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读边悟菜根谭
4377100000124

第124章 浓味常短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行于啜菽饮水;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能从浓烈的酒中得来,而是清淡的蔬菜、清水中得来;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从孤寂困苦中产生,而是从声色犬马中产生。由此可知,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淡泊的事物才最真实。

魏晋时期,担任广州刺史的人,一般都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因为广州倚山傍海,是个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只要带上一匣珍宝,便可几世享用。但是当地流行瘴疠疾疫,一般人都不愿到那儿去。只有难以自立又想发财的人,才希望到那儿为官。因此,广州的刺史要比其他地方更为腐败。

晋安帝隆安年间,朝廷想要革除这儿的弊政,便派有清官美称的吴隐之担任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

吴隐之年轻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穷困,每天到傍晚才能煮豆当晚餐,但决不吃不属于自己的饭莱,不拿不合乎道义的东西。他后来担任过各种显要的职务,却仍保持俭朴品质。他的妻子要自己出去背柴。他得到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给亲戚和族人,以至自己在冬天都没有被子盖;有时因为缺少替换衣服,洗衣服的时候只好披上棉絮呆在家里。他的生活和贫寒的平民一样清苦。

吴隐之奉命去广州,走马上任。到了离广州治所二十里一个名叫石门的地方,只见一道泉水淙淙流去。有人告诉吴隐之,这条泉水,称作“贪泉”。传说不论是谁,只要喝了贪泉的水,都会产生贪得无厌的欲望。

吴隐之听了这话,跨下马来,对随从说:“如果不看见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人的心境就不致慌乱。现在我们一路上见到那么多的奇珍异宝,我算知道了为什么越过五岭,人们就会丧失清白的原因了!”这些话其实是告诉自己和周围人不要为珍宝动心。

说完,他便跑到贪泉边,舀起泉水很坦然地喝了起来,并且当即吟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表示了他要像商末的伯夷、叔齐一样,坚守节操,决不变心。

他在广州任上一尘不染,更加清廉。他平常吃的不过是些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很多人都以为他是故意要显示自己俭朴,只不过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罢了。时间长了,人们才知道他真是个清官,不是故作姿态。帐下人向他进食鱼时,总是剔去鱼骨头,只剩下鱼肉。吴隐之发现了,觉察到他的用意,便狠狠地处罚了他,并把他免职。

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广州地区的贪污陋习大为改观。朝廷嘉奖吴隐之的廉洁克己、改变风气,晋封为前将军。

吴隐之从广州回到京城,随身未带任何东西。他妻子刘氏带了一斤沉香,吴隐之见到后,把它取出来,扔到河里。

吴隐之住在京城,只有几亩地的小宅院,篱笆和院墙又窄又矮,一共才六间茅屋,妻子儿女都挤在一起。当政者要赐给他车、牛,为他重新盖所住宅,但是他坚决推辞。不久,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太常寺,也只是以竹篷为屏风,坐的地方连毡席都没有。后来升到中领军,每月初领到俸禄,只留下自己一人的口粮,其余的全赈济亲戚、族人,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家属要靠纺织谋生,自食其力。因此时常发生灾难困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着破旧的布衣。

吴隐之早先担任过卫将军谢石的主簿。他的女儿要出嫁,谢石知道他们家贫穷,嫁女儿-定很简朴,便特地派了厨师等人去帮助料理婚事。到他们家一看,正见到婢女牵了条狗要卖掉,此外什么都没有操办。

【感悟一点】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这话对也不对,有财富使物质生活过得好些总比贫穷好,但为财富丰厚不择手段贪得无厌而沦为财富的奴隶,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所谓深处味短,淡中趣长,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辩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