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菜根谭
4377200000213

第213章 不要为了做好人,为了让人家去表扬而做好事

[原文]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译文]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人知道,这种人在恶性中还保留一些向善之心;一个人做了善事而急于让人知道,就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那么在他做善事时,已种下了可怕的祸根。

我们说一个人道德修养高,并非是因为他做了一件或几件善事。做好事只是表面现象,而长期的心灵磨炼才是他们修身的目标。他们把做善事作为自己修省内心的一种方式,所以并不想让人知道,而沽名钓誉之辈常以善举来装点自己的形象,却唯恐别人不知道。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正是由于羞恶之心的存在,人才不至于为恶,能坚守做人的底线。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羞恶之心”,作恶就不知可耻。作恶而知可耻,唯恐被人知道,也就是说还有“羞恶之心”,就证明他还不为大恶,因为无耻之耻才是真正耻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恬不知耻”。

老子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求名求利,立功立德,必须首先要从不求名利做起,不能自持有德;假如处处表现自己的有德,唯恐失去自己的“善”名,那实则就已失去了德、名。

我们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上德不德”,做善事是应该的,做到了也没名气可捞,别人不晓得你在做善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做善事不是去追求名声”。这里省略了两个字,本意应该是不故意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就是不为名声而故意去做好事,这样才能安心,心平则气和。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为了让人家叫我们好人,看到我们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比如,有很多人捐款救助别人而不留下姓名,不企求任何回报,这就是“为善而不急人知”,这就是真为善。

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小时候是个市井流浪儿,当不了官,做不了买卖,常贴着人家吃白食,人都厌烦这个“嘴上抹石灰”的青年。有一回他在城下钓鱼,很多老妈妈在那里漂洗棉絮,有一个老妈妈看见韩信没饭吃,就把自己的午饭分给他了一些。就这样一连漂洗了数十天,韩信跟着那位好心的老妈妈吃了数十天饭。韩信非常感激,说以后一定重重报答她,老妈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挣饭吃,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希望你回报啊!”

这位老婆婆不是故意为善,而是出于慈母之爱心,绝不望报,真是上德、上善!

所以,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为名或利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