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105

第105章 知其心性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第十一

子路问道:“听到了一种道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不得到允许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了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使我感到不解,所以大胆地来问您。”孔子说:“冉求做事退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前进;仲由敢做敢为,所以教育他遇事退后一步。”

【感悟一点】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让孩子学某一种知识和技能,谁知孩子偏偏不感兴趣,可是家长硬是逼着他们学,结果越逼越糊涂,越逼越愚,逼得他索性不学。还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学这行不成,学那样又不行,孩子这也不想学,那也不想学,于是心烦气燥、恨铁不成钢;有的家长心灰意冷,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则感到绝望,撒手不管。从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我们的家长们应受到这样的启发,即决不可搞强迫命令,必须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具体情况而采用与之相适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扬长避短,顺利成材。

古代名人的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法就是针对孩子的性格、气质、志向、兴趣、爱好、能力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这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首要的一点是认准、把握“材”字。所谓“材”,就是说看他是一块什么样的材料。这块材料是适合于做领导,还是适合于做学问;适合搞文学艺术,还是适合于搞科学研究;适合于经商,还是适合于带兵打仗等等。这块“材”通过性格、气质、志向、兴趣、能力等方面来体现。“材”可以用两个方法去识别:一是观察法。通过言谈举止观察孩子在性格、气质、志趣、能力方面有哪些特点。二是运用谈话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志趣、理想和抱负。

第二步:在认准是什么“材”的基础上施行具体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在古代历史上屡见不鲜,留下许多佳话。

北宋大文学家苏洵家教中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苏轼、苏辙的性格特点而施教的。在《名二子说》一文里,苏洵针对苏轼坦荡磊落,敢想敢作而“不外饰”的性格,启发他:“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我惧汝之不外饰也。”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都各有其用,惟车箱前的横木“轼”若无所为,然而无轼就不算一辆完美的车子,做人最好的是能像车轼那样,既有用于世,又不自显其功。其意思是叫苏轼掩饰锋芒。苏洵又用车辙比喻苏辙的性格:“天下之车,莫不有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车辙对于行驶车辆的作用很大。但无功名,也无祸患。苏辙为人也能超然于功名祸福之外,所以苏洵说不必为他担忧。全文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针对二子的性格特点。生动阐述了自己的哲理:既要有益于社会,又要善于自我保护。

清代的曾国藩善于根据儿子的气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如针对纪泽记性差、悟性佳的特点,教读书不强求背诵,只要求读懂:“纪泽读书记性差、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纪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亦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为发挥其悟性强的长处,他教子泛观博览,速点速读:“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必须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搁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在为人方面,曾国藩根据纪泽、纪鸿的不同特点说:“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他还教诫纪泽要力戒语言太快、举止过轻的缺点。这些教诲为纪泽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准备了某些条件。

清代进士、教育家汪辉祖(1731-1807年)也是极力提倡因材施教的。他在著名的家教著作《双节堂庸训》中说:“子弟的天赋资质,绝对难以一致,师长应当就他们可造就的方面,采取委婉的办法教诲,使他们成才。如果硬是强迫他们去做自己难以做到的事,一定会把事情弄糟……大的木头用来做屋梁,细小的木头用来做屋椽,师长教育子弟也是这样。”汪辉祖把人才比做屋梁和屋椽主张顺其材质之可造而教育,不要责以所难。他这种明智的理论与上述的苏洵、曾国藩因材施教培育孩子的做法有相通之处。

其实,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违反这种顺应规律的方法,就有可能造成让关羽去砍树、让鲁班去出征的局面,不但会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成材机会,而且还极有可能使之性格发生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