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读边悟菜根谭
4377100000073

第73章 舍己毋疑施人不报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宅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既然要作出牺牲,就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而犹豫不决,过多计较得失,那么这种自我牺牲的志节就会蒙上羞愧;既然要施恩与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回报,那么这种乐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会失去价值。

为了改造中国,孙中山一生奋斗不止,舍己为国,死而后已,建树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曾选择了医生职业,欲“借医术为人世之媒。”但他清楚地知道,做一个好医生,只能为一部分人解除病痛,医术再高明,也不能救治整个国家,而要救治整个中国,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1890年,孙中山就写信给一位同乡——退职的洋务派官僚郑藻如,提出兴农桑、禁鸦片、普及教育的改良主张,建议郑藻如先生在香山县试点,再向全国推广。1894年夏,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孙中山闭门谢客数日,写成了8000多字的《上李鸿章书》亲自跑到天津,托了许多关系,想面见清政府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但李鸿章根本没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没有接见,信中的主张也不予采纳。孙中山受到了冷遇,他意识到,靠上书请愿的方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这条路走不通。

当年10月,孙中山再次远渡重洋,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建立了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便与陆皓东等策划乘此机会发动起义,决定利用重阳节回乡群众来省城扫墓的机会,炸毁两广总督衙门,夺取广州。但由于走漏了风声,起义尚未正式发动,就失败了。孙中山流亡海外。

从此,孙中山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国内的各种官书报章之上,清政府视孙中山为“要犯”,到处张贴缉拿告示,派出大批暗探到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地“购线跟踪”,北京总理衙门还通报驻亚、欧、美各国使馆,密令相机缉??。1896年,孙中山亡至伦敦,就在他离船登上英伦陆岸那天,清驻英公使馆已接到来自纽约的秘电,说孙中山已由美国来英国,立即逮捕,一天,孙中山从寄宿的葛兰旅社出来,就被几个暗探缠住,以认同乡为名,秘密地绑架到中国公使馆,准备再秘密地遣送回国。孙中山通过公使馆的英国清洁工的帮助,把求救信送到英国朋友那里。经过大力营救,才得以脱险。

1899年,孙中山派人潜回内地,联合了哥老会、三合会等秘密会党,组成兴汉会,并被推为会长。1900年自立军起义,他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合作。1900年10月,他又发动了惠州起义。起义队伍最多发展到2万人,声势很大。但由于力量悬殊,最后弹尽粮绝,归于失败。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提议和推动下,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在东京联合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的章程,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个字为纲领的。当时有少数人对“平均地权”表示异议,要求取消,孙中山坚持不让。同盟会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武装斗争方面,多次发动武装斗争。孙中山对每次起事都亲自策划,甚至具体布置,并不辞劳苦,奔波于南洋、欧美之间,为革命事业筹集经费。

1907年3月,孙中山前往越南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策划两广起义。在不长的时间里,连续组织了潮州、黄冈、惠州、钦廉起义,但都失败了。12月,孙中山从越南潜回国内,参加镇南关起义。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鼓舞士气,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起义军很快占领了镇南关,后清军大批援军赶到,起义军经浴血奋战后撤离镇南关,退往越南境内山区。

1908年3月至1910年2月,两年的时间里,孙中山相继点燃了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的烽火。1911年4月在广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集中了全党的人力、物力,但失败相当惨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人萌生失望情绪,对前途丧失信心,孙中山多次给同志们写信,以“成功之期,决其不远”来鼓励大家的斗志,同时又为新的武装斗争而积极筹款策划。

武昌起义的炮火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3个月后,不得不宣告解除职务,把政权让给袁世凯。1913年3月发生的宋教仁遇刺案,使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独裁、卖国的真实面目。他从日本赶回上海,坚决主张武力倒袁,7月份打响反袁“二次革命”的第一枪,但是由于内部涣散,不到两个月,斗争就失败了。孙中山再一次被迫逃亡日本。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依然表现出大无畏的舍己精神,他表示,只要此身尚存,革命之心就不会改变。

袁世凯死后,一些新军阀之间又展开了你争我夺的混战,“撒向人间都是怨”。孙中山坚持共和体制理想,举起维护《临时约法》的大旗。1917年,他依靠一些与北洋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在广州组织了护法军政府,自任大元帅。然而那些军阀根本不想“护法”,并不拥护共和,只是欲图借孙中山这块牌子,来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不到一年时间,孙中山洞悉“南与北为一丘之貉”,便愤然辞去了大元帅职务。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以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他再次挺身而出,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广泛宣传革命理论。1920年11月,孙中山在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重回羊城,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护法运动。次年5月5日,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就在这紧要关头,与北洋军阀早有勾结的陆军部长陈炯明突然叛变,炮击观音山总统府,并备足了20万元现款,作为谋害孙中山的赏金。孙中山化装成医者,逃出总统府,登上永丰舰。叛军向总统府冲锋十几次,都被总统府卫队击退,叛军死伤300多人。宋庆龄头戴草帽,身披雨衣,在混乱中脱险而出。后又化装成农村妇女,一名卫士扮作贩夫,第二天才找到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

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统治,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讨和主持解决时局问题。孙中山在北上途中,就觉得肝区疼痛加剧,面色更加黝黑,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仍约见记者,号召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多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使孙中山积劳成疾,确诊为肝癌,于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还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弥留之际,还在断断续续地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的伟大历史功勋万古长存。但中山先生一生留给中国历史、中国人民的最宝贵的财富,与其说是他的伟大功绩,不如说是他的伟大人格。他“尽瘁国事,不治家产”、不争“地位权力”的舍己为国的崇高品质,是修身的伟大典范,具有不朽的感召力。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超阶级、超党派的敬仰。作为“国父”,中山先生当之无愧。

【感悟一点】

舍己是紧要关头的自我牺牲;施人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自愿奉献。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表现方式上则有所区别。对舍己而言,如果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平日的修省做基础,那么在舍己的关头就很可能退却。从古至今无数的先贤、英雄,因为他们志向远大,品质高尚,所以在生命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舍生成仁,青史永垂。施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热情帮助别人,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些自己默默奉献。像孙中山就是典型,他有伟大的理想,有甘愿奉献的精神,所以现在人们敬仰他、怀念他,因为他代表了一个以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比起这样一种胸怀,那些施人一惠便图回报,助人一次便想金钱的形象的确渺小、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