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今读新解
4381700000030

第30章 宪问第十四(2)

【解读】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非常重视对当地国情、民生的调查了解,以避免说话时无现实针对性。此章是孔子向公明贾了解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为人情况。公明贾认为公叔文子是贤者,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而且别人都不会讨厌。尽管公明贾对公叔文子的评价过高,孔子不一定完全赞同,但他与人为善,仅仅表示有所怀疑,而并未直接否定。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①,虽曰不要君②,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封地防邑,请求鲁国承认臧氏子孙的地位,虽然说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①防: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北,当时是臧武仲的封地。后:后人。这里指臧武仲的子孙。②要(yāo):要挟。

【解读】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回到防邑,派人送信给鲁襄公,请求把防邑封给臧氏子孙,以便祭祀祖先,自己则放弃封地,离开防邑。于是鲁襄公把防邑封给臧武仲的异母兄臧为。臧武仲把防邑交给臧为,然后到了齐国。从孔子的叙述看,臧武仲的行为就是要挟国君。因为臧武仲是孔子所敬重的贤人,所以孔子不相信臧武仲会有这种行为。而臧武仲要挟国君的行为违背了礼制人伦,孔子对这种行为极为不满。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①,齐桓公正而不谲②。”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臣,助周王室平定内乱,又救宋破楚,被诸侯尊为霸主。谲(jué):欺诈,诡诈。②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小白,齐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周庄王十一年,因兄襄公暴虐,逃离齐国,到了莒国。襄公被杀后,回国即位。他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其身为盟主(见《史记?齐世家》)。

【解读】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国君和诸侯中的霸主,都尊崇周王朝,都以“尊王”的名义称霸诸侯,都有贤臣辅助。但他们也有区别:对待周天子,齐桓公尚能遵从君臣之礼,晋文公则不遵礼制,召周天子参加自己主持的盟会;与楚国交兵,齐桓公能晓以大义,然后堂堂正正用兵,晋文公则使用诡诈手段,不讲交战的目的。孔子认为晋文公的做法违背了礼制,是诡诈;齐桓公的做法符合礼制,是正派。可见,孔子并不因为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有所作为的春秋霸主而一味称赞,而是根据他们是否遵从礼制而作出不同的评价。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②。”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⑤!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管仲却活着。”子路又说:“这是不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注释】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他和齐桓公都是齐襄公之弟。因齐襄公无道,齐桓公由鲍叔牙陪同逃往莒国,公子纠则由管仲和召忽陪同逃往鲁国。②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据《左传》庄公八年和庄公九年记载,齐襄公被杀后,齐桓公先回齐国,即君位,然后兴兵伐鲁,逼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为宰相。③九合:多次会盟。④兵车:战车。指战争。⑤如其仁: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解读】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师傅。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为此自杀;管仲不但活着,还做了逼鲁国杀死公子纠的齐桓公的宰相。本来,齐桓公杀弟是不仁的行为,管仲却辅佐有杀弟行为的齐桓公,其行为也属不仁不义。但孔子评价人,重大义而轻小节。由于管仲的辅佐,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国力大增,社会相对稳定,民众免受战争之苦,孔子认为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①,又相之②。”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③,一匡天下④,民到于今受其赐⑤。微管仲⑥,吾其被发左衽矣⑦!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⑧,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⑨。”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他不能以身殉难,却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老百姓至今还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衣襟左开,沦为未开化的民族了!他难道要像平民百姓那样恪守诚信,在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注释】①死:指为公子纠死。意思是以身殉难。②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宰相。③霸:称霸。④匡:纠正,匡正。一匡天下:统一和匡正(即扶正)天下。⑤赐:恩惠。⑥微:非,无。⑦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披发,衣襟左开。这是少数民族风俗。中原民族的风俗与此相反。“被发左衽”喻指未开化的民族。⑧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百姓。谅:诚信。为谅:意思是恪守诚信。⑨自经:上吊自杀。

【解读】孔子的一系列言论和周游列国的行动,都说明他是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人。管仲不为公子纠殉难,而辅佐齐桓公建立了卓越的功绩,让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较长时间得到他的恩惠,孔子认为这是舍小节而取大义,因此给予高度评价。孔子多次称赞管仲的功绩,说明他评价人看主流、重功绩,并希望弟子们要有这种辩证的评价人物的认识。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①。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②。”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与公叔文子一起晋升到大臣的官职。孔子听到后,说:“可以被称为‘文’了。”

【注释】①臣:指家臣。僎(zūn):人名。诸:于,到。公:指大臣。②为文:被称为“文”。“文”是公叔文子的谥号。

【解读】公叔文子举荐自己的家臣僎,使他与自己一起晋升为大臣,说明他了解人,能为国家举荐人才,不因为是自己的家臣而瞧不起人,也就是能识人、能举荐人,不嫉贤妒能。公叔文子这种品德和胸襟,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①,康子曰②:“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③,祝治宗庙④,王孙贾治军旅⑤。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说卫灵公的昏庸腐败,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管理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注释】①卫灵公:名元,卫国国君,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无道:昏庸腐败。②康子:即季康子。③仲叔圉:即孔文子,卫国大夫。治:管理。引申为接待。④祝:卫国大夫。宗庙:指祭祀。⑤王孙贾:卫国大夫。

【解读】据《左传》记载,卫灵公宠信弥子瑕和雍渠,溺爱夫人南子,逼走了太子,导致卫国后来的内乱,因此孔子对卫灵公多有指责,甚至说他无道。至于卫国不败亡的原因,孔子认为是因为卫灵公有仲叔圉、祝、王孙贾等能臣分别管理外交、祭祀和军队,使得国家能够稳定。尽管仲叔圉、祝、王孙贾三人都有不足而受到孔子批评,但孔子对他们治理国家和统率军队的才干给予了肯定。足见孔子评价人决不一概而论,而是具体分析,充分肯定其优点和长处。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大话而不知道惭愧,做起来就很困难。”

【注释】①怍(zuò):惭愧。

【解读】孔子说这句话,一是告诫学生说话要谨慎,要言而有信,不能光说大话、说好听的话而不付诸行动;二是要学生注意别人的言行,对喜欢说大话、说漂亮话的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以免上当受骗。孔子这句话虽然仅仅十个字,但内涵丰富,至今仍有普遍意义。到了21世纪,有许多老年人,其中不乏专家、名人,竟然上了信口开河、以编造的谎言骗取钱财的“保健专家”、“健康教母”、“当代神医”们的当。一度泛滥的网络传销、电信诈骗,也制造了许多惊天大案,让不少人家破人亡,悔恨终身。这种种类似的教训,难道不值得重视和吸取吗?

14.21陈成子弑简公①。孔子沐浴而朝②,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③!”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⑤,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⑥,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后去朝廷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请你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去报告三位大夫!”退朝后,孔子说:“因为我曾担任过大夫,因此不敢不报告。国君却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孔子去报告三位大夫,他们却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担任过大夫,因此不敢不报告。”

【注释】①陈成子:齐国大夫陈恒,又叫田常(因其祖先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田)。“成”是他的谥号。陈恒专权,齐简公想除掉他,结果被他杀害。简公:名壬,齐国国君。②沐浴:礼制规定,大夫上朝应先沐浴,穿上朝服。③三子:指当时执政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个大夫。④从大夫:从事大夫之职。意思是曾担任过大夫。⑤之:到,去。⑥以:因为。

【解读】陈恒杀害国君,是以下犯上、严重违反礼制的暴虐行为,孔子听说后感到震惊和义愤,希望作为齐国邻国的鲁国伸张正义,出兵讨伐,于是特地沐浴上朝,去报告鲁哀公。由于鲁哀公大权旁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执掌朝政,于是哀公叫孔子去报告这三位权臣。鲁国三家权臣的地位和违礼僭越的行为,与陈恒在齐国专权的情形类似,去向他们报告,其结果孔子非常清楚。他反复说自己不敢不报告,既对陈恒杀害国君的行为表达了愤慨之情,又表明了一个已退职的大臣对国家的关心。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①。”

【译文】子路问怎样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可以冒犯他。”

【注释】①犯:冒犯。朱熹《论语集注》:“犯,谓犯颜谏争。”

【解读】孔子以简洁明了的六个字,提出了自己的事君主张。他认为,作为臣属,对国君最重要的是忠诚。对国君忠心耿耿,才不会为个人私利而阿谀奉承,用漂亮话、谎话欺骗国君;如果国君的言行有不妥或失误,敢于直言劝谏,甚至冒犯他。中外历史上,靠甜言蜜语欺骗国君的大臣不乏其人,敢于直言冒犯国君的大臣却不多。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14.23子曰:“君子上达①,小人下达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崇尚仁义,小人追求财利。”

【注释】①上达:上进。意思是崇尚仁义。②下达:追求财利。

【解读】古今对此章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一种解释是,“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徇人欲,故日究乎污下”(朱熹《论语集注》);第二种解释是,君子大处成功,小人小处成功;第三种解释是,“上”指“义”,“下”指“利”。我们取第三种解释。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仁”,他毕生推行“仁德”、“礼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也经常强调“仁德”、“礼制”。此章孔子从对“义”和“利”的不同态度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学习君子崇尚仁义,不要像小人那样追求财利。可见,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注重人性道德的修养和追求,反对追求财利、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行为。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②。”

【译文】孔子说:“古时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注释】①为己:为提高自己。②为人:为了给别人看。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解读】此章讲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从孔子所处的时代来看,他所说的“古之学者”应为周代的学者,当时礼制施行,社会稳定,民风淳朴;“今之学者”应为春秋末期的学者,这时战乱四起,世风日下。孔子认为,古时的学者遵从仁德,追求道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看重名利,急功近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炫耀于人。为提高自己而学习,才能成为学识广博、品德高尚的君子;为炫耀于人而学习,必然急功近利,蜻蜓点水,成为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小人。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①。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②。”使者出。子曰:“使乎③!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人看望孔子。孔子给他座位,然后问道:“他老先生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做不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

【注释】①蘧伯玉:名瑗,卫国大夫,善于自省,“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淮南子?原道》)。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家。②寡:减少。③使:使者。

【解读】蘧伯玉是卫国大夫蘧庄子(无咎)的儿子,是卫国的贤人。他严于律己,善于自省。他派去看望孔子的使者回答孔子的话,既表达了对蘧伯玉的敬重,又体现了蘧伯玉严于自律的处世态度。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论语集注》)因此,孔子连声称赞他是好使者。李泽厚先生说:“这倒是孔子的真精神。‘温良恭俭让’,从不以为自己是天才,是超人,掌握了绝对真理。个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如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保持了这种不断努力、从不懈怠、永不自满的精神。”(《论语今读》)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②。”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它的政务。”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注释】①谋:谋划,考虑。②思:思虑,思考。位:职位。指职责范围。

【解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提出的官员应遵循的原则,也是他给学生提出的忠告和处事准则。国家的官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擅自去处理其他政务,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越权行为,既干涉了他人的工作,又会费力而不讨好,因此孔子反对这种自以为是的违礼行为。反之,官员“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即今天所说的必须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曾参的话对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作了补充说明。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①。”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羞耻。”

【注释】①耻:羞耻。而:用法同助词“之”,相当于“的”。皇侃《论语义疏》此字亦作“之”。

【解读】孔子历来主张言而有信,说了就要做,要信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他还要求少说多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人、鼓动人。如果多说少做,甚至只说不做,就会失信于人,这不是君子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不乏好说大话、漂亮话,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只要观察他们的行为,用实践来检验他们所说的话,就会真相大白,而不至于上当受骗。不少人受网友骗,许多人遭到电话诈骗,都因为过于相信别人说的话,而不考虑他的行为和目的,结果深受其害。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着生活的智慧,不愧为一代宗师。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①,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道德体现在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讲自己啊。”

【注释】①道:道德。②自道:指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