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读边悟菜根谭
4377100000018

第18章 藏巧于拙以屈为伸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窟、藏身之三窟也。

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

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临死托孤给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并告诫太子刘义符,在这些人中,最难驾驭的是谢晦,应对他加以小心。

刘裕是个有作为有识见的开国皇帝。但不幸的是,一没选好继承人,二没有完全正确估计这几位顾命大臣。

刘裕死后,其长子刘义符即皇帝位,史称营阳王。

刘裕的次子名义真,官南豫州刺史,封庐陵王。

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名义隆,封宜都王。即后来的南朝宋文帝。

刘义符做上皇帝后,不遵礼法,行为荒诞得令人啼笑皆非。

徐羡之在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准备废掉刘义符另立皇帝。按刘义符的行为,废掉他是理所应当的。但徐羡之等人因为怀有私心,贪权恋位,谋权保位,竟把事情做绝,伏下了杀身之祸。

要废掉刘义符,就得有别人来接替皇帝的班。按顺序该是刘义真,但刘义真和谢灵运等人交好,谢灵运则是徐羡之的政敌。为了不让刘义真当上皇帝,徐羡之等人挖空心思,先借刘义符的手,将刘义真废为庶人。接着,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王弘五人合力,发动武装政变,废掉了刘义符,以皇太后的名义封刘义符为营阳王。

更糟糕的是,还没等新皇帝即位,徐羡之和谢晦竟主谋分别将刘义符、义真先后杀死。

他们拥立的新皇帝是刘义隆。刘义隆面临的是控制朝廷大权的、杀死自己两个哥哥的几个主凶。

新皇帝当时正在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徐羡之派傅亮等人前往迎驾。徐羡之这时又藏了个心眼,恐怕新皇帝即位后将镇守荆州重镇的官位给他人,赶紧以朝廷名义任命谢晦做荆州刺史、行都督荆湘七州诸军事,想用谢晦做自己的外援,将精兵旧将全都分配给了谢晦。

刘义隆面临着是否回京城做皇帝的选择。听到营阳王、庐陵王被杀的消息,刘义隆的部下不少人劝他不要回到吉凶莫测的京城。只有他的司马王华精辟中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徐羡之、谢晦等人不会马上造反,只不过怕庐陵王为人精明严苟,将来算旧账才将他杀死。现在他们以礼来相迎,正是为了讨您欢心。况且徐羡之等五人同功并位,谁也不肯让谁,就是有谁心怀不轨,也因其他人掣肘而不敢付诸行动。殿下只管放心前往做皇帝吧!

于是刘义隆带着自己的属官和卫兵出发前往建康,果然顺利做上了皇帝,但朝廷实权仍在徐羡之等人手中。

刘义隆先升徐羡之等人的官,徐羡之进位司徒;王弘进位司空;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即享受和徐羡之、王弘相同的待遇;谢晦进号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

同时认可徐羡之任命的谢晦做荆州刺史。谢晦还害怕刘义隆不让他离京赴任。但刘义隆若无其事地放他出京赴荆州。谢晦离开建康时,以为从此算是没有危险了,回望石头城说:“今得脱危矣。”

刘义隆当然也不动声色地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官位虽不高,但侍中、将军、领将军等要职都由他的亲信充任,从而稳定自己皇帝的地位。

第二年,即宋文帝元亮二年(公元425年)正月,徐羡之、傅亮上表归政,即将朝政大事交由宋文帝刘义隆处理。徐羡之本人走了一下请求离开官场回府养老的形式,但几位朝臣认为,这样不妥,徐羡之又留下了。后人评论认为这几位主张挽留徐羡之继续做官的人,实际上加速了徐羡之的死亡。

当初发动政变的五个人中,王弘一直表示自己没有资格做司空,推让了一年时间,刘义隆才准许他不做司空,只做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直到这一年年底,宋文帝刘义隆才准备铲除徐羡之等人。因惧怕在荆州拥兵的谢晦造反,先声言准备北伐魏国,调兵遣将。在朝中的傅亮察觉出事情不对头,写信给谢晦通风报信。

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正月,刘义隆在动手之前,先通报情况给王弘,又召回檀道济,认为这两个人当初虽附和过徐羡之,但没有参与杀害刘义符、刘义真的事,应区别对待,并要利用檀道济带兵去征讨准备在荆州叛乱的谢晦。

正月丙寅(公元426年2月8日),刘义隆在准备就绪后,发布诏书,治徐羡之、傅亮擅杀两位皇兄之罪。同时宣布对付可能叛乱的谢晦的军事措施。

就在这一天,徐羡之逃到建康城外二十里的叫新林的地方,在一陶窑中自缢而死。傅亮也被捉住杀死。

谢晦举兵造反,先小胜而后大败,逃亡路上被活捉,后被杀死。

至此,宋文帝刘义隆由藩王而进京做上皇帝,由有名位无实权到做上名副其实的皇帝,最后顺利除掉杀“二王”的一伙权臣。

【感悟一点】

做人不必过于暴露锋芒,要善于潜藏,要善于韬光养晦,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同样能把主动权掌握在手里,胜券在握,潜藏不露才是人生的真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