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21

第21章 享受人生不为物累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第六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好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而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颜回的品德修养是多么好啊!”

【感悟一点】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升华到追求崇高理想上去,能够放宽心境,不为物累,心地无私、无欲,随时随地去享受人生,也就苦亦乐、穷亦乐、困亦乐、危亦乐了!这是没有身历过其境的人所难以理解的。真正有修养、高品位的人,他们活得快乐,但所乐也并非那种贫苦生活,而是一种不受物役的“知天”“乐天”的精神境界。

随遇而安天地宽

人应当能够承受物质生活对人的身心所产生的影响。现实中的“俗人”往往因穷困而潦倒,但聪明的智者,却能随遇而安或穷益志坚,不受任何影响地充分享受人生,并且能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来。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天,苏东坡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我国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北宋时期杭州早已是繁华富足、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密州属古鲁地,交通、居处、环境都没法儿和杭州相比。

苏东坡说他刚到密州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是盗贼,吃的东西十分欠缺,苏东坡及其家人还时常以枸杞、菊花等野菜作口粮。人们都认为苏东坡先生过得肯定不快活。

谁知苏东坡在这里过了一年后,脸上长胖了,甚至过去的白头发有的也变黑了。这奥妙在哪里呢?苏东坡说,我很喜欢这里淳厚的风俗,而这里的官员百姓也都乐于接受我的管理。于是我有闲情自己整理花园,清扫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我家园子的北面,有一个旧亭台,稍加修补后,我时常登高望远,放任自己的思绪,做无穷遐想。往南面眺望,是马耳山和常山,隐隐约约,若近若远,大概是有隐君子吧!向东看是卢山,这里是秦时的隐士卢敖得道成仙的地方;往西望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城郭一样,师尚父、齐桓公这些古人好像都还存在;向北可俯瞰潍水河,想起淮阴侯韩信过去在这里的辉煌业绩,又想到他的悲惨命运。不免慨然叹息。这个亭台既高又安静,夏天凉爽,冬天暖和,一年四季,早早晚晚,我时常登临这个地方。自己摘园子里的蔬菜瓜果,捕池塘里的鱼儿,酿高粱酒,煮糙米饭吃,真是乐在其中。

苏东坡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清朝的吴敬梓,虽终生未有功名,??其穷而不堕志,乐观陶然地在别人的“怜悯”眼光中做自己喜欢的一切。应该说,他们的精神有某种相通之处。

吴敬梓最后一次科举落第后,决心不再走此路。他在家乡安徽全椒,一边开馆授业,一边写作《儒林外史》,既不哀叹时运不济,也不因生活困顿而怨天尤人。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手足皆冷,无法阅读写作,他便约上几位好友,一路说笑着来到城外的大路上,进行跑步比赛,几圈下来,感觉全身温暖通泰,同时与友人们一番谈天说地,心中无比舒坦。回去之后,还能心平气静地读写数页。

日月如流,不觉中岁月已近黄昏。一天晚上,他和好友王又曾在一起谈笑风生,谈古说今,十分尽兴,回到寓所后,他又小饮数杯,微有醉意,便自行脱衣解带,上床休息。出人意料的是,上床睡觉不到一顿饭工夫,吴敬梓就辞世了。朋友们在检点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囊空如洗,为他买棺收殓,把他的灵柩从扬州用船运回南京,安葬在清凉山脚下。吴敬梓一生清寒,但死得安详,没有病楚,他的精神依然是健在的。

一代才子吴敬梓,有着高贵的品质和满腔的才情,却在艰难困苦中结束了他孤峭凌厉的一生,但他的《儒林外史》精美绝伦,书中所表现的儒林百态,才是人生真正写照。他虽然穷困潦倒,但苦中有乐、心神安宁、体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