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走进大地湾
4385700000007

第7章 琳琅满目的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我国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它素以彩陶著称于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数千件美不胜收的仰韶彩陶珍品,代表着西北先民所创造的辉煌艺术成就,标志着华夏民族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地湾仰韶早期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大地湾彩陶艺术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

早期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有极少量的灰陶。制法一般为泥条盘筑,已开始使用陶轮,有的小型器物为捏制。器种有钵、瓮、罐、瓶、壶和器盖等,圜底器多于平底器。钵有直口和微敛口两种,陶胎较厚;盆有圆卷唇、叠唇、窄平沿等,皆圜底,基本不见平底盆;罐以哆口鼓腹和垂腹小平底为主,器口泥质,器身夹砂,最大径多在中腹部以下,还有哆口圆唇曲沿平底罐、敛口带盖平底小罐、圜底罐等;瓶以葫芦状居多,也有少量的葫芦口尖底瓶,底实心而瘦小;瓮为圆唇鼓腹平底;细颈壶有长、短颈两种,其中盘口长颈彩陶壶器形特殊,器盖为圆钮覆碗状。常见的典型器物是直口钵、叠唇盆、哆口垂腹罐、葫芦瓶。纹饰以绳纹为主,多饰于夹砂罐、瓮的腹部,还有少量的弦纹和剔刺纹。彩陶多绘黑彩,个别为红彩,饰于盆或钵的口唇部、上腹部及葫芦瓶的头部、细颈壶的头部或腹部。常见的花纹是宽带、鱼纹、直边三角、平行线或折线,基本上不用曲线和弧线。鱼纹显得简朴平直,比较写实,均绘于盆的上腹部。宽带纹稍变窄,色浓黑,常饰于直口钵的上口沿外部。在宽带纹上还发现10多种刻画符号,每种刻画符号均单独使用。

大地湾仰韶早期陶器较之大地湾一期来说,器型明显增多,彩绘图案也概括夸张,日趋精美。这时钵和其他器种上的图案大多作二方连续排列,还有上下两层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带。这种二方连续图案,比散点式图案的排列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一步为日后大地湾彩陶艺术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大地湾仰韶早期彩陶以葫芦瓶最具代表性,大部分的葫芦瓶都将颈以上部分涂成黑色,也有在上腹绘翅羽状纹饰的。总体来看,大地湾仰韶早期彩陶以匀细的直线和直边三角形构成,因而显得刚劲挺拔,图案排列也较疏朗,具有质朴明快的风格。

大地湾仰韶中期是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

仰韶中期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比早期增多,还有少量橙黄陶。这时陶器的器底有旋轮切割的痕迹,表明大地湾先民已普遍使用陶轮制作陶器了。而陶轮的使用,促进了制陶技术的进步。大型器物增多,陶器附属物较前发达,器物种类变得丰富,并且有些出土器物器底很薄,只有1毫米,且非常均匀,这都反映出大地湾先民制陶艺术水平的提高。除了早期常见的钵、盆、罐、瓶等器种,还出现了甑、盘、杯、器座、缸等。平底器增多,但圜底钵、盆仍有相当数量。钵多敛口,出现了曲腹钵。盆有卷沿曲腹凹底和敞口卷沿浅腹圜底,还有一种具有特色的圆卷唇斜直腹平底盆。罐以夹砂者居多,泥质的较少,夹砂罐口沿内外都有较深的沟槽,绳纹粗疏。器表往往经手按压,做成横列而凸凹有序的泥棱形状。新出现了直腹罐。瓶有双唇口、葫芦口两种,除了尖底瓶,还出现了有双腹耳的平底瓶。大型缸、瓮,一般均为圆卷唇,大口深腹,下腹内曲。还有几种独具风貌的陶器,即大喇叭口、卷唇、腹斜直、内凹小平底盘,平底敞口、口内有两小耳、口沿内饰齿状压纹的杯形器和口沿外有一对小环耳的圜底彩陶钵。这一时期的陶器基本组合由敛口钵、卷沿盆、凹凸唇夹砂罐、葫芦口尖底瓶、大喇叭口盘、圆卷唇直领深腹缸构成。

陶器上的纹样仍以绳纹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弦纹、线纹、附加堆纹,少量的划齿纹和齿状压纹等。夹砂罐、缸、瓮的腹部常印有绳纹,葫芦口尖底瓶的颈部常旋转印宽而浅的弦纹,瓶腹部多划印线纹或绳纹。彩陶发达,多单用黑彩,偶见红彩、白彩,多施于盆、钵的口沿和腹部,盆、钵中已有微量的内彩器。由弧线、弧三角、圆点、条线等母题组成变体鱼纹、鸟纹、勾叶纹、垂弧纹、四方连续弧边三角纹等图案,比早期图案更流畅生动而富于变化。

这一时期早一阶段的鱼纹,主要在头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正方形;后一阶段的鱼纹经过夸张变形,趋向简化,基本上成为几何形纹样。器物口沿外饰宽带纹的已渐少,大多只在口沿上画一圈线纹,有的饰以圆点纹或凸边三角纹等纹饰组成的几何图案。总之,到了仰韶中期,象征性的花纹已逐渐代替了写实性的花纹,而象征性的花纹更适合于装饰器物。这种象征性的花纹简化了彩绘的过程,易于掌握和传授,有利于大量生产,这从图案艺术方面反映出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正跨入成熟阶段。

大地湾仰韶晚期陶器从质地、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来说更具多样性。

晚期陶器按质地分,主要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多呈橙黄色,砖红色陶大为减少,泥质灰陶多磨光,是这一时期彩陶的鲜明特点。灰陶增多,口宽体高的大型器屡见不鲜,表明烧窑技术与制陶工艺比中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多呈上大下小的倒梯形,与中期以曲线为主的几何图形判然有别。器型以平底器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假圈足器、尖底器和个别圜底器。主要器种有碗、钵、盆、盘、杯、罐、缸、瓮、瓶、壶、器盖、器座、甑和尊形器等。陶纹有绳纹、附加堆纹、线纹、乳钉纹、凹凸弦纹等,其中绳纹的种类增多,附加纹尤为盛行。

碗多假圈足,器身与器底拼接处的一周常留有手捏的痕迹。钵的种类较多,口部一般内敛或微敛,口沿内有一道叠附的泥棱,腹深浅不一;有的钵形制较大,饰一对鸡冠耳,或可称作盆;有的口沿外敛处呈棱折状,内敛部分陶胎稍厚并往往饰彩。尖底瓶以平唇口为主,兼有少量的喇叭口和双唇口,最大径均在肩部,印有细密而整齐的绳纹。壶有红陶、灰陶两种,口呈小喇叭形,广肩鼓腹平底。夹砂罐有哆口内折或敛口,一般在绳纹之上再加几条附加堆纹带。盆有宽平沿、曲腹、直腹、卷沿束颈等形制。泥质磨光陶多为敛口瓮、大口罐,往往在上腹部饰一周凹弦纹或凸弦纹。甑多敛口,平底上有圆形、长条形或十字形箅孔。盘多直壁浅腹厚胎。尊形器或宽平沿,或哆口,口大底小,有的呈双腹。

彩陶比例大为减少,仍以黑彩为主。内彩器比中期增多,有绘两兽相扑的写实花纹和变体蛙纹的,也有饰圆点、条线、弧线构成的几何图案的。同时,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白色彩绘陶以及少量的朱红色彩绘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