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读边悟菜根谭
4377100000092

第92章 修德忘名读书深心

劝学的人常以名誉利禄诱惑人,劝善的人常以幸福吉祥来诱惑人,这种学是假学,是假善假道;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道德,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此为真学,为真道,并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心平气和去读书,书中自有人生道理,为虚名去读书,到头来一场空,求名不成反误其身。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做学问就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致力于研究。如果在修养道德的时候仍不忘记成败与名誉,必定不会有真正的造诣;如果读书的时候只喜欢附庸风雅,吟诗咏文,必定难以深入内心,有所收获。

三株药业集团总裁吴炳新,出身贫寒,面对残酷的人生,吴炳新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下地捡粪、除草、灭虫、挖地、挑水等体力活一年干到头,从不空闲。直到11岁时,大哥决定,再穷也要让炳新上学读书,苦难的生活使炳新朦胧地懂得,穷人的孩子要想有出头之日,自古以来就是要靠读书。这样才能自己养活自己,才能有立足之地。

吴炳新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拼命地学习,争分夺秒地往前赶课程。没有书,就用手抄;没有纸,用石板代替;没有笔,用石块划。夏天的晚上,别人乘凉神侃的时候,他趴在油灯下苦读;冬天双手冻得通红僵硬,他照旧写字做算术。放学后,他跟大哥去干农活也随身带上一本书,休息时,不是大声朗读课文就是用树枝写写划划。这样,悟性很高的吴炳新仅用4年时间就学完了6年的高小课程。这时,贫穷中断了他的学校生活。不能在学校学习,吴炳新就开始借书读,只要谁家有书,他就去借,别人不肯借,他就硬赖在别人家里看。

每个人的道路不同,有的人是在干中学习的,也获得了成功,而对于吴炳新来说,由于年龄已大,起步晚,就必须更早地做好准备,等机遇出现时,才可能及时抓住。

1954年,全国普遍成立了初级社,16岁的吴炳新自告奋勇当了村初级社会计。由于他的运算能力过人,加之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乡亲们就给他取了两个绰号“铁算子”和“铜嘴子”,后来他又成了11个高级社的总会计。1958年,吴炳新被乡亲们推选去支援包钢建设,包头矿务局把他招收为国家正式职工。由于他忠实可靠,工作出色,不久就担任了主管会计,后来又被提升为销售科长。面对这些吴炳新并不满足,他感觉到自己的能量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与老同志比,与知识分子比,与矿上一些有文化的人比,差距很大,尽管自己努力工作,可总是赶不上人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发现自己最大的弱点是知识不够,理论功底不坚实。为此,他发誓要补上这一课。

他夜夜攻读,心无旁鹜,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广泛涉猎。

他成了一个学习狂,什么都学,没有目的没有边际。要不是改革开放年代到来,他会这么一直学下去。

当吴炳新在学习的汪洋大海中载沉载浮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吴炳新凭着自己的学识经历,强烈地意识到,党的中心工作转向经济建设,意味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这对于个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吴炳新在一次又一次的反省、剖析自己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中要有所作为,特别是要有大的作为,非要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经济理论不可。在吴炳新的知识结构中,经济理论比较薄弱,尤其是商品经济理论更为薄弱。于是他又一次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以求能大展宏图。

吴炳新尽自己一切力量在包头搜集他能搜集到的一切经济学著作。他白天工作,晚上经常学习到深夜。这样,他系统地学习了欧洲的工业史,尤其是对资本以及由资本所带来的一切社会变迁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研究。然后他又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理论,从英国的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开始,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经济理论,吴炳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最不能忘记的是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日子,一天晚上,他和一位教师,后在三株辉煌时期担任过三株公司下属的研究所所长的王龙卿讨论积累趋势的时候,情激之处,两个人开始大声地辩论起来,老伴还误认为吴炳新和王龙卿在吵架,马上赶来劝阻他们。一直讨论到下半夜,两个人饥肠辘辘,吴炳新才找来一碟花生米和半瓶散装老白干。三杯酒下肚后,两人又进入激烈的讨论状态。

吴炳新在这段时间里,不仅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而且???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经济学论文。这些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虽然是十多年之后才得以面世,但它仍在经济学界、社会学界、文化界、金融界、新闻界、政界、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感悟一点】

历来做学问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要想有高深造诣全靠自己下苦功。读书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也不深思,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到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