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事三要
4376100000003

第3章 攻守平衡:吃透古代胜者做人之道(3)

我们对于事情的判断,不能够太自信、太武断。即使你自以为用心良苦地看透了对方,但事情总是没有绝对的,或许你的眼光有所偏差,或许对方在被你看透之后又发生了变化。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自身要先有准备,这句话并不是要我们凡事都存着怀疑的态度。相信或不相信对方,是另一回事;最要紧的,还是自己要能站得住脚。自己站稳了之后,就不必在乎外界发生的任何变化了。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侥幸的心理绝对不可以存在。人应该面对现实,勇于承担一切。

其实退一步想,如果有人存心欺骗你,就让他欺骗一次算了,何必去斤斤计较,和自己过不去呢?

如果你的人生能够如此达观,相信你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就会更加理智,更加平和。所以,稳住自己,不为他人或他事乱了方寸,这是与对手较量必须要做到的第一步。

6.掌握“透视人心法”

做人办事离不开透视人心,此外还要学会把透视的“东西”加以利用,这样才能致胜。也就是说如果你能顺利地看透对方的本意,事情是不是就算完了呢?不,双方的斗智这时才真正开始。能透视对方的内心,只不过使你得到一种有利武器罢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使用抓在手中的这把利器?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只知道手拿利器乱挥乱舞,不但不能击中别人,相反,很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切勿乱用这把容易伤人的利器。

首先介绍一段因为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而导致失败的故事。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

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出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过了一会,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下面再说一段和信陵君情形刚好相反的故事。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环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惟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会惹祸,这也是中国古代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策。

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正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辛苦得到的透视人心武器,究竟应该如何运用?这要视各人的立场来决定。不过,韩非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大原则。韩非子生于战国时代,是一位与韩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贵族公子。韩非子的祖国韩国,在战国七雄当中,势力最弱,前途黯淡,命运有如风中灯草。而七强之中最早实行法治政策的秦国,日益强盛。因此韩非子认为,要挽救祖国的命运,势必要实施革新政策,以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韩王的优柔寡断,加上众臣强烈的反对,使得强化国家的政策难以推行。韩非子所建议的透视臣下,进而控制众臣的种种方法策略,就构成《韩非子》五十五篇。

不过,韩非子实施新政的障碍,并不只是那些横行跋扈的贵族显要,韩王本身的顽固,也是韩非子应该立刻解决的问题。所以,韩非子想要先行透视韩王的心意,然后再进行游说工作。当然,想要说服韩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弄不好还可能招来杀身大祸。

那么透视对方内心之后,应该进一步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在对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之后,韩非子对此做出了总结:进言的内容如果触犯君王正在秘密计划的事情,进言者就有生命的危险。对于君王表里不一的计划,如果只知道他的表面工作,尚不致发生危险;万一透视到他内部的计划,进言者就要担心自身的安危了。君王有过失时,如果这时摆出仁义道德的态度来指责他的话,也会危及性命。透视到君王想利用某人的意见,并想以此来显示自己如何英明的话,进言者就会发生性命危险。强制君王做他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或是要他做进退两难的事情,进言者都可能有性命之忧。

以上的说法,和我们今日的观点相同——知道太多容易招祸。

那么,难道我们就因为危险而退缩不前了吗?这样岂不失去谏言的目的?所以,韩非子又提出了一些方法,使得进谏之人在看穿对方心意之后,以免招惹祸端。对方自以为得意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加以赞扬;对方有可耻事情的时候,要忘掉不提。当对方因为怕被别人议论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时候,应该给他冠上一个大义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

对于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负的人,不要直接谈到他的计划,可以提供类似的例子,从暗中提醒他。要阻止对方进行危及大众的事情时,需以影响名声为理由来劝阻,并且暗示他这样做对他本身的利益也有害。想要称赞对方时,要以别人为例子,间接称赞他;要想劝谏时,也应以类似的方法,间接进行劝阻。对方如果是颇为自信的人,就不要对他的能力加以批评;对于自认有果断力的人,不要指摘他所做的错误判断,以免造成对方恼羞成怒;对于自夸计谋巧妙的人,不要点破他的破绽,以免对方痛苦难过。说话时考虑对方的立场,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发表个人的学识和辩才,对方就会比较高兴地接受你的意见。不用多说大家也会知道,以上的进谏方法,适合于下级对上级,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替他考虑分析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真正取得对方的信任。

“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的人心透视法,这个方法同时也能适用于透视对方之后的下一步对策。

这种方法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在不使对方洞察你的意图的情况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去体会、认识。这其间的技巧,就在于从旁策动,使对方以为自己原来就打算这样做,丝毫也没有发觉自己正为他人所左右着!

总而言之,当自己看穿对方心意之后,千万不要露出破绽,让一切计划进行得很自然,这样才能使你的策略实行得圆满顺利。

7.提意见时切忌直来直去

人们一向把直来直去的性格,作为一种美德,备加赞赏。如果你随便问一位朋友:你喜欢什么样性格的人?他往往会回答:性格豪爽、直来直去。人们称颂某人时,也往往说:“他性格爽直,说话从不拐弯抹角,直来直去。”我们的社会理应是一个以诚信为本的社会,而每一个人也应该是诚实、襟怀坦白的人。人际关系中做到坦诚,不说假话,直来直去,你会结交许多朋友,作为一名务实者,在与人相处中,更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面锣,对面鼓”。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对别人提意见“直来直去”的人,却不能使别人满意。与“直来直去”办事原则恰恰相反,有人使用了“含蓄”的方法。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自尊、需要面子。直来直去的方式弄不好就成了“不给面子”,使对方心中不快,以致造成双方关系破裂,反目成仇。事后想想,仅仅因为区区小事,非原则性问题而失去别人的赏识,真是毫无意义,后悔晚矣!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当他看完花名册时,功臣有数,但亲朋不少。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过不去,一时很为难。军师刘伯温看出皇帝的难处,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皇帝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个方法,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发上都顶了顶乌纱帽,献给了朱元璋。皇帝接过画,细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真可谓人不可无师,无师则愚;国不可无贤,无贤则衰!”原来,刘伯温画的意思是:“官(冠)多法(发)乱!”刘伯温此举,不但未伤害皇帝,不犯龙颜,还道出了谏言: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画中有话,柔中有刚,也算是社交中一大“弯弯绕”,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达到预期的目的。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奢侈腐化,不惜民力。有一年他下令兴建一座九层的高台。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无疑会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国力衰竭。因此,大臣和老百姓都反对建九层高台。但是晋灵公固执己见,并且在朝堂上严厉地对大臣说:“敢有劝阻建高台的,立即斩首!”气氛十分紧张。一些想保全身家性命的大臣,都吓得噤若寒蝉,谁还敢说反对的话!

这时,有个叫孙息的大臣求见晋灵公。君臣见面后,孙息对灵公说:“我能把九个棋子堆在一起,上面还能放上九个鸡蛋。”晋灵公听到这事十分新鲜,不相信孙息会有这么高的技艺,但是又急于一饱眼福。他说:“我从未听过和见过这种事,今天就请你给我摆摆看!”孙息当然清楚,如果国君认为是欺骗了他,就会有杀头的危险。当晋灵公叫人拿来棋子和鸡蛋,孙息便动手摆了起来。他先是小心翼翼地把九个棋子堆了起来,然后又小心地将鸡蛋放置在棋子上。只见他放上一个鸡蛋,又放第二个,第三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时屋里的气氛十分紧张、沉寂,只能听到鸡蛋碰到棋子的声音,围观的大臣们屏住呼吸,生怕鸡蛋落下来。孙息也紧张得额头冒汗。晋灵公看到这情景,实在耐不住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危险!危险!”晋灵公刚说完“危险”,孙息就从容不迫地说:“我倒感觉这算不了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啊!”灵公惊讶地问道:“有什么比这更危险的呢?”

孙息手里握着正要置放的鸡蛋,慢条斯理地说:“建九层高台比这更危险,三年都不一定建得成,这三年之中,要征用全国的壮丁劳役,男不得耕,女不得织,国库空虚,户口减少,逼得人民活不下去,就会逃亡、谋反。邻国见我国弱民穷,就会兴兵犯境;如果国家灭亡了,大王您自己也就完了。这能说比不上摆棋子鸡蛋更危险吗?”灵公听到十分合理又十分可怕的警告,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对孙息说:“搞九层之台,是我的过错。”立即命令停建正在施工中的九层之台。

下属有了某些合理的想法或者明了某一客观事实,如可能触犯上级,最好用含蓄地兜圈子的方式向上级提出来。

《晏子春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相国家离市场近,可知道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怎么不知道呢?”晏子痛痛快快地回答。他想借机劝劝齐景公,把齐国的刑罚减轻些。于是,他一本正经地说:“敬告国君,目前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假脚,价格最贱的是鞋子!”“真有意思,这是为什么呢?”齐景公对晏子的回答感到意外。“吓!”晏子长吁一口气,凄楚地说:“只因为现在刑罚太重,被砍去脚的人太多了,所以鞋子没人买,假脚却不够卖!”“噢……”齐景公半天说不出话来,脸上露出哀怜的神色,自言自语地说:“我太残忍了,我对老百姓太狠心了。”于是,第二天他向全国发出了减轻刑罚的命令。聪明的人总是直话不直说,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晏子如果直接向齐景公建议要减刑,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很可能会引起齐景公的不悦,到头来事与愿违,后果也很难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正面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对方,可能很容易伤对方感情,如果绕个圈子将自己的意见婉转地告诉对方,就可以避免伤了和气。比如,你楼上新搬来一位音乐家,这位音乐家经常练琴到深夜,影响了你的工作,而你和他接触交往不多,自然不好正面提意见,你可以告诉他,这楼板的隔音效果太差了。对方听了当然能领会你的用意。

我们不是反对“直来直去”,作为一个人,就其品德修养来说,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不搞两面派,不做违心事,是必须提倡的。

8.用机智的语言为自己铺路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为人处事的人,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对方干得不好,也不会为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妒嫉,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大好前途,还会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虽然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会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说因此要不分是非曲直,什么事都一味地说好。如果是让我们在对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让别人改过,使事业、工作能进一步发展的目的,为什么非要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犹如仇人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