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69

第69章 托孤忠臣寄命义士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泰伯第八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遇到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而能保持自己的节操——这种人的是君子吗?真正够得上君子啊!”

【感悟一点】

我们经常可以在小说戏剧中见到孤臣义士托孤寄命的故事,会被他们感动得流下泪水,应该说,这种义薄云天的“君子”,在生活中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是在眼下,更是很难遇到。但现实中,我们对于亲友的认识,仍应本着忠诚信义的原则。否则,关键的时候所谓的“朋友”会背信弃义,完全得不到他们的鼎力帮扶,甚至在平常时候就得防备他们的反复无常,实在是令人又失望,又伤心。这种亲友,还是尽早远离为好。

刘备托孤诸葛亮

在中国历史上,托孤寄命的事很多,但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伊尹、周公、诸葛亮等,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才德兼备,忠贞不二。称他们为君子,当之无愧。

公元223年,刘备被东吴大败之后,在白帝城重病,在临终前将家国大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后,兢兢业业,勤谨细致。使部属不易作弊和玩忽职守。

他裁减官职,简化机构,减轻人民负担,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与同时的魏、吴两国相比较,都要好一些。

诸葛亮在治理内政的同时,对外也采取积极措施。诸葛亮掌权后,根据蜀国内外情况,断然决定派使臣去东吴讲和。孙权与魏国断交,吴蜀联盟恢复,从而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更加巩固。

诸葛亮在恢复吴蜀联盟,解除东顾之忧后,便决定亲自率兵南征,平定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的叛乱。

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诸葛亮决定采取攻心战略,七擒孟获,使他心服归降。

诸葛亮运用攻心政策,不仅解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后方,还从南方调集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充实蜀国的财政力量,为向北攻魏奠定了基础。

吴蜀联盟的恢复,南中叛乱的平定,解除了诸葛亮的后顾之忧,他决定北伐曹操,统一中原。

诸葛亮把蜀汉内部事务都做了安排以后,于公元227年率领诸军北驻汉中,临行前,他给后主上了一个疏,即著名的《出师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推心置腹地告诉刘禅,朝中哪些人是忠贞之臣,谁可以担当重任;并倾心吐胆地表达了决不负刘备知遇之恩和信任,矢志收复中原,兴复汉室。刘禅依从了诸葛亮的奏请。

诸葛亮兵锋所向,魏军望风披靡,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降蜀。魏国朝野震动,急派曹真去迎敌,派张督步骑5万在祁山抗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参军马谡为先锋,率军与张战于街亭。马谡不听诸葛亮的指挥,被张切断水道,大败军溃。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率军回汉中。

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听说魏将曹休攻吴失败,魏兵东下,于是第二次出师,诸葛亮引兵数万出散关,围陈仓。因陈仓围攻20多天不克,粮尽退兵。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再次进攻魏武都、阴平二郡,取得二郡,班师回蜀。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诸军再次进围祁山,用新造成的木牛运粮,并特令李严以中督护兼署丞相府事,在汉中专管督运军粮。但最终还是粮尽退军。

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兵精粮足,诸葛亮将朝中大事托付给蒋琬等人,便奏明刘禅,表示“不扫除曹贼恢复中原,誓不见陛下。”诸葛亮派人赶着流马,押运军粮先行,随后率大军于公元234年2月,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北伐。

最初几仗,魏兵连连失败,司马懿决定坚守不出。他怕众将不听他的号令擅自出战,坏了军务大事,不得不派人回洛阳,请曹睿又下一道坚守不战的诏书,借此压服众将。

这时,诸葛亮因日夜操劳病倒了。杨仪、姜维泣不成声。诸葛亮口授遗表,令杨仪写好,挨到半夜,便与世长辞了,享年54岁,当时是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杨仪、姜维遵守诸葛亮的遗嘱,秘不发丧,将诸葛亮的遗体放在车上,拔寨徐徐退回。

司马懿听说诸葛亮病??的消息,便放心大胆地向蜀军追来,忽见蜀兵回转队伍,摇旗鸣鼓,凶猛地向他杀来;并听到“司马懿休走!此番中计,快来受死”的一片喊杀声。司马懿心想这一定是诸葛亮用的诈死计策,便催马急逃。魏兵见势不好,也都丢枪弃甲,仓皇逃命。一气跑了好几十里,不见蜀兵追来,方才停住。再派人探蜀兵虚实,回报说:“蜀兵已全部退入斜谷,扬起白幡,为诸葛亮发丧。”司马懿再转过身来,向蜀军追去,追了一程,毫无动静,料知蜀兵已经走远,只得退回。

诸葛亮死后,家中只有赖以为生的桑树800棵、薄田15顷,留下寡妇黄氏和一幼子。诸葛亮的一生,不仅以雄才大略、足智多谋著称,更以忠良守信、仁义有节而名垂千古。这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不仅值得人们景仰,更值得以之为楷模加以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