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88

第88章 进德修业终生不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明白了一切事物的道理而不再有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但从来都不会逾越法度。”

【感悟一点】

人的一生短暂,但生命的成长和精神境界提升的历程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人都在追逐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却忽视了作为人一生中一切事务的根基的进德修业功课,以致到头来才发觉自己的一生其实都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就。

自我的完善,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前提条件,更是自身充实生命的需要,因此,需要时时处处勤奋努力。即使这样,能达到孔子所说的那种境界也是有困难的。但因此而放松懈怠,却更是一种自弃,没有人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之外,找到真正能安身立命的所在。

司马光、王安石的学习生活

古人形容学习刻苦,常用“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其实,这仅仅是考取功名前的阶段。许多人通过这种途径,一举成名,而随后就把“读书”这块敲门砖给丢弃了。而真正的杰出贤者,不但在成功之后依然勤学不辍,甚至终其一生都在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懈努力。

宋代的两个名相——王安石、司马光就是这样的典范。

七岁的时候,司马光开始跟老师学习《左氏春秋》。这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他手不释卷,刻苦研读,以至于常常忘记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饿了也不知道。这使得他的家人对他心疼不已,却又不忍责备他。

他学习入迷,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用一节圆滚滚的木头来做枕头,取名叫作“警枕”。夜里睡觉,偶一翻身,圆木便会滚动,他就会从梦乡中惊醒,于是披衣起床,挑灯夜读。七年之后,他开始能够懂得圣人之道,到了十五岁,他“于书无所不通”,难懂的《左氏春秋》不再晦涩难懂,并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写出的文章“文辞醇深,有西汉风”。他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殷切希望,开始崭露头角;连缀诗文,远近闻名。

王安石也是从小就好学不倦,据说,连吃饭睡觉的时候,手中的书也不肯放下。他的学习兴趣很广泛,不管是儒家的经书,古代的史书,还是哲学著作、诗歌、小说,甚至医书,他都认真阅读。不光学习书本知识,就连种田的学问、妇女缝衣绣花的工夫,他都留心注意。

二十二岁时,王安石考中了进士,被派到扬州做淮南判官。在官署里,他除了办公以外,就是埋头学习,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牺牲了。有时,他读书一直到天快亮,实在支持不住了,才睡上一两个小时。而后便匆匆起床,胡乱穿上衣服,到府里去办公,常常连脸都顾不上洗。因此,人们总见他蓬头垢面,一副奇形怪状的模样。

当时,担任扬州知府的是韩琦,他见这个科第出身的属官如此不修边幅,放浪形骸,就怀疑他夜间不务正业。为此,韩琦多次好心地劝告王安石说:“你年纪轻轻,前途不可限量,要自爱才是。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误入歧途啊!”王安石听了,只是连声感谢太守的教诲,一句分辩的话也没有说。日后韩琦得知王安石之所以衣冠不整,形容憔悴,是因为通宵达旦苦读的缘故,心中大为惊奇。从此,便对王安石另眼相看了。

宋仁宗庆历七年,王安石改任鄞县知县。一到职,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一周中,拿出两天时间集中处理公务,其余时间全部用在读书和写作上面。他非常勤奋,为了多读一些书,忘记了休息睡眠,连吃饭的工夫也常常被挤占了。每当他得到一本新书,就昼夜不分,专心致志地去诵读,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王安石几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钻研了大量经史典籍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著作,同时还研究了佛学和道学。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书,使王安石的眼界越来越宽广,学识越来越渊博,这使他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司马光、王安石能够成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不是靠手段,更不是靠运气,靠的是坚持不懈的修业进德,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样,他们的水平达到了那种层次,并且有一种积极向上、旷达圆融的精神贯穿支撑,难怪他们会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