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读边悟菜根谭
4377100000023

第23章 操履严明不犯蜂虿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毋少随而近腥膻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

有学识的人处于有权势???重要地位时,节操品德要刚正清明,心地气度要平易随和,不要放松自己的原则,与结党营私的奸邪之人接近,也不要过于激烈地触犯那些阴险之人而遭其谋害。

汉元帝懦弱无能,宠信宦官石显,一切唯石显是听。朝中有个郎官,名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他精通易学,擅长以自然灾变附会人事兴衰。鉴于石显专权,吏治腐败,京房制定了一套考课吏法,以约束各级官吏。元帝对这套方法很欣赏,下令群臣与京房讨论施行办法。但朝廷内外多是石显羽翼下的贪官污吏,考核吏法,就是要惩治和约束这些人,他们怎能同意推行呢?京房心里明白,不除掉石显,腐败的吏治不能改变。于是他借一次元帝宴见的机会,向元帝一连提出七个问题,历举史实,提醒元帝认清石显的面目。除掉身边的奸贼。可事与愿违,语重心长的劝谏并没有使元帝醒悟,丝毫没有动摇元帝对石显的信任。

既然考核吏法不能普遍推行,元帝就令京房推荐熟知此法的弟子做试点。京房推荐了中郎任良、姚平二人去任刺史,自己要求留在朝中坐镇,代为奏事,以防石显从中作梗。石显早就把京房视为眼中钉,正寻找机会将他赶出朝廷。于是,趁机提出让京房做郡守,以便推行考核吏法。元帝不知石显用心,任京房为魏郡太守,在那里试行考核吏法。郡守的官阶虽然高于刺史,但没有回朝奏事的权力,还要接受刺史监察。京房请魏郡太守不隶属刺史监察之下和回京奏事的特权,元帝应允。京房还是不放心,在赴任途中三上密章,提醒元帝辨明忠奸,揭露石显等人阴谋诡计,又一再请求回朝奏事。元帝还是听不进京房的苦心忠谏。一个多月后,石显诬告京房与其岳父张博通谋,诽谤朝政,归恶天子,并牵连诸侯王,京房无罪而被下狱处死。

京房死后,朝中能与石显抗衡的惟有前御史大夫陈万年之子陈咸。此时陈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负责考核诸州官吏。他既是监察官,又是执法官,可谓大权在握。况且陈咸正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才能超群,刚正不阿,曾多次上书揭露石显奸恶行为,石显及其党羽皆对他恨之入骨。在石显指使下,群奸到处寻找陈咸过失,要乘机除掉他。

陈咸有一好友朱云,是当世经学名流。有一次,石显同党少府五鹿设坛讲《易》,仗着元帝的宠幸和尊显的地位,没有人敢与他抗衡。有人推荐朱云。朱云因此出名,被元帝召见,拜为博士,不久出任杜陵令,后又调任槐里令。他看到朝中石显专权,陈咸势孤,丞相韦玄成阿谀逢迎,但求自保。朱云便上书弹劾韦玄成懦怯无能,不胜任丞相之职。石显将此事告知韦玄成,从此韦与朱结下仇恨。后来官吏考察朱云时,有人告发他讥讽官吏,妄杀无辜。元帝询问丞相,韦玄成当即说朱云为政暴虐,毫无治绩。此时陈咸恰好在旁,便密告朱云,并代替他写好奏章,让朱云上书申诉,请求呈交御史中丞查办。

然而,石显及其党羽早已控制中书机构,朱云奏章被仇家看见并将其交给石显。石显批交丞相查办。丞相管辖的官吏定朱云杀人罪,并派官缉捕。陈咸闻知,又密告朱云。朱云逃到京师陈咸家中,与之商议脱险之计。石显密探查知,马上报告丞相。韦玄成便以执法犯法等罪名上奏元帝,终将陈、朱二人拘捕下狱,判处服苦役修城墙的刑罚,除掉了两个心腹大患。

【感悟一点】

阴险之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仇视小人固然能表现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