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33

第33章 不信流言不传蜚语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第十七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感悟一点】

道听途说的事情,绝大部分的真实性都应该大打折扣,相信这一点是没人怀疑的。但偏偏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播这种小道消息,摇鼓唇舌,飞短流长,看着闹得满城风雨,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人的心理行为,起码在此时是很卑劣的。听信流言、传播蜚语的害处,轻则歪曲事实,重则软刀杀人。这种行为,无论是从道德还是从现实中处世来讲,都是应当摈弃的。

三人成虎

一个传闻,入乎耳,出乎口,不经过考证和内心思考就说出去,实在是轻率,不负责任。现实中,真正明智的人是不会相信它的,而真正有道德的人,也是不会去为之煽风点火的。但不幸的是,在现实中流言蜚语却总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杀伤力。

《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告诉您,街市上有一只虎,您相信吗?”

老虎招摇过市,魏王当然不信,便回答:“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寡人不信!”

庞葱又说:“如果又有一个人告诉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信吗?”

魏王想了想,说:“嗯,这就值得考虑了!”

“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

“嗯,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

听完魏王的回答,庞葱兜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

“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老虎,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为说的人多了。现在我与世子,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国当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无法准确了解到,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所以为了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大统,请大王先请三个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郸。”

魏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做人质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伤庞葱,说他企图拥立世子,怀有二心,图谋不轨。说得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也不再被重用。

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可见流言的破坏力之大。

《战国策》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闻名。他住在费邑时,有一个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是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很快传到曾母那里。

当时曾母正在织布,便停杼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镇定如故,不予理睬。后来又有人来说同样的话。这时曾母终于不安起来,急忙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走。

大众都有“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在传说某事,那这事看来假不了,无风不起浪嘛。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流言传得特别快,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做人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不要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要轻易听信流言。

东晋时候,有人请大将桓温评论一下谢安和王坦之的优劣。桓温刚要开口。忽然想起了什么,说:“你这人爱传话,嘴上没个把门的,我不能告诉你。”

桓温不愿背后评论人,因为自己的话被别人七传八传,还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于是干脆不说,这才是有德有智者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