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118

第118章 欲先正人必先正己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假如端正了自己本身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假如不能端正本身的言行,又怎样去端正别人呢?”

【感悟一点】

从政者必先要端正自身,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自身正直,人们都看在眼里,自然敬在心里,以此从政,当然人心顺服,困难不致太大;反之,自身不正,人们也都看在眼里,自然在心里有意见,以此从政,只会让人在心里冷笑,谁还会来听你的那一套?

李广和庾冰

对于身居高位的为政者,端正自身的行为可谓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修养境界,而且关系到部下群众的心理感受及由此引发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政绩和功业。西汉名将李广的一生,虽时运不济,终其一生未能封侯,但其正直宽广的品行和胸怀,以及不可磨灭的功勋,已在千百年来的人心中树立了丰碑。

李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善骑射,每射敌,“即应弦而倒”,且有“才气,天下无双”。汉文帝刘恒曾称赞他:“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景帝刘启时,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击吴楚七叛国军,夺取敌人的军旗,功名大扬。后改任上谷太守。辗转为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郡太守。他机智勇敢,所在各郡皆以善战著名。

汉武帝刘彻时,朝廷以李广为“名将”,改任未央卫尉。后任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太守。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一次,他外出打猎,误认草中一块巨石为虎,一箭射去,把整枝箭镞射入石中。他听说当地有猛虎出没,常亲自带人去射虎。一次,他被虎所伤,但终将猛虎射死,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

李广不但是一位骁勇善战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而且还是一位体贴士卒、廉洁奉公的将军。他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每得到朝廷的赏赐,立即分赏给其部下,同士卒一起吃喝。可他家无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过问家产的事。他带兵打仗,每遇“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不近水,不尽餐,不尝食”。加上他平时对下属“宽缓不苛”所以士卒都爱戴他,很乐意被他任用。司马迁在《史记·李广传》中称赞不止,“不令而行’。这不正是指李将军吗!”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位年逾六旬身经百战的宿将李广,自告奋勇随大将军卫青再次带兵出击匈奴,因迷路误期被责,遂“自刭”身亡。李广为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将迷路的责任一人承担起来。这位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名将”,一生诚恳待人,他死之日,“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由此可以窥见他在军民心目中的分量。

两晋时期的庾冰,作为一代权臣,不仅能够端正自身,同时还不忘规劝皇上,以期振朝纲、除民瘼。

庾冰,字季坚,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其父庾琛,西晋任建威将军,后过江任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其姊为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他与弟庾翼在明帝、成帝时,都是以国舅的身份,掌握朝政,据有兵权的显赫人物。

庾冰上书给康帝。大意是说,他因循家宠,冠冕当时。其实自己是志无殊操,量不及远的人。今皇家多难,朝望国器,降及我身,我在朝中俯仰任事,至今已有五年之久,对上没有光赞你的计策,对下没能缉熙政务,而陛下对我遇之过分,我万分感谢你的宏恩。现在北方强敌未灭,其侵略之心未可量;国内百姓贫困而未安;群才之用也未可尽。陛下你必须要多听下情,要纳谏、兼听,然后览其大当,以总国纲,还要躬俭节用。如能这样做了,则无事不成。

次年九月康帝死,其子司马聃即位,是为穆帝。时帝仅二岁,便由其母康献褚太后摄政,准备征召庾冰回朝辅政,庾冰固辞不受,不久病发而死。

庾冰为政清廉谨慎,以勤俭节约为荣。他的中子庾袭常常借贷公家财物,一次贷绢十匹,庾冰发现,便怒斥,甚至加以鞭打,然后自己用款买绢还给公家。临终前,他对家人说:我将要死了,只恨报国之志未能施展,这是命该如此!我死之后,殓以时服,不要任何公家之物随葬。及死,家人遵嘱,不为绢质的丧衣。家中无妾和配妾的佣女,室内无私自积累的财富。当时的人们均称颂他的正直公廉。

李广和庾冰,虽然他们“正其身”的方法途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差异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通过以身作则,已赢得了军心民望,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合格的“从政”者。当今社会中,个别身居官位,却不知为国为民尽心尽力,甚至毫无顾忌胡作非为的人,比起这两位古人,能不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