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121

第121章 小事忍耐以成大业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感悟一点】

无论是创业的征程,还是人生旅途,有时会存在着诱人的小利,有时会遇到一些枝节纠缠,有时又会遭受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倘若被微利迷惑,纠缠于细节、琐事,而忘记大目标,或者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动摇奔向大目标的信心,则十有八九要失败,失败就失败在因小失大上。想成大业、干大事,就得忍住一时的欲望,或一时一事的干扰,甚至屈辱。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的小是小非缠住手脚,排除各种干扰,创造条件向着大目标、大事业迈进。

刘邦和项羽

要成大器,成就大业,做事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宏愿,成就大事,创建大业,刘邦和项羽在称雄争霸,建功立业时,其实就是在“忍小取大,舍近求远”上见出高低,决出雌雄的。这是一场“忍”功的较量,谁能够“忍小取大”,谁就得天下,称雄于世;谁若刚愎自用,小肚鸡肠,或只逞“匹夫之勇”,谁就失去天下,一败涂地。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要害,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之所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

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您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赶忙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溜出来见刘邦,告诉他围城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劝降封官,这样化敌为友,就可以放心西进,先入咸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

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十多万秦兵全部活埋,因此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其实刘邦原本不是个好性情的人,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好酒好色。当刘邦军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时,刘邦自己也曾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天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但在部下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贪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们封了仓库和宫殿。他带将士们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就使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而项羽一进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里的金银财宝,掳取宫娥美女,据为己有,并带回关东。相比之下,他怎能不失人心呢?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四十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十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相隔四十里,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能做到“得时则行,失时则蟠”。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和称王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第二天一清早,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

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甚至,当自己胸部受了重伤时,刘邦也能忍着伤痛,在楚军阵前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道:“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以麻痹敌人,回到自己大营后,又忍着伤痛巡视军营,来稳定军心。他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坚忍,这既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相比之下,项羽则能伸不能屈,赢得起而输不起,所以连连中计,听到“四面楚歌”就怀疑楚被汉灭,一败涂地,自己先大放悲歌。被刘邦追到乌江时,一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认为“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自动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惟一机会,拔剑自刎而死。可惜的是,他到死也没明白,他首先是输在自己手里。

楚汉相争,刘邦以弱得天下,忍小事而成大业,这种经验是很值得后人思考并加以适当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