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事三要
4376100000041

第41章 讲求一个“避”字(4)

三国时候,中郎将张辽接受曹操的命令,屯兵在长化。临出发时,军中有人谋反。这天晚上,安静的营寨里,突然四处惊呼“着火了,着火了”,部队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乱起来。张辽处乱不惊,对左右部将说:“传令下去,这不是全军造反,是有少数人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趁乱行事罢了。”张辽则率领亲兵数十人,在军营中端立不动??不久谋反的首犯就被抓住斩首示众,于是叛乱平息了。

对于变乱之忍,古人以为:“志不慑者,得于预备;胆易夺者,惊于猝至。勇者能搏猛兽,遇蜂蛰而却走;怒者能破和璧,闻釜破而失色;桓温一来,坦之手板颠倒,阙有谢安,从容与之谈笑。郭唏一动,孝德彷徨无措;壮也秀实,单骑入其部伍。中书失印,裴度端坐;三军山呼,张泳下马。”

以上是古人举了一些实例来具体阐明他们的观点。其中有西晋大司马桓温来朝见皇帝,孝武帝下诏让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那时,首都流言四起,说桓温这一来,会杀了王坦之和谢安。王坦之十分畏惧,谢安却不动声色。桓温到了后,文武百官拜倒在路旁。桓温摆开军队,接见这些人。王坦之浑身是汗,衣服都粘在身上了,手中的板子也拿颠倒了。谢安却十分从容,坐在位子上,对桓温说:“我听说你是把守边疆的,不知你为何跑到首都来,你又为何在屏风后面布置那么多士兵呢?”桓温笑着说:“我也是不得已啊!”于是桓温便命令士兵退下去了。他和谢安开怀畅谈,一直到夕阳西下。

宋朝的沈括著有《梦溪笔谈》,对他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大家早已熟知,而他平定乱军的故事,则反映了他在另一方面的才能。沈括在延州当知州时,大将种谔临时驻军在王原这个地方,正值天下大雪,一时军中粮饷供给不上。殿值刘归仁借口回塞内来取粮饷,私自率领士兵向南逃跑。3万多士兵一下子都溃退到塞内,乱成一团,当地的老百姓见此情景都十分恐惧。这一天沈括正要到城郊去为河东返回京师的统帅饯行,突然看到跑来了几千士兵,截住一问,才得知是回来取粮饷的。沈括问前边当兵的:“副都总派你们回来取粮食,主管的人是谁,他在什么地方?”士兵们说:“在后头。”沈括看到乱哄哄的士兵,立即下令叫他们各自回到自己屯兵的地点,没有命令不许到处乱跑。不到10天,溃散的士兵全都回来了。沈括依旧屯兵不动,刘归仁这时才匆匆赶来。沈括质问他:“你是回来取粮饷的,为何却没有那统帅交给你的兵符?分明是擅自南逃,违背军令。”于是斩了刘归仁示众,乱军一下子稳定了下来。临变有制,通达变化,这是真正勇敢的人才能为之的事情。在历史上许多变乱中,有些人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去解决问题的事例也不少。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属后将军郭默假传皇帝的诏令,袭杀江州刺史刘胤,自己坐上江州刺史的宝座。消息传来,举国上下很震惊和气愤。陶侃得知这件事以后,也义愤填膺,觉得刘胤死得不明不白,里面肯定有文章。陶侃召来部将说:“郭默骁勇暴虐,目无法纪,所到之处,洗劫一空,实在是国家的祸害,人民的罪人。现在假传皇帝的命令,捏造事实,杀死了刘刺史,真是天理难容,我决定兴师问罪,为民除害,伸张正义。”将士们都提议说:“郭默假若不奉皇帝诏令,怎么敢如此放肆、擅杀大臣。要兴师讨伐,也应该等到朝廷下诏同意,才能进军。”陶侃严正指出:“皇帝年纪还轻,和刘刺史没什么怨仇,这件事肯定不是他的主意,诏令肯定是假的。况且,刘胤向来对朝廷忠心耿耿,为朝廷所信任,出任江州刺史,政绩也很好,即使有点小错,也不至于处极刑!”他果断地下令出兵,征讨郭默。陶侃一面迅速派将军宋夏、陈修率兵据住湓口,自率大军继后;祖逖收复中原地区时,地方武装大多投降了晋。郭默降晋后,被封为属后将军。后来,他看到东晋王室内讧,从而又野性复发,飞扬跋扈。当他得知陶侃的讨逆大军已经逼近湓口,急急忙忙派使者送给陶侃许多美女和丝罗绸缎,又写了一封信给陶侃,谎说他是奉命行事,叫陶侃不要插手,否则,一切后果由陶侃自行承担。陶侃撕了信,抛弃了礼品,驱逐了使者,迅速督军自湓口沿江向武昌挺进,一日千里地直抵敌巢!且说王导接到陶侃的来信一看,其中有句话说:“郭默今天杀了州官,便让他做州官,日后杀了宰相,难道就叫他做宰相不成?”王导看了悚然一惊,决定支持陶侃。王导回信支持陶侃出兵讨伐。

不久,陶侃就收到了皇帝的诏令,信心倍增。讨逆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武昌的形势岌岌可危。陶侃顾忌郭默也是中原名将,智勇双全,如果与他最后决战,自己的力量肯定受到重大损失,最好能选择一个既能破敌又能保存实力的办法。陶侃考虑到郭默的部将宗侯同郭默有杀父之仇,而自己同他是莫逆之交,何不利用宗侯这个内线,激起他的仇恨和怒火,让他寻机杀掉逆贼,或者做个内应,里外夹击郭默呢?从而他便写了一封义正辞严、文情并茂的信,派使者送给宗侯,接着调兵遣将,积极准备进攻武昌。

宗侯接到陶侃的信,读道:“逆贼郭默本来胡将,不守王法,滥杀无辜,致使国家遭祸,人民受难。令尊大人以前被他所杀,刘绣将军也跟着遇害,我怕从此以后,朝廷没有安定的日子。如今,我奉命讨逆,为含冤死去的忠臣义士,伸张正义;为天下的穷苦百姓,撑腰说话。假如将军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助我一臂之力,或送首级,或做内应,为国家除害,为百姓伸冤,则是国家和人民的莫大幸福……”宗侯读了书信后,心潮起伏,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为讨逆做内应。双方里应外合,陶侃最后打败了郭默。

在变乱之中,有些人临乱不慌,从而化险为夷,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北宋宣和年间,国都汴京一派繁华。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总是笙歌大作,鹤舞龙翔,夜间则全城张灯结彩,五光十色,成了灯和火的海洋。男女老少倾城而出,富贵人家更是香车宝马,来到市中心。妇女们身披五彩,头戴翠冠,欢天喜地,去看灯会。宋徽宗赵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有一年元宵,他在文武百官簇拥下来到市中心端门。“万寿无疆”的欢呼声如雷贯耳,灯会达到高潮。皇帝一时兴致上来,宣旨要给观灯的人们赐酒。人们潮涌一般地涌了过来,挤在最前面的人幸运喝到了御酒。

有个女子因为喝到了皇上赐的御酒,欣喜若狂,心想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当留下点什么才好,既有御赐金杯在手,为什么还要放过它呢?这金杯将来不仅价值连城,还能作为留传万代的珍贵之物……想着想着,手一闪就将这金杯揣入怀中。既揣了金杯,就不可在这里久留,她心里十分紧张,表面故作镇静,左顾右盼,想伺机挤出重围,但人山人海,一时挤不出来。正在这关键时刻,一个精明的侍卫突然发现少了个金杯,见这位女子正往外挤,便拨开众人,一把抓了她的衣袖。又一个高大的卫士上来,两人一起呵斥着,把这女子挟持到宋徽宗面前。

可怜这位天真的女子,此时跪倒在地,心思茫然,不知怎样是好。既已落网,别无他法,能否再生一计?她在心中暗暗紧张盘算。幸好这女子聪明伶俐,且平时跟着父兄学得作诗填词,颇有文采。转眼时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马上编了一则故事,抬起头来,面对皇上,从容不迫地诵了一首小令《鹧鹕天》词: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降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意思是说,她与丈夫在端门处走散,受皇上的恩典饮酒,但是又怕回家后被夫家的人责备,于是就偷偷地带一个金杯回去,以它为证明。这真可谓情急生智,故事编得十分切时、切地、切人,表达得又十分有文采和韵味,一下子就征服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徽宗原本就喜文墨,这一来听了此女的诗,心中更是高兴,便信以为真,拈须大笑,表示十分理解此女的处境。并称赞她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词章不说,临变不惧,巧言相辩,当即宣旨:赐给这位才女一个御金杯,并派卫士送她回家。这样看来,做人办事时要记住:越遇危险,越要忍耐!

79.以不变应万变

与“不可行则变”的成局之术相反,“以不变应万变”强调的是以静待动、以静制动,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出手。这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成局之术。

金朝末年,蒙古军时犯金境,不断取得胜利。金军阵地连连失守,战线节节败退。金宣宗只得向蒙古求和,但是蒙古兵的进攻并没有停止,与此同时,金宣宗遣军进攻宋朝,结果也以失败而告终。金朝两面受夹,形势不利。

可是,偏在此时宣宗病重,卧床不起,朝内大事,乱作一团。人心不安,政局不稳,特别是他的长子完颜守纯,一直内心怀怨。按理,他是长子,应该立为皇太子,他应该继承皇位。可是实际上,宣宗却于1216年立第三子完颜守绪为皇太子。当时,完颜守绪18岁。为这件事,长子完颜守纯和三子完颜守绪之间不和,守纯的母亲贵妃庞氏和金朝资明夫人郑氏之间也不和。现在,宣宗病重,对守纯和庞夫人来说,正是兴兵举事、以乱取胜、夺取政权的好机会。他们憎恨皇上将皇位传给守绪,巴不得皇上快死。

宣宗病重期间,宫中人都很焦急,大家经常来探望。郑夫人年岁已高,但稳健沉着,整日侍护在宣宗室内,深得宣宗信赖。一日暮夜,来探望的大臣们都离去了,只有郑夫人留在室内,看护着宣宗。不一会儿,宣宗自知不妙,便对郑夫人说:“速召太子,举后事!”郑夫人连连点头。宣宗说完便不省人事,很快就离开了人世。郑夫人很镇静,只流了几滴眼泪,并没有放声大哭,也没有大声呼唤他人。她有自己的考虑:宣宗既死不能复生,哭也没有用;守纯守绪都是宣宗的儿子,过早地让他们知道宣宗逝世的信息,他们肯定为争夺皇位而发生政变,况且,守纯守绪之心,已有所知。宫中内乱将必不可免。国家正处在危急时刻,宫中再起内乱,那江山必败无疑。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稳住宫中,稳定人心。其主要办法便是确保守绪的皇位,杜绝守纯的叛乱。

于是,郑夫人便装得若无其事,将宣宗去世的消息封锁起来。夜里,皇后及贵妃庞氏一起来寝阁问安。郑夫人冷静沉着,便灵机一动对庞氏说:“皇上正在更衣,不便进去。后妃不如先在外室小憩等候。”庞氏信以为真,便走进了外间。郑氏夫人立即将外间门锁上。庞氏恍然大悟,知道上当,但悔之晚矣。郑夫人立即召集大臣,宣布皇上驾崩的消息,宣告皇帝遗诏,立皇太子守绪。大臣知道皇上去世,心情沉重,但知道诏立守绪皇太子,心情又觉舒坦,便纷纷告退。这时,郑夫人才用钥匙打开外间门,放出庞氏。庞氏气愤之至,但大局已定,她已无能为力了。

太子闻讯刚入宫时,守纯却已先到。守绪怕有他变,便先发制人,先下手把守纯看管起来,不让他随便行动。守纯本想等守绪进宫后行刺举事,没想到守绪却先行一步,使其计划全部破产。庞氏和守纯被抓禁,其他的人再也不敢乱动了。一场将要爆发的内乱,在郑夫人的机智应变之下,巧妙地平息了。完颜守绪正式成为了金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年1223年。他在位十一年,指挥作战,打了不少胜仗,但1232年大败于蒙古军,1234年自缢而死,金朝就此灭亡了。谥号金哀宗。

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即遇非常之事要善于冷静处理,权衡利弊不能感情用事,招致被动。此处亦以妇人之例说明。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声势浩大,不久便入据长安,唐朝政权岌岌可危。沙陀部队首领李克用因一目失明,时人称为“独眼龙”。他与其父朱邪赤心(因他镇压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一起,参与镇压黄巢起义。884年,他引军渡河,大败黄巢军于中牟(今河南中牟),使起义军从此一蹶不振。后来便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今河南开封市)的朱全忠对峙,连年战争。死后,其子李存勖建后唐,尊他为太祖。李克用的夫人刘氏,是一位有智有谋的巾帼英雄,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说,李克用的成功,得力于他夫人刘氏的帮助。

李克用奉命带兵讨伐叛逆者,以救东路诸侯。正当李克用整装待发之时,朱全忠与杨彦洪共同谋变,倒戈攻击李克用。李克用措手不及,便仓惶逃去,心里好不自在,气得发狂。朱全忠(后梁的创立者)很狡诈,眼看李克用逃去,谋杀不成,便灵机一动,将杨彦洪射杀,掩人耳目,隐藏自己叛变的真面目。但李克用并没有改变看法,他边逃跑边咒骂朱全忠,发誓要亲手杀了朱全忠。

李克用部下有人逃回,禀报李克用妻子刘氏夫人。刘夫人听了心里很是震惊,但她表面上却很镇静,神色不动,若无其事,并下令将那报告朱全忠叛变的人立即斩杀。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此事,府内肯定乱作一团,说不定还会有人响应举兵叛变,那样,情况更糟,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所以,自己不能惊慌,不能失去信心和自制,同时要封锁消息,要保持府中原有的安静。报信的人是信息源,当然应该将他们斩杀。不久,李克用怒发冲冠地回来了,刘夫人仍保持镇静。李克用发誓要集中兵力,讨伐朱全忠,以解心恨。可是,刘夫人却不同意,她说:“你此次带兵伐叛是为国讨贼,以救东路诸侯之急,并不是为了你个人的怨仇。现在,汴州人朱全忠叛变要谋害你,你当然很气愤,我也十分生气。我也觉得他该伐该杀。可是,如果你真的带兵去攻伐他,你的任务就完成不了,而且也改变了事情的性质,变国家大事为个人怨仇小事。我认为,朱全忠叛变的事,你应该上报朝廷。由朝廷兴兵讨伐他,岂不是更好?”李克用听了夫人这番话,茅塞顿开,怒火顿消,便听从了夫人的意见,不再结兵攻朱全忠了。但他还是给朱全忠写了封信,责备他谋变不道。可朱全忠却回信说:“前夕之变,我并不知道,朝廷曾派使者来与杨彦洪共同谋事,必是他图谋不轨,发动兵变。现在,杨彦洪已经伏法,死有余辜,请你谅察。”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刘氏夫人对这件事的处理是很有分寸的,有理有节,以大局为重,果断应变,沉着不慌。倘若李克用不听刘氏夫人的话,或者刘氏夫人不贤惠,怂恿李克用发兵讨朱全忠,其结果如何,谁胜谁负、谁是谁非也就很难说了。

可见,以不变应万变的做局术,同样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把难以办成的事办成。表面看,这种做局术非常寻常,实则暗含功夫。

80.无风也能起大浪

聪明人之所以能做到谋划成功,常常是因为有“无风也起浪”的本领,也就是说要适当地“无中生有”,适当地“编造谣言”。但“造谣”得看环境,要造得合乎情理,适应对方的需求,符合对方的心理。这种谣言只要“过得海”无须经长期考验,所谓“信不信当面考验,灵不灵过后方知”,到了过后揭底之时,自己也就是“过海神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