赵匡胤希望看到的,其威服政策所要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目的。至此,吴越已名存实亡,形同郡县,而吴越王钱也是徒有虚名而已。吴越的处境对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是个极大的震慑。陈洪进在钱入朝后,也打发儿子文颢到开封贡献礼物,探听虚实,并请求修觐见之礼,赵匡胤下诏允许,陈洪进遂立即前往。半路上,听说赵匡胤驾崩,这才回本镇发哀。宋太宗继位后,他看出宋廷的本意,为保持自身地位,主动献出漳、泉二州之地,史称“纳土”。

陈洪进“纳土”引起了钱的不安,他也把吴越的军队情况造册献上,又表请宋廷废掉吴越国,免去其“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停止诏书不直写钱名字的规定,且请求回归本道,宋太宗不许,钱一时不知怎样做才好,丞相崔仁冀道:“朝廷意可知也,大王不速纳土,祸且至。”钱还有些犹豫,崔仁冀厉声道:“今已在人掌握中,去国千里,惟有羽翼乃能飞去耳。”钱无奈,经与崔仁翼决策,上表献出了所管辖的13州之地,吴越宣告灭亡。从赵匡胤始定“先南后北”之策举兵南伐到吴越归地,历经15年时间。赵匡胤以其雄才大略进行了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多方面的斗争,终于取得了统一南方的胜利。从此,北宋版图空前扩大,国力、军力大为加强,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宣告结束。

综观赵匡胤平定南方诸国,战略指导正确,能依照地理形势、攻取难易,次第展开,先荆湖西蜀,后南汉南唐,步步为营,逐个吃掉,战略高明得体。赵匡胤注意作战准备,每战皆先谋而后动,力求周密,故此大兵一发即成摧枯拉朽之势,所战皆捷。在作战中,赵匡胤鉴于五代以来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严令军队不许扰民,对俘虏也给予优待,散兵归农,对已降国主注重安抚,收其人心,同时展开攻心战,战争与和平两种手段交替使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统一南方的战争尽管持续十多年,但没有发生过惨烈的战斗,未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太大的破坏,这与宋太祖的英明决策和恰当指挥是紧密相关的。

宋朝建立之初,可谓是大事小事目不暇接,这种情况最易使人忙中出错。赵匡胤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其武功卓著,战绩辉煌,理当彪炳于史册。

43.以软招打开局面

做人办事常有软招与硬招之分,所谓软招,即以软碰硬,用智力制服对手;所谓硬招,即以硬碰硬,靠蛮力制服对手。在人生舞台上,有些事情,是完全可以用软招打开局面的。对于宋太祖赵匡胤来说,“杯酒释兵权”即为其拿手的软招之一,正是借此打开了自己的人生局面。

宋太祖即位后严酷的事实摆在他的面前,如何使新建的宋王朝不重蹈覆辙,不成为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革除藩镇专横骄恣的习性,如何实现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宋太祖的心头,使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不得一笑脸,惟恐大乱和不幸即刻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节度使李筠和李重进的相继叛乱,进一步证实了危及宋王朝及皇位安稳的危险因素——藩镇势力必须及时清除。

怎样清除呢?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不久,宋太祖召来赵普商议此事。宋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共换了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消灭天下战争的火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呢?”赵普听到太祖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十分高兴,他说:“陛下考虑到这个问题,真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那些战争和动乱的发生没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由于藩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造成的。今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奇巧之谋,只需要削夺他们拥有的权力,控制他们拥有的钱粮,收夺他们拥有的精兵。做到了这几点,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还没有等赵普把话说完,宋太祖就连忙接过话茬,说:“你不必再往下讲了,我完全明白了。”接着,宋太祖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来实现赵普所提出的削压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战略策略。其中最为紧迫的是兵权问题。

五代乱世,谁拥有实力最强盛的兵力,谁就可以当皇帝。其中禁军的向背,往往成为政权兴亡的决定性因素。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都是由于得到禁军的拥戴登上皇位的。宋太祖即位前,曾协助郭威夺取政权,后来由于战功卓著,军职步步高升,直至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禁军最高指挥权。他利用自己的威信和所处的优越位置,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后周政权,当上了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兴亡以兵”,对于宋太祖而言,算是亲身体验了一番。宋太祖不愧为义气之辈,即位后不久,为了酬谢部下的拥戴之功,特地晋升了一批亲信为禁军的高级将领。石守信为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为义成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候,王审琦为泰宁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为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为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

但宋太祖是个明白人。这些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终究是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太祖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听说节度使尤其是边镇节度使有“谋反”的迹象,他都要派人前往侦察,探听虚实,看是否有谋反迹象,以便采取措施。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宋太祖对手握兵权的武将很不放心。

事实上,宋太祖在赏赐这些将帅拥戴之功的同时,就已逐步采取措施抑制他们兵权的过分膨胀,重要军职频繁换人,并借机罢黜一些将领的兵权。平定李筠叛乱后,命令韩重代替张光翰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罗颜和代替赵彦徽为侍卫步??都指挥使。

第二年,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由石守信兼任,太祖自己担任过的殿前都点检从此不再除授,这个职位等于自行消灭。实施这些军职的人事变动,意在安排自己的心腹和亲信担任最重要的职位,像韩重、石守信是太祖义社十兄弟的成员。不过,对宋太祖来说,军权都掌握在自己的心腹和亲信手里,是不是就算高枕无忧了呢?或许宋太祖是这样盘算的。

赵普作为太祖的股肱大臣,却不这样认为。赵普思考问题更深入更透彻。宋太祖之所以转瞬之间夺取了政权,靠的正是自己一帮亲信兄弟的拥戴。登上皇帝宝座的宋太祖一方面不能亏待了这帮兄弟,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时刻提防着他们。怎样安排,才能既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拥护太祖加强集权,又不至于引起怀疑而发生意外和变乱呢?赵普曾一再就这些问题提醒宋太祖,建议采取必要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免重蹈前代“兴亡以兵”的覆辙。

一开始,颇重义气的宋太祖一直认为掌管禁军的功臣宿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赵普多次建议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改授其他官职,宋太祖始终没有同意。他向赵普解释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人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不必多虑了!”

这次,赵普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就此话题开导宋太祖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害怕他们本人会背叛你。然而,我仔细观察过,这几个人都缺乏统御部下的才能,恐怕不能有力地制服所率军队,万一他们手下的士兵作乱生事,率意拥立,那时候就由不得他们自己了。”经赵普这样直接的点拨和提醒,宋太祖终于联想起五代以兵权夺取天下的事例,尤其是不久前自己亲身经历的那场陈桥兵变,从而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解除禁军统帅的兵权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这年七月初的一天,宋太祖如同往常一样,召来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聚会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宋太祖打发走侍从人员,无限深情地对功臣宿将们说:“我如果没有诸位的竭力拥戴,绝不会有今天。对于你们的功德,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说到这儿,宋太祖口气一转,感慨万端,说:“然而做天子也太艰难了,真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长年累月夜里都不能安安稳稳睡觉啊!”

众将领不知宋太祖的意图,就问:“陛下遇到什么难事睡不好觉呢?”

宋太祖平静地回答说:“其实个中缘由不难知晓,你们想想看,天子这个宝位,谁不想坐一坐呢?”石守信等人听到昔日的结义兄弟、今日的天子说出这番话来,不禁惶恐万分,冒出一身冷汗,宴会的气氛立即紧张起来,他们赶紧叩头说:“陛下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再有异心!”

宋太祖接过话头,阴笑着说:“不能这样看,诸位虽然没有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如果出现一些贪图富贵的人,一旦把黄袍加盖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做皇帝,办得到吗?”与会将领这才转过弯来,终于明白了宋太祖的真实意图,于是一边涕泣大哭,一边叩头跪拜,说:“我们大家愚笨,没有想到这一层上来,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宋太祖见状,知道时机成熟,趁势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又阴笑曰:“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就像白驹过隙,那些梦想大富大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累些金钱,供自己吃喝玩乐,好好享受一番,并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不至于因缺乏物什而陷入贫穷。诸位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当个大官,挑选好的田地和房屋买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永远不可动摇的基业,再多多置弄一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欢乐,与之一起愉快地欢度晚年。到那时候,我再同诸位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太祖这样一说,惊慌恐惧之态逐渐消失,感恩戴德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再次叩头拜谢说:“陛下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全,真可谓生死之情,骨肉之亲啊!”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宿将,纷纷上书称身体患病,不适宜领兵作战,请求解除军权。宋太祖十分高兴,立即同意他们的请求,解除了他们统率禁军的权力,同时赏赐给他们大量金银财宝。命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镇安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这些功臣宿将都罢黜了军职,只剩下一个徒有虚名的荣誉头衔——节度使。

宋太祖在赵普的谋划下实施的这一成功解除功臣宿将统率禁军权力的事件,史家称之为“杯酒释兵权”。宋太祖没有沿用历史上一些君主惯用的屠杀功臣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因为他对那些同自己一道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兄弟们的友情尚未泯灭,不好遽然对他们大开杀戒。采取这种和平方式让他们交出兵权,是各位将领在感情上愿意接受的,既有利于安定人心,巩固统治秩序,又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军权的集中,推进军事改革的深入。否则,这些将领就不会轻而易举交出兵权,那样可能导致流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