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大忙人读的菜根谭
4376400000101

第101章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桔绿宅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桃李的花朵虽然鲜艳,但怎么比得上苍松翠柏的坚强不屈;梨杏果实虽然甘甜,但怎么能比得上黄橙绿桔蕴含的芬芳?确实如此,浓烈却消逝得快还不如清淡而维持得长久,少年得志还不如大器晚成。戴震(公元1723—1777年),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他是我国18世纪杰出的大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尤长于考据、训诂、音韵,为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戴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大字不识的小贩,而且他们的生意本小,赚钱难以供家人糊口。戴震稍长时,在乡从塾师学习。有了学习机会,他十分珍惜,在学习时十分刻苦,并且勤学好问,善于独立思考。

戴震青少年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不得不放弃上学机会,肩挑小货担,出外做些小买卖。在做小商贩的行途中,他一有机会就拿起书本边走边看,边看边诵,边诵边记。往往出门做一回生意,他就要背诵数页书。就这样,他对《十三经注疏》了如指掌。

戴震过着相当艰苦的生活,但总忘不了读书。后来,他随父做生意客居南丰,在这里他开始“课学童于邵武”。他一边教童蒙学馆以维持生活,一边努力读书,研究学问,故经学日益长进。20岁时,他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江永,即受学于江氏门下。近40岁时,他才参加乡试并中举。从此,生活才安顿了些。

尽管戴震成了举人,但在后十余年里,却屡试不第,只好以教书为业。50??时曾主讲于浙东金华书院,被钱大昕称为“天下奇才”,推荐给尚书秦蕙田协助修《五经通考》。后会试不第,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志》。尔后又游山西,讲学于寿阳书院,修《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清政府开四库馆,由《四库全书》总编纪昀等人引荐,奉诏入四库馆为纂修官。乾隆四十年,戴震已53岁,奉命与当年贡士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在馆五年间,主要工作是校书,除《仪礼集释》、《大戴礼记》外,还校有《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对于中国古算学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贡献。55岁时,因积劳过度而病逝。

“岁寒尔后知松柏之苍劲”。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阳黄昏之叹,但“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之雄心更显得辉煌。人的一生,没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当少年,但颓靡自堕,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即使在老年却生机勃勃,又何来“徒伤悲”之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