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读边悟菜根谭
4377100000097

第97章 身居逆境砥节砺行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人处在逆境中,仿佛置身于治病用的针砭药石之中,可时时自觉纠正自己的过失,陶冶自己的性情;处在顺境中,眼前就像布满了看不见的刀枪戈矛,人的意志逐渐消磨也浑然不觉。

战国中后期,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越来越强大。面对着这种趋势,其他六国不免恐慌起来。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这种主张被叫做合纵;有的主张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联合秦国,来攻击其他国家,这种主张被叫做连横。在这场“合纵连横”活动中出现了许多能言善辩、靠游说获到禄、进仕途的游士、食客。苏秦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苏秦出身于农民家庭,家里很穷,他读书时,生活非常艰苦,饿极了就把自己的长发剪下去卖点钱,还常常帮人抄写书简,这样既可以换饭吃,又在抄书简的同时学到很多知识。这时,苏秦以为自己的学识已差不多了,就外出游说。他想见周天子,当面陈述自己的政见,对时势的看法,但没有人为他引荐。他来到西方的秦国,求见秦惠文王,向他献计怎样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秦惠文王客气地拒绝了他的意见,说:“你的意见很好,只是我现在还不能做到啊!”苏秦想,建议不被采纳,能给个-官半职也好嘛,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在秦国耐着性子等了一年多,家里带来的盘缠都花光了。皮袄穿破了,生活非常困难,无可奈何,只好长途跋涉回家去。

苏秦回到家里,一副狼狈的样子,一家人很不高兴,都不理他,父母不与他说话,妻子坐在织机上只顾织布,看也不看他。他放下行李,又累又饿,求嫂嫂给他弄点饭吃,嫂嫂不仅不弄,还奚落他一顿。在一家人的责怪下,苏秦非常难过。他想:我就这么没出息吗?出外游说,宣传我的主张,人家为什么不接受呢?那一定是自己没有把书读透,没有把道理讲清楚。他感到很惭愧,但是他没有灰心。他暗暗下决心,要把兵法研习好。

有了决心,行动也跟上来了。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劳动,晚上就刻苦学习,直到深夜。夜深人静时,他读着读着就疲倦了,总想睡觉,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极了,骂自己没出息。他想,瞌睡是一个大魔鬼,我一定要想法治治它!他想的是什么法子呢?他找来一把锥子,当困劲上来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一刺,血流出来了。这样虽然很疼,但这一疼就把瞌睡冲走了。精神振作起来,他又继续读书。

苏秦就这样苦苦地读了一年多,掌握了姜太公的兵法,他还研究了各诸侯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他又研究了诸侯的心理,以便于游说他们的时候,自己的意见、主张能被采纳。这时苏秦觉得已有成功的条件,他再次出家,风尘仆仆地上了游说之路。

这次苏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大家一致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他,让他专门管理联盟的事。

受挫自省,不怨天尤人;刺股律己,终成大器。苏秦的这条成才之路,给后人留下了养成良好德行的许多启示。

【感悟一点】

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有辩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讲,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机会,就可能由逆向顺。居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有良好??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讲,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堕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道理一样。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反之如果处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