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今读新解
4381700000021

第21章 先进第十一(1)

本篇共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是通过孔子对学生的学习、品行的评价,说明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做好小事与培养仁德的关系、树立志向与成就大业的关系。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一章,强调学习礼乐要领会其实质,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性情质朴,才能担当大任。本篇第四章、第七至十一章,主要记述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和颜回去世后孔子的悲痛心情;第三、五、六章,第十三至十九章,是孔子对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学生的评价,这些评价既贴切又中肯,既指出了长处又指出了不足;在第二十章,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说明了善于向前人学习,才能使道德学问达到高深境界的道理;在第二十四章,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表明了孔子以道义为国君办事的态度和对季氏违礼行为的不满。在第二十六章,记述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学生畅谈志向的情景,以及孔子明确表示的态度,这是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非常重视励志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的范例。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③,君子也④。如用之⑤,则吾从先进⑥。”

【译文】孔子说:“先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禀性质朴的人;后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注重文采的人。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禀性质朴、重仁遵礼的人。”

【注释】①先进:一说指前辈,一说指先实行,一说指先学习礼乐,一说指先进入。从后说。

②野:与“文”对应,指质朴。③后进:与“先进”对应,指后进入。④君子:与“野人”对应,指重“文”轻“质”的人。⑤用:选用,任用。⑥从:依从。这里意思是主张。先进:指禀性质朴、重仁遵礼的人。

【解读】对此章的解读,关键在对“先进”、“后进”的理解。杨伯峻先生根据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先进”指“先学习礼乐后做官”,“后进”则与之相反。多数学者采用这一观点。韩喜凯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先进”指“先进入”,“礼乐”指“礼乐的道德内涵”(《名家评说孔子辨析》)。把“先进”解释为“先学习礼乐后做官”,采用增字立说(“进”解作“进学”)的方法进行意译,虽然符合孔子的思想,但忽视了孔子这句话的背景。因此,我们赞同韩喜凯先生的观点。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后进之于礼乐,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而以为君子。盖周末文盛,故时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过于文也。”宋代学者程颐的这句话,分析了此章孔子说这番话的时代背景。周初制礼作乐的人(相传是周公)既制定了礼乐的条文(即“文”),又重视礼乐的道德内涵(即“质”),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即“文质得宜”),孔子注重的是“质”,因此称先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周初禀性质朴的人(即“野人”)。周末“文采胜过质朴”(即“文胜质”),出现了舍仁论礼、弃本逐末、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导致了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违礼僭越和人伦丧失,因此孔子称后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周末重“文”轻“质”、偏重礼制而忽视仁德的人(即“君子”)。在“仁”和“礼”、“质”和“文”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是道德情感,“礼”是行为规范,“质”是内容,“文”是形式,忽视“仁”和“质”,重视“礼”和“文”,就是舍本逐末;“仁”和“礼”并重,“质”和“文”统一,才能达到崇仁、行仁的人生境界。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门也②。”

【译文】孔子说:“当年跟随我而困在陈国、蔡国的人,现在都不在身边了。”

【注释】①陈:春秋时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亳县一带。蔡: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地。②不及门:不及列于自己的门墙。意思是不在身边。

【解读】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鲁哀公四年(前491)由陈国到蔡国,途中因陈、蔡两国担心孔子到楚国后被重用,于是派兵把孔子一行围住,以致断粮七天。《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一行“厄于陈蔡”的事件作了记载。孔子说这番话,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昔日追随自己的学生的怀念,同时也抒发了对当年在陈、蔡交界地受困的感慨。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①:宰我,子贡。政事②:冉有,季路。文学③:子游,子夏。

【译文】道德品行好的学生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外交应对的学生是:宰我、子贡。长于处理政务的学生是: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学生是:子游、子夏。

【注释】①言语: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②政事:政务。指善于处理政务。③文学:指古代文献,包括礼、乐等典制。

【解读】此章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分别对孔子的十位得意门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出处不明,疑为孔子平时分别对某位学生作了评价,孔子的弟子把这些评价搜集汇总,成为一章。从学生的优势和所取得的成就看,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学生具有某个方面的爱好、天赋,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这方面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孔子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许多家长,不管子女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结果事与愿违。一些教师也无视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注意针对性,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①,于吾言无所不说②。”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不赞成的。”

【注释】①回也:“回”指颜回,“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②说:通“悦”,喜欢。引申为赞成。

【解读】朱熹《论语集注》说:“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可见,朱熹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似贬实褒。李泽厚先生则认为褒贬兼有,可从。颜回聪明,勤勉,领悟力强,对孔子的教诲没有疑问,因此孔子对他十分满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孔子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不能提出疑问,发现不了自己讲述内容的问题。如果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完全赞成,不能提出一点疑问,就不利于教学相长,对师生双方都不利。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说明他希望学生不盲从老师,要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甚至超过老师。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①。”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不会怀疑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

【注释】①间:嫌隙。引申为猜疑、怀疑。

【解读】据《艺文类聚?孝部》载,闵子骞原为兄弟二人。母亲去世后,继母偏爱亲生的两个儿子,为亲生儿子缝的棉衣厚,为闵子骞兄弟缝的棉衣薄。闵子骞的父亲知道后很生气,要休掉妻子。闵子骞不同意,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继母很受感动,不再偏爱亲生儿子,后来成为慈母。由于闵子骞以仁孝之心对待父母,又能以宽容态度对待继母,使家庭从此和睦,因此受到父母兄弟的称赞。此章是孔子对闵子骞孝亲行为的赞美。

11.6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②。

【译文】南容反复吟诵“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句诗,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注释】①南容:字子容,《宪问》篇作南宫适,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三复:多次重复。指反复吟诵。白圭:《诗?大雅?抑》中的诗句。②子:这里指女儿。兄之子:侄女。

【解读】《诗?大雅?抑》中这句诗的含义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打磨掉;言语中的失误,就不容易消除。南容反复吟诵这句诗,既是要加深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是希望借此要求自己慎于言辞。根据平时对南容的观察,联系南容认真吟诵“白圭”诗句的情况,孔子认为南容谨言慎行,处事严谨,因此把侄女嫁给了他。

11.7季康子问①:“弟子孰为好学②?”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注释】①季康子:季桓子之子,鲁国执政大臣。②孰:谁。

【解读】季康子的父亲季桓子在鲁国执政期间,多有违礼僭越行为,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季桓子临死前曾嘱咐季康子一定迎接孔子回国并予以重用。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学生的情况,有选用人才的目的。在《雍也》篇中,鲁哀公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比较详细。此章孔子对季康子的回答少了“不迁怒,不贰过”、“未闻好学者也”等语。有人认为鲁哀公有“迁怒”、“贰过”的问题,故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有劝谏的意思。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②,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③,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回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要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来为颜回置办外棺。孔子说:“不管有没有才能,也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棺。我不能步行来为他置办外棺。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大夫,依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注释】①颜路:名无繇,字路。颜回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椁(guǒ):外棺。古代棺木有两层,外层叫椁,内层叫棺。②鲤:孔鲤(前532-前483),字伯鱼,孔子的儿子。据《公羊传》记载,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享年41岁。一说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公元前490年。不从。③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行列之后。孔子曾担任鲁国大夫,说这番话时早已离职,所以谦虚地说是“从大夫之后”。

【解读】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年仅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孔子十分悲伤。颜路因家贫而请求孔子卖车置办外棺,孔子首先用为自己的儿子孔鲤办丧事没有置办外棺,让颜路设身处地考虑是否一定要为颜回置办外棺,然后从礼制角度说明自己不能卖车步行的原因。孔子对颜路的回答,既设身处地,又委婉坦诚,同时也表达了对颜回之死的伤感和对颜路的同情。从孔子关于可以只置办内棺的主张可以看到,他提倡量力而行,根据家庭财力办理丧事,这样既不违反礼制,又合乎人情。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①!天丧予!”

【译文】颜回死了。孔子说:“啊!这是上天惩罚我!这是上天惩罚我!”

【注释】①丧:死亡。天丧予:上天让我死。意思是上天惩罚我。

【解读】孔子对颜回的早逝极为悲痛,因此发出了“天丧予!天丧予!”的感叹。由于颜回聪明好学,领悟力强,是弟子中的佼佼者,孔子对他寄予了厚望。颜回的死,使他的愿望落空,甚至感到自己将会后继无人,精神上遭受重大打击,因此产生了颜回的死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的想法。孔子感情深厚的仁者情怀,从“天丧予!天丧予”这短短六个字中体现出来。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②:“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回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随的人说:“您太悲伤了。”孔子说:“我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呢?”

【注释】①恸(tòng):极其悲痛。②从者:跟随的人。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为颜回的死极其悲痛,以至痛哭的情况。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呢?”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的肺腑之言,说明他对颜回的死非常惋惜,他的悲伤是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这正是孔子的可敬之处。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①,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②,予不得视犹子也③。非我也,夫二三子也④。”

【译文】颜回死了,弟子们要丰厚地埋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弟子们丰厚地埋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啊,你看待我好像父亲一样,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那样看待你。不是我要这样啊,是弟子们这样做的啊。”

【注释】①门人:弟子。厚葬:丰厚地埋葬。②犹父:像父亲一样。③犹子:像儿子一样。④二三子:几个人。这里指弟子们。

【解读】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孔子是主张厚葬的。但孔子认为,葬礼的厚、薄,应由丧家的经济情况决定。颜回家中贫寒,加之颜回本人有德行,因此孔子不主张厚葬颜回。弟子们厚葬了颜回,是出于对颜回的敬重和友谊,所以孔子不能加以阻止。孔子曾对颜回的父亲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置办内棺,不进行厚葬,因此当弟子们厚葬颜回后,孔子说了上述这番话。可见,孔子一方面坚持礼制,不同意厚葬颜回,另一方面又对颜回的死极度悲伤,没有阻止弟子们厚葬颜回。“社会行为坚持原则,个人情感有灵活性”(李泽厚《论语今读》),这就是真实的孔子。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①。”曰:“未知生,焉知死②?”

【译文】子路询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好鬼?”子路说:“请问怎样看待死?”孔子说:“不懂得生的意义,怎么懂得死呢?”

【注释】①敢:自言冒昧之词,无实际意义。敢问:请问。②焉:怎么。鬼:古人称人死为鬼。

【解读】孔子对待鬼神的一贯态度是“敬而远之”。一方面,他敬畏鬼神,参加祭祀祖先神灵的仪式;另一方面,他不谈论鬼神,对鬼神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虚构事物“采取颇为一贯的‘存而不论’的实用态度,既不肯定,也未否定”(李泽厚《论语今读》)。在两千多年前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能持这种态度,足见孔子的睿智。孔子不回答子路如何侍奉鬼神的问题,表明他重视的是“事人”,即侍奉君主、侍奉父母等,这是忠和孝的体现。他不回答子路怎样看待死的问题,表明他更重视“生”,并希望子路通过勤奋学习和人性修养懂得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探讨“死”。

11.13闵子侍侧①,訚訚如也②;子路,行行如也③;冉有、子贡,侃侃如也④。子乐。“若由也⑤,不得其死然。”

【译文】闵子骞陪侍在孔子身旁,温和而恭顺;子路刚强而英武;冉有、子贡从容而快乐。孔子很高兴。然后,孔子说:“像子路那样,恐怕得不到好死。”

【注释】①侍:陪从尊长身旁。②訚(yín)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这里意思是温和恭顺。③行(hàng)行:刚强的样子。④侃侃:和乐的样子。⑤由:仲由,即子路,亦称季路。

【解读】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看到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这四位学生各具个性的神态,他感到很高兴。同时,他又认为子路的性格有缺陷,如果为人刚强而无智谋,就不会有好的结局。于是,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像子路那样,恐怕得不到好死”。孔子对子路的告诫是坦率的,是发自内心对子路的关心。但人的性格一旦形成,确实很难改变。后来,子路在卫国担任大夫孔悝的家臣,卫国内乱时他忠勇无畏,死于乱军。

11.14鲁人为长府①。闵子骞曰:“仍旧贯②,如之何?何必改作③?”子曰:“夫人不言④,言必有中⑤。”

【译文】鲁国官员准备翻修藏财物的府库。闵子骞说:“按照原来的做法,怎么样?何必要改建?”孔子说:“这个人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注释】①鲁人:指鲁国的执政大臣。长府:藏财货的府库。②旧贯:旧制,旧例。指原来的做法。③改作:指改建。④夫:代词。此。⑤中(zhòng):击中目标。指说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