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大忙人读的菜根谭
4376400000092

第92章 磨练福久疑参知真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枫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在人生路上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磨练到极致就会获得幸福,这样的幸福才会长久;对知识的学习和怀疑,交替验证探索研究,探索到最后而获得的知识,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又称象山先生,南宋江西抚州金溪县青田人。其八世祖曾任唐昭宗之宰相,其六世祖于五代末避乱徙居,遂成金溪陆氏。

陆九渊自幼颖悟,性若天成。三四岁时,经常服侍父亲,极善发问。一日,忽然问道:“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他则“深思至忘寝食”;其父呵之,便姑置不想,而胸中疑团不散。5岁读书,6岁受《礼经》,8岁读《论语》、《孟子》,尤善察辨。闻人诵程颐语录,便说:“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从此对程颐的理学发生怀疑。11岁时,常于夜间起来秉烛检书,其读书不苟简,而勤考索。13岁时,与其兄复斋共读《论语》,忽发议论说:“夫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一日,复斋(时年二十)于窗下读《伊川易传》,读到《艮》卦,对程颐的解释反复诵读,适逢陆九渊经过,便问:“汝看程正叔此段如何?”陆九渊答道:“终是不直截明白。‘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不见其人’,无物。”如此透辟的解说,在他却似信口道来。又一日,读书至古人对“宇宙”二字的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时,恍然大悟道:“原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中者也。”终于解开了十年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于是,他进一步开阐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陆九渊心学之大端,于此尽显无遗。后来,门人詹阜民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陆九渊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这正是陆九渊与理学家的不同之处。

53岁时,奉命守荆门军,此处乃古今征战之所,宋金边界重地,素无城壁。早有人欲意修筑,却惮费重不敢轻举。陆九渊仔细研究后,只用三万即告完成。平日他常常检阅士卒习射,中者受赏,郡民亦可参与。料理一年,兵容大振,周丞相称赞说:“荆门之政,可以验躬行之效。”充分肯定了心学的修身应事之功。

陆九渊很早就开始探究“天地何所穷际”这个宇宙的大秘密。陆九渊说:“人心非血气,非形体,广大无际,变通无方。倏焉而视,倏焉而听,倏焉而言,又倏焉而动,倏焉而至千里之外,又倏焉而究九宵之上。‘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非神乎!不与天地同乎?”又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所以,当他看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句古文时,便不禁要发出感慨:原来无穷!天地无穷,我心亦无穷。“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因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内事是宇宙内事”。所以,他要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不崇拜古人,不迷信先儒,做顶天立地的超人。

在艰苦中磨练而得的幸福足以珍惜而长久,在温室中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求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知识很多是从书中得来,不过也要听取人们的言论,观察周围事态的变化,因为仅仅靠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用的,更不要说书中知识还会有偏差和错误,当一个人学识肤浅时疑问也少,学问越是高深疑问也就越多,因此古人才有“学无止境”的说法。不论求幸福,还是求知识,都需要经过个人的努力,经过反复锤炼才会得到,才会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