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95

第95章 英雄不问出处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雍也第六

孔子谈论仲弓,说:“耕牛生的小牛犊毛皮红色而且两角端正,虽然不想用它去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感悟一点】

冉雍出身贫贱,因此虽天资聪明,但总有一种自卑感。而孔子看人注重才德,不论出身,因而以这种形象的比喻来鼓励冉雍。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人对命运是敬畏的,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支配人世间的祸福。有的人是它的天生宠儿,名誉、地位、财富无须企求便从天而降;大多数人则是它肆虐施威的对象,它无情地撕毁美好的愿望,践踏辛勤的努力,把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打入苦难的深渊。为此,许多人在它面前束手无策,任其摆布。孔子却主张人不应该受命运的摆布,关键是要有自信心。孔子在这里既是教育自己的弟子,也是启发世人,尤其是青年:要坚定信心,耐心等待时机。因为英雄不问出处。

不甘自弃的苏秦

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后天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所谓的“低贱”和“高贵”,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如何去认识自己的现实条件,并且是否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途径,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理想中的境界。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曾在东方的齐国拜师学艺,后跟随鬼谷子先生习艺,在外游历多年。他走了好多地方,人家都不肯用他。他先去请求周显王,说明自己学过一些治国的本领,表示自己一定会全心全意为朝廷效力。周王本想要留用他,可是周王身边的那些大臣都嫌他出身寒微,看不起他。苏秦只好离开周王的朝廷。后来苏秦到了秦国,那时秦孝公早已去世,商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贵族车裂了。秦惠文王不喜欢任用外来的客卿,苏秦只好离开了秦国。他出外两年多,衣服已破烂不堪,走了好些地方,却没有一处肯留用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低着头十分狼狈地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弟弟、嫂嫂、妹妹,甚至妻子、侍妾都暗自讥笑他,他妻子只在织布机上织布,不搭理他。苏秦想,如今自己落得父母不以儿子相待,妻室不以丈夫相称的窘迫相,这也不能怨别人,只怨自己本事没有学到家,一事无成。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气馁,也不放弃追求,而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决心苦读。他相信只要学识丰富了,有了治国的本领,秦国不用我自有用我的地方。

苏秦日夜苦读,读到深夜瞌睡,就用冷水冲冲头,再读。后来觉得不顶用,就干脆用绳子把头发拴起来,吊在梁上,这样一打瞌睡,头向下一栽,头上的绳子就能把他拽醒,再接着读。有时觉得拽醒了,精神仍振作不起来,就用锥子刺一下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一会儿继续读。这就是历史上“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苏秦用这种悬梁刺股的精神又苦读了一年多,把姜太公的兵书读通了,又读了一些医、农、经济的书,还把古代法令、诏诰等典籍方面的书也读了,然后又对各诸侯国的山川、河流、物产等情况,做了细心的研究,并着意揣摩天下大势,忽然一日豁然开朗,想出了“合纵之策”。苏秦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矛盾交错复杂,但有一层脉络清晰可见,那就是西方的秦国正在日益壮大,其趋势必然是吞并六国。东方六国要想摆脱被吞并的厄运,只有携起手来,签约合纵以抗暴秦。于是他就出游燕、赵、韩、魏、齐、楚诸国,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各国国君陈述。他从各国的山川险隘、兵员物产,说到秦国日益强盛,威胁各国统治,进而提出联合抗秦的具体措施,终于逐个说服了六国君主,使各国结成抗秦的统一战线。他本人也由此佩六国相印,一时名扬天下。

苏秦的成功,得益于他富有信心,敢于向命运挑战,认准一个目标,以一种钉子般的强劲和韧劲,锲而不舍,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精神成就了无数向命运挑战的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