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尘世佛心
4376700000004

第4章 他经常晚上不睡觉,彻夜长坐,而不知道保养身体。(4)

国王听了农夫的解释,连连点头称是。他赏给了农夫1000枚金币。可是,自私的农夫没有履行诺言,他一个人把钱独吞了。

不久,国王又做了一个怪梦,梦见在他头上悬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这次,他宣布,如谁能解梦,就奖赏5000枚金币。

农夫又来求婆罗门拉马·乔西,并发誓这次一定把赏金分给他一半。

婆罗门拉马·乔西对他说:“这个梦说明奇特拉杜尔加即将遭到敌人的进攻。快去禀告国王,从现在起,务必做好抗击敌人的准备。”

国王听完农夫的解释,立刻下令军队处于戒备状态。不久,果然有敌军来犯,国王的军队很快就把他们打退了。

国王奖给农夫5000金币,可他这次又分文没给婆罗门拉马·乔西。

过了一些日子,国王又做了一个离奇的梦,梦见王宫的花园里有一只羊在悠闲地吃草,有一只白鸽在他头顶上盘旋。这次,国王宣布,谁要是能解梦,就赏给他许多珠宝。

农夫又厚着脸皮来向婆罗门拉马·乔西讨教。品格高尚、博学多识的婆罗门不计前嫌,他对农夫说:“你去告诉国王,这个梦是个好兆头,预示我们国家今后将会出现太平盛世。”

国王听罢农夫的解释,非常高兴,赏给了他许多宝石和金币。

这次,农夫终于悔悟了,他对自己的不诚实的行为感到十分惭愧。他以忏悔的心情,带着国王赏给他的所有金币和宝石来到婆罗门拉马·乔西的家里,要把这些东西全都送给他,想以实际行动痛改前非。

婆罗门却不肯接受。他说:“第一次是虚伪、欺骗和不诚实的思想控制了你的灵魂;第二次是私心杂念占据了你的头脑;第三次你终于战胜了邪念。现在,你的内心已经充满了仁爱、感激和友好的情感。你不必再为过去的错误行为苦恼了,神明会宽恕你的。”

虚伪、欺骗、自私、贪婪就像佛门所谓的“屠刀”,会把人引向歧途,但若能及早悔悟,也可以获得宽恕。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勇于改正错误,任何时候都不算晚。怕就怕一错再错,永不回头。

天生辽阔

旅人自大西北归,摄回三大堆照片。

我拿起其中的一帧。古老???天地间,方方正正一座土砌的围墙。

“这是什么遗迹?”

“这是当地的民宅。”

民宅?只见围墙,房子在哪里?

旅人解释说,那围墙其实很高,只不过在蓝天底下看不出来。那房子很矮很小,只是从围墙一角的半高处斜出一片屋顶,垒起一截矮墙就是了。从这个角度拍过去,房子正好被围墙遮掩,严格讲那不是房子,那只是围墙的一部分。

他又特意让我看另一帧。男女老幼,均紫红脸膛,黑亮眼眸,围坐于一炕,那么紧,那么挤。他说,这就是那房子里面的景象了。

我心下奇怪,他们又不是在繁华都市,为争取几个平方米的住房面积煞费苦心。天地那么大,他们为何不将居室弄得稍稍地宽敞一些?

旅人说,他们希罕什么宽敞!在走来走去都辽阔无边的地方,人和人紧挨在一起才是最好的,温暖、亲密、安全,不是吗?

看起来,我们是想用尽量大的空间来抵挡外面的拥挤,他们是想用尽量小的空间来隔绝外面的空旷。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小。他们是否意识到,其实处处都是辽阔的地方,只要敞开心怀,容纳别人也被人容纳,何处不是生活的空间!

色即是空

一日,有人拿了一件烟花女子佩带的精致小兜肚给东海寺的泽庵和尚看,意下想难他一难。

不料和尚破颜一笑,口里一边说:“绣得多么好!老衲也喜欢有这等美人陪伴呢!”一边动笔写了一段偈语。

佛卖法、祖师卖佛、末世之僧卖祖师。

有女卖却四尺色身,消安了一切众生的烦恼。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

禅就是空虚。此空虚非彼空虚也。空即智慧,虚即虚怀。而学禅的目的本就是为清心寡欲、开发智慧、提升慈悲心的。若心不可静,纠缠于外物,以世俗的心态去面对事情,又何以修禅?故,心清万事静,心不留则影不留,一切皆“空”。

笑看成败得失

禅界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和尚肩上挑着一根扁担信步而走,扁担上悬挂着一个盛满绿豆汤的瓷壶。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瓷壶掉落到地上摔得粉碎,这位和尚仍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

这时,有一个人急忙跑过来告诉他:“你不知道瓷壶已经破了吗?”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那么你怎么不转身,看看该怎么办?”

“它已经破碎了,汤也流光了,你说我还能怎么办?”

生命的整个过程总不会是一帆风顺,成与败,得与失,都是这过程的装饰,一路走来繁花锦簇也好,萧瑟凄凉也罢,终究会成为过眼云烟,重要的是自己心里的感受。

不要固执一端

佛印曾坐在船上与苏东坡把酒话禅,突然闻听:“有人落水了!”

佛印马上跳入水中,把人救上岸来。被救的原来是一位少妇。

佛印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寻短见呢?”

“我刚结婚三年,丈夫就遗弃了我,孩子也死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佛印又问:“三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的眼睛一亮:“那时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当然没有。”

“那你不过是被命运送回到了三年前。现在你又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了。”

少妇揉揉眼睛,恍然大悟。以后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佛家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解脱,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难得“放下”

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非常辛苦。有一次他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跌入深谷。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他在下跌过程中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悬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在悬崖上,正慈祥地看着自己。

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佛陀!求您发发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随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进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性命?”

因此他更是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有了权势,就对权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但是,有时“放下”才能让生活更好地继续。

背在肩上的篓子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粒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就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他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禅师于是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走越累的感慨。”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禅师反问他说:“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那人答不出来。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求来的东西,一旦拥有它,就对它负有责任。”

路是自己走的,我们拥有的都是我们想得到的东西。我们往往感觉到负担越来越大,这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多,想得到的还有很多。既然是自己愿意得到,又不愿意失去的东西,就必须对已得到的东西负有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轻沉重感。

来来往往若干船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年以后,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船来船往,人声鼎沸。感慨地问:“来来往往这么多船,它们都在忙什么?”和珅伶牙俐齿答道:“在奴才看来,这穿梭不息的运河里,无非只有两条船,一条是名,一条是利。”

对于常人争抢还唯恐不及的名利,佛陀却劝人“放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拿了两个三人多高的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功名利禄在人心上的压力,岂止是黑指婆罗门手上的花瓶?这些东西可以说是人生辛苦的源泉。听一听佛陀的开示“放下”,不失为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谦让则有余

一个俗家人问一位僧人:“我家里有一口烧饭锅,平时煮饭,三人吃不够,千人吃则有余。你看这是怎么回事?”

僧人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云居道膺听了说:“争夺则不足,谦让则有余。”

佛家的道理总是浅显的。在愈发拥挤的世界上,如果每人多一颗谦让的心,少点争吵,少点指责,那么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需要解决的争端,没有那么多堵塞的路口和争吵的司机,路也会变宽很多。

五、心地清净泰然处之

平常之人常有,而平常之心难得。反过来讲,正是因为心难平常,人才变得如此平常。《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禅的境界,也是平常心的体现。

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这位信徒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就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并且不断地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地作礼,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呗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呗,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热闹场中亦可作道场;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的心在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

禅镜

一面清明的镜子,不论是最美丽的玫瑰花或是最丑陋的腐木,都会显出清楚明确的样貌;不论是悠忽缥缈的白云或是平静恒久的绿野,也都能自在呈现它的状态。

唐朝的光宅慧忠禅师,修行深而微妙,被唐肃宗迎入京都,待以师礼,朝野都敬为国师。

一日,当朝的大臣鱼朝恩来拜见国师,问:“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慧忠国师不客气地说:“佛法快要衰败了,像你这样的人也懂得问佛法!”

鱼朝恩从未受过这样的屈辱,立刻勃然变色,正要发作,国师说:“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

慧忠国师是说,这就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样开始的。鱼朝恩当即有省,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任何一个外在的因素使我们波动都是无明。如果能止息外在所带来的内心波动,则无明即止,心也就清明了。

行善也需平常心

一个乐于助人的年轻人遇到了困难,想起自己平时帮助过许多朋友,于是去找他们求助。然而对于他的困难,朋友们全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真是一帮忘恩负义的家伙!

年轻人怒气冲冲,他的愤怒这样激烈,以至于无法自己排遣。百般无奈,他去找一位智者。

智者说:“助人是好事,然而你却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

年轻人大惑不解。

智者说:“首先,你开始就缺乏识人之明,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帮助的,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这是你的眼浊;其次,你手浊,假如你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至于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帮助天经地义,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这步田地,可是你没有这样做;第三,你心浊,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时时觉得自己在行善,觉得自己在物质和道德上都优越于他人,你应该只想着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穷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

愿意帮助别人,并在需要的时候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帮助,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而真正豁达睿智的人,却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一味地抱怨别人。

天堂与地狱只一线之隔

武士信重向白隐禅师请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

“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门客?看你的面孔,犹如乞丐!”白隐说。

信重非常愤怒,按住剑柄,作势欲拔。

“哦,你有一把剑,但是你的武器也太钝了,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白隐毫不在意地继续说。

信重被激得当真拔出剑来。

“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缓缓说道。

信重心中一震,当下有所悟,遂收起剑向白隐深深鞠了一躬。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欣然而道。可见天堂与地狱只有一线之隔。愤怒和暴躁的情绪常常引人走入地狱,而安详、平静的情绪却可以将人送入天堂。人的心一旦被负面因素所影响,那这个人就可能成为魔鬼,反之,即可能成为圣人。生活中我们很可能遭遇太多的不愉快,甚至是不幸,这时的你会怎么办?任不满和怨愤喷薄而出?还是恬淡隐忍,视有若无?

灯芯将尽

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师,不但热心救人,并且收费低廉,远近的居民都喜欢找他治病。

一天,来了一位半身不遂的白发老翁,坐在轮椅上,由儿子推着走。

“无论如何,拜托你救救我父亲……”四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像婴儿一般,“看了好几位医师都没有起色,我只想让他多活几年。千万拜托,大夫。”

医师仔细测脉搏、量血压,做了心肺检查后,开了一张药单,并特地叮咛说:“回家以前,不妨上三楼佛堂坐坐。”

男人听了一头雾水,只当医师是在安抚患者的情绪,没放在心上。

匆匆地过了两个月,男人又推着老父来看诊。仔细检查、开药方后,医师再度嘱咐他陪父亲去三楼佛堂坐坐。

但男人依旧没在意,拿了药便推父亲走了,心想这个医师还挺婆婆妈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