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60

第60章 坦荡为怀人生宽广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

孔子说:“君子心地坦荡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感悟一点】

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没有一种平静的心境,要修养好品行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人若是内心十分充实,即在道德、人格、知识、趣味、情感等方面,比较完善,有一定质量,达到一定境界,有一个广阔的胸襟,心里容量大,就能有正确的自足感,能够避免无节制地被外界事物刺激和骚扰,视名利、权势、情欲为身外之物,不会过于计较。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是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会是很乐观的。当然也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为人处世能养成这种“坦荡荡”的境界,具备这种豁达胸怀,才使修身冶性具有基本的保证,修身正己就有了一种自觉性,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

坐怀不乱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即在于他们拥有一个坦荡的胸怀,因此,也能拥有一个宽广坦荡的人生。

坦山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个有道行的高僧。某天,天下着雨,他和另一个和尚因事外出,途中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段泥泞的路前发呆,原来她因怕弄脏身穿的和服而无法跨过这段泥泞路。坦山见状,征得了她的同意,就将她抱过了那段泥泞路,然后继续上路。路上,与坦山同行的和尚半天都不说话,脸上总挂着困惑不解的表情,到夜晚投宿时,他终于按捺不住地问坦山:“依照戒律,我们出家人不能近女色,否则,将会危及我们的修行。我不明白,你白天为什么要那样做?”

坦山答道:“哦,那个女子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呢!”

在这简单的故事与机智的回答中,表明着坦山对于助人济人的事情,采取了一种十分自然的应对策略,他甚至不因成文的戒律而抱避嫌、旁而远之的态度,事过境迁之后,他既没有因自己的济人助人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想到什么戒律而心颤心忄季,他依然是一个没有心理负担、磊磊落落、自由自在的人,因为他具有一种“坦荡荡”的胸襟,所以能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来持身涉世。

无独有偶,早在中国春秋时代,就有一个“坐怀不乱”的君子柳下惠。

一天,有一个因赶路而找不到住宿地的女子,来到鲁国人柳下惠住处求宿。柳下惠收留了她。因怕晚上的寒风将她冻坏,柳下惠就解开外衣,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并用外衣来紧紧地裹着她,就这样,两人坐了一夜。由于柳下惠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对这个女子有什么非礼越轨的行为。后世人就依据此一美谈,用“坐怀不乱”来形容那些坚持道德的正人君子。

柳下惠与那位日本和尚,为什么会有如此“坦荡荡”之胸怀?明末文人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对这种特身处世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有一些很好因而也很著名的形容: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雁度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翻译成白话,这段话的意思是:

当轻风拂过竹林的时候,竹子会发出刷刷的声响,但轻风过后竹林便变得寂静无声;当鸿雁飞渡清寒的潭面时潭水中会倒映出鸿雁的英姿,但鸿雁过后潭面上便不再有任何鸿雁的影子。所以修???高深的君子只有在事情到来的时候才显露出他的本性,表白他的心迹,事情一过去,他的内心也就立即恢复了空灵平静。

一个人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反之,就难以体验到工作与人生的乐趣;更严重者,则会执著于贪念,使人生面临着重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