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79

第79章 君子重质不以貌取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颜渊第十二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讲究文彩装饰呢?”

【感悟一点】

一个人是否应该被看重,重要的当然是看他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学识修养,至于外在的容貌、装饰以及言谈举止等,其实都是次要的。无论是选才用人还是结亲交友,有见识者当然要以此为标准。当然,能够“质”与“文”俱佳更好,但是,切记不可因“文”而废“质”。否则,一旦被外表迷惑,得到一个华而不实的废物,甚至是一个仅仅外面光的“驴粪蛋”,就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韦诜择婿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是一代圣人孔子不小心犯下的错误,并因此而得到的教训。

所以人们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时候,不可仅仅盯住眼前的这么一点点表象,因为它只反映了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的外在状态。人们要懂得美丽的白天鹅是从丑小鸭变来的,美丽的蝴蝶是从丑陋的蛹变来的,不要以貌取人,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对人和事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判断,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做出正确的、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否则就要犯急功近利的错误。

说到以貌取人,大家肯定会想到三国时期,和“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当时,庞统隐居在江东,鲁肃慧眼识英才,周瑜死后,他就向孙权极力推荐庞统。可是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十分“不喜”,又嫌庞统出言不逊,轻视周瑜,便拒而不用,轻易地将他放走了。于是,鲁肃只好把他推荐给了刘备。庞统虽然早死,但是从当事人对他的评价,以及他生前所做的事来看,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权因为以貌取人,就失去了这样一个人才,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而司马懿则比孙权聪明多了。他任用的名将邓艾在小时候就常常被人瞧不起。

邓艾从小是个孤儿,做过放牛娃,犯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常常憋得脸红脖子粗。像他那样的人想要做官是没有什么指望的。但是他从小喜欢武艺,爱看兵书,每见高山大河、形势险要的地方,他总要指指点点,结结巴巴对人说:“这……这里驻一支兵……兵马,敌……敌人就……打……打不进来。”人们都笑他人小心大,做不了文官还想当武将。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司马懿看中了,并做了尚书郎。后来,邓艾带兵消灭了蜀国,打破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而韦诜择婿的故事更是为“以貌取人”的人上了一课。

唐玄宗时,裴宽曾在润州地方官手下做事。当时润州刺史韦诜正在为女儿挑选丈夫,很久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西,于是向家人打听那是谁,家人去打听了一下,回来报告说:“是裴宽。他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敢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韦诜听了,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

结婚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面偷偷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服,人们都取笑他,叫他“碧鹳”。韦诜的女儿也很不中意,韦诜严肃地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重望,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很有声望。

人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某个人现在很贫贱,不一定证明他日后就不能富贵;反之,某个人表面上很风光,不一定证明他以后就不会窘迫。关键在于要学会识人,要透过表象认识其本质。韦诜选中了裴宽,着眼点不是放在此时此地,而是放在了彼时彼地;他不以衣貌取人,不以贫富取人,是因为他明白人是会变化的这个道理。他从裴宽埋肉干的行为看出他清正廉洁的人品,由此断定裴宽以后必定能够飞黄腾达,而后来裴宽当上了礼部尚书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识人方法果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