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老庄之道悟生活智慧
4376500000011

第11章 别被突如其来的名利熏晕了头

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独,其可得乎!(《庄子·列御寇》)

译文:你见过那准备用作祭祀的牛牲吗?用织有花纹的锦绣披着,给它吃草料和豆子,等到牵着进入太庙杀掉用于祭祀,就是想要做个没人看顾的小牛,难道还可能吗?

庄子很会用寓言故事来讲述哲理,在《列御寇》里他讲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个人去拜会宋王,宋王赐给他车马十乘,他回来后就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河上有一个穷人家,依靠编织苇席为生。他家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对儿子说:‘用石头把这宝珠砸了吧!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定出自深潭中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轻易地获得它,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过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如今宋国的险恶,远不止是深潭;而宋王的凶残,也远不止是黑龙那样。你能从宋王那里获得十乘车马,也一定是遇上宋王睡着了。倘若宋王一旦醒过来,你也就必将粉身碎骨了。”

庄子这个讽刺是多么辛辣!你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吗?其实那只不过是睡着了的黑龙给你的一点蝇头小利罢了,一旦它醒过来,你要遭受的就是粉身碎骨的灭顶之灾!

后来有人聘请庄子做官,庄子对于富贵看得就像浮云一样淡,他对使者说:“你见过那准备用作祭祀的牛牲吗?用织有花纹的锦绣披着,给它吃草料和豆子,等到牵着进入太庙杀掉用于祭祀,就是想要做个没人看顾的小牛,难道还可能吗?”

他对官场上的是非看得多么清楚,他知道一旦去做官,也就是把自己送上了祭坛。表面上是有锦衣玉食,可是一旦有了贪念,想要获取更多,便免不了贪赃枉法。而一旦贪赃枉法,便免不了伤天害理。一旦伤天害理,就会泥足深陷,等到最后就是想脱身也不可能了。就算能当个清廉的官员,也有可能会遭到别的贪官的忌恨,会想方设法陷害你的。等到东窗事发被抓捕归案的时候,那也就是人头落地之时。到时候什么锦衣玉食都没有了,就算想重新回到现在过穷日子也不可得。

所以,为什么要为了被杀掉之前的那短短一段时光的锦衣玉食就把自己送上祭坛呢?

庄子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拒绝了从天而降的高官厚禄。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拒绝从天而降的名利呢?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小牛披着锦绣、吃着草料和豆子的风光,但是看不到它被宰杀作为祭品的悲惨。即使是看到了,大多数人也会认为如果自己是那头牛,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厄运的。这就是人们由于利益驱动而造成的短视,也是现在弥漫在各色人群中的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行为。

因为只注重“短期利益”,所以最终是不是会遭受被宰杀的命运,对于人们来说好像并不重要,有人说,这是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朝是与非。好吧,不管明天是继续飞黄腾达,还是跌落泥潭,只要今天有名有利有吃有喝就无所谓。这种想法,会不会太可笑呢?

也许是因为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样相信灵魂与轮回,认为只有眼前的享受才是真实的,这样也就缺少了一些道德的束缚,以前常说的“百年大计”会让他们觉得太漫长,不可思议。而过去人们常想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代人更想着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顾好自己就够了。

所以,大量盲目且短视的行为屡见不鲜,不仅在是名利的追求上,还体现在人们对待生存环境上。谁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谁都知道地球的环境在恶化,谁都知道应该珍惜水源,可是乱扔垃圾、浪费资源、吃珍稀野生动物、用它们的毛皮做衣服……这种种行为仍然每天都在频繁地上演。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知道是一回事,可是那个知道太遥远了,是明天的,明天要发生的现在看不到,所以可以当作永远不会发生。只要自己今天可以拧开水龙头不关,就有水可以用,哪里又会有多余的心思去考虑自己的后代子孙是不是要生活在一个水比黄金更贵重的环境里呢?

正是这种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自私、短视的行为,所以想要人们像庄子一样,清醒地意识到突如其来的名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险,并且果断地拒绝,那真是太难了。

见到利益就想得到,而且越多越好,这是人们通常的心理。

在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是个名不符实的人,不仅没有智慧,而且蛮横无理、贪得无厌。智伯本来拥有很大一块土地,但还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的一个贵族,他很厌恶智伯的贪婪,不想给他土地。魏宣子的一个臣子叫任章,就对他说:“您最好把土地给他。”

魏宣子不解地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土地给他呢?”

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一定会利欲熏心,不知满足,到处索要,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时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魏宣子听了若有所悟,任章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动进攻。那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呢。”

魏宣子立刻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

果然就像任章所分析的那样,尝到甜头的智伯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就派兵围困晋阳。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国在里面接应,在里应外合、内外夹攻之下,智伯很快就灭亡了。

在这个故事里,智伯不仅是不会拒绝从天而降的名利,而且他还是主动去索要利益的人。可是他却没有发现,当别人轻而易举就答应他的要求,给予他想要的利益时,距离自己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这同样也是被利益蒙住了眼睛的短视行为,在这种短视和贪婪的情形下,有多少人因此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啊。

世上诸如此类的事情举不胜举,以此为鉴,所以庄子才能那样清醒而且果断地拒绝去做一个“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