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23

第23章 忠善待友不可则止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第十二

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好好地开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感悟一点】

我们知道,有时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看到朋友有过失,不劝诫,不是一个诤友,这就不够朋友。但是劝告次数多了,引起他的反感,又容易得罪朋友。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创事业的朋友更要注意,否则规劝不成朋友翻了脸,得不偿失。

曾国藩主动“送”友

俗话说“人各有志”,你对朋友只能规劝,不能代替他思考,不能代替他行动。孔子就是从这一点出发,提出“忠告善道,不可则止”的方法的。应该说,孔子的主张,确实是交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或者是交友的重要策略。

正直、诚实则要在朋友有过错时“忠告善道”,不可袖手旁观。“忠告善道”却又不能强迫命令,越俎代庖,而是“不可则止”。这才能做到“君子断交,不出恶声。”曾国藩任湘军首领时,他手下有一位幕友叫王湘绮(字壬秋),当时他是湖南的才子,也是近代以来有名的大儒。他著有《湘军志》,对曾国藩多有褒贬之处。那一年,曾国藩领湘军攻占了武昌之后,准备攻打九江。太平天国得知西征失利的消息,立即增派优秀将领石达开、罗大纲赴前线指挥。石达开以林启容所部继续守卫九江,命罗大纲率兵扼守湖口两岸,自己亲自领军守御东岸县城,坚壁高垒,严密防堵。石达开认为,湘军取胜主要得力于水师,因而集中兵力想办法对付他的水师:石达开命太平军每夜派小船纵火,或施放火箭等物惊扰湘军水师,使他们日夜不得安宁,急于要与太平军决战。可是,石达开却不与之正面交锋,而是主动撤退湖口守兵、诱敌深入。很快,湘军轻便快船大队冲入鄱阳湖内,石达开、罗大纲立即下令堵塞湖口,将湘军水师截为外江和内湖两部。当夜三更,太平军用小船袭击敌人留在长江的大船。两岸同时施放火箭、喷筒,一时长江江面的大火四起,通红-片,湘军大败,被烧毁大、中船只四十余艘。过了十天太平军乘夜再次对湘军水师发起更大规模的袭击,以三十多艘小船满载火器,驶入湘军船队放火延烧。湘军水师顿时大乱,纷纷挂帆逃跑,大小船只损失无数,连曾国藩的座船也被太平军俘获。曾国藩跳水自杀,被幕僚救起。湖口之役后,太平军士气大增,湘军败象丛生,王湘绮便要请假回家,曾国藩知道他读书人胆小,如果这仗败下来就不得了,所以提出请假回家,也不好责怪。但又觉得身边着实少不了这个“笔杆子”,有意挽留。于是以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没有立即批这件公文。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因为有事去找王湘绮,看见他正坐在房里专心看书,就站在后面不打扰他,差不多半个时辰,王湘绮还不知道。曾国藩见状,就悄悄地退回去。

第二天早上,曾国藩送了很多钱,诚恳安慰一番,让王湘绮立刻回家。有人问曾国藩: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曾国藩说,王先生去志已坚,无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强。尤其打仗的时候,胜败自己都没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别人。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曾国藩说,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里,他正在看书,并不知道我就站在他身后,而且有半个时辰,王湘绮没有翻过书。可见他不在看书,而是有心思,也就是想回去,所以还是让他回去的好。

人生在世,不仅需要家庭的亲情,还需要朋友的友谊。哪怕朋友的关系无法继续,中途分手,也要好合好散,互相珍重,各奔前程。可见“告善道,不可则止”确实不失为交朋友中应重视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