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读边悟菜根谭
4377100000094

第94章 学以致用注重实际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庸;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研读诗书却不洞察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只会成为一个写字匠;当官却不爱护黎民百姓,就像一个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的强盗;讲习学问却不身体力行,就像一个只会口头念经却不通佛理的和尚;创立事业却不考虑积累功德,就像眼前昙花一样会马上凋谢。

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在我国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医学家——扁鹊。

扁鹊的医术是很高明的人,有许多动人的医疗故事。

有一次,他和他的两个徒弟路过虢国。恰好虢国的太子“死”了。京城里闹闹嚷嚷,有的人在祈祷,有的人忙着奔丧。

扁鹊找到了太子的从属官中庶子,详细地询问了太子发病的情况和“死亡”的时间,便自我推荐说:

“我觉得太子还可以活过来。”

中庶子说:

“你这话说得太离奇了吧!死了的人怎么还能复活呢?这恐怕连一两岁的小孩子也是不会相信的。”

扁鹊说:

“既然您不相信,那就让事实说话吧——请您向国君报告一下,就说有一个名叫扁鹊的人,能救太子的命。现在等候在宫外,听候国君的吩咐。”

中庶子既然不相信这话,自然也就不愿意为他报告。后来,经过扁鹊的再三说服,中庶子才把扁鹊的话报告了国君。国君一听说扁鹊能把死去的太子治活,赶快跑出来迎接。

经过扁鹊的诊断,认为是“尸厥症”,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休克”或“假死”。扁鹊师徒三人,赶快抢救。不一会儿,太子果然活了,接着又进行热敷,还让他吃了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这以后,天下人都盛传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听了,却实事求是地说:

“我怎么能把死人治活呢!太子的这种病,只是表面静如死状,实际并没真死;我只是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把他从垂死中挽救过来罢了。”

又有一次,扁鹊经过齐国。齐国的国君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招待他。不料,他见到国君就说:

“您有病了。现在还在肤浅的部位,如不赶快治疗,会向严重的方向发展。”

国君说:“我没病。”

扁鹊听了这话就走开了。扁鹊走后,国君对他左右的大臣们说:

“当医生的就是见钱眼开,想要靠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显示自己的医术高明,博取名利。”

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见国君,说: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血脉里了,如不治疗,还会往深处发展。”

国君又说:“我没病。”脸上显出很不高兴的样子。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来了,说: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如不赶快治疗,还会更严重。”

国君连理也没理他,扁鹊只好又走了。又过了五天,扁鹊又来了,他看了看齐侯的脸色,扭头就往回走。这一走,国君却慌了神了,赶忙叫人问扁鹊是怎么回事。扁鹊说:

“国君的病已经发展到骨髓里了,我已经无能为力了。”

果然不几天,齐国的国君便呜乎哀哉了。

扁鹊这样的医疗故事还很多,是一时说不完的。

扁鹊把他所学的医术运用到实践,为祖国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首先确立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所谓“望”就是观病人的气色,看病人的舌苔;所谓“闻”,就是听病人的呼吸和说话声音;所谓“问”,就是问病人的发病经过,自我感觉;所谓“切”,就是按脉搏,诊断心、肝、肺、胃、脾、肾等处有什么毛病。他在实践中所总结的这些诊断技术,成了历来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至今还被采用。此外,他还注意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会运用汤药之外的针灸、石砭、热敷、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不给“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量”等人治病的“六不治”之说。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

【感悟一点】

我们提倡走出书斋,读无字之书,这样的读书才会读出成就,读出思想,读出创造。跳出小书斋,走向人生社会的广阔天地,这才是真正的课堂。但是许多读书人并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往往满足于对现成书本的注释,满足于小小书斋中的安逸和宁静。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不该去读书本的知识,并不是看不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恰恰是看到了书本知识的作用,充分看到了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才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走出书斋,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