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67

第67章 忠诚守信有过则改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罕第九

孔子说:“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感悟一点】

孔子强调在一个人修身、正己过程中,要把能不能改正错误作为重要内容,并且明确指出“过则勿惮改”,不但问题抓得准,切中要害,而且也符合人们成长进步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差别是错误的大小和多少,更大的差别还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上。错误人人难免,有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犯了错误不能改正错误,那就错上加错;犯了错误,但能正视错误,改正错误,不但对事情有所补救,而且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就是在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中进步的。

唐太宗勇于改错

古人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历史上有明君、昏君的说法,其实明君不是未卜先知的圣人,综观他们的行踪,许多明君是明在他们能“过则勿惮改”上。

敢于承认错误,并且能够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在封建王朝中,可能唐太宗李世民算一个。

唐太宗非常喜欢魏征对他讲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句话。他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怒起来就随便杀人,夏朝的关龙逢,商朝的比干,都因为敢谏而被杀;汉代的晁错也是无罪被杀。我总是提醒自己以此为戒。为了国家,请你们经常指出我的过错,我一定接受。诸位经常记着隋朝灭亡的教训,我常常想着关龙逢,晁错死得冤枉,咱们君臣互相保全不就很好吗?”

唐太宗不但这样说,在实际行动中也着实知错就改。

有一次,太宗出行至洛阳,嫌地方供应的东西不好而发火。魏征当即劝谏道:“隋炀帝为追求享乐,到处巡游,供求无厌,弄得民不聊生,以至灭亡;今圣上得天下,正应当接受教训,躬行节约,怎能因天下供应不好就发脾气呢?如果上行下效,那将成什么样子!”太宗接受了他的批评。

有一年,陕西、河南发大水,不少地区遭了灾,太宗却要建飞龙宫。魏征上书反对说,隋炀帝大修行宫台榭,徭役无时,干戈不休,把人民逼上绝境,最后招致灭亡。皇上要引以为戒。如果重复隋炀帝的做法,那就是“以暴易暴”,还会重蹈隋亡的覆辙。最后说服太宗停建了这项工程,并把备用的木料都送到灾区救济灾民。

还有-次,太宗要修洛阳宫,河南陕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反对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之举;收取地租,是重敛于民;天下妇女时兴高髻,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太宗看了奏章勃然大怒,说:“这家伙是想让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租,宫里的女人都变成秃子,他才会满意!”魏征在旁,连忙解释说:“人臣上书,言辞不激烈不足以引起圣上的重视,言辞激烈又近于诽谤,希望陛下能够理解。”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还派人赏赐了皇甫德参。

贞观二年,太宗访得隋朝旧官郑仁其有个小女儿生得天姿国色,又有才学,想纳入后宫为妃,册封的诏书已写好。魏征听说郑女早已许嫁陆氏,于是劝谏太宗:“陛下为天下万民的父母,应爱抚百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行之君心里总是想着百姓。住在皇宫里,想着百姓是否有房子住;吃山珍海味,想着百姓是否受冻挨饿;妃嫔拥前,要想着百姓是否有家庭的欢乐;郑氏之女已许嫁别人,陛下却想娶至后宫,这哪里是为民父母者应做的事情呢?”说得太宗无言以对,马上停止册封,让郑氏之女仍归陆氏,并作诏自责:“听说郑氏之女已受人礼聘,朕下诏册封的时候没有详审。这是朕的过错!”

由于唐太宗能听大臣的劝谏,勇敢地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过错,因此纠正了不少过失,带来了贞观盛世。当然,作为一个统治者,能够勇于改错,这不单对他个人有好处,也是国家社稷之幸。这对于我们眼下的为政者,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