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泛滥是20世纪后期最严重的
全球性社会问题
一、世界四大毒品生产中心
当今世界上人们知道最普遍化的毒品植物主要有罂粟、大麻和古柯。在这三种毒品植物中,除了古柯是地区性植物外,其他两种则几乎任何国家都有。世界主要毒源地的毒品生产都有统一的特点,即处于国家边疆、政府势力较弱、丛林密布、人迹罕至的秘密地区。目前,世界最主要的毒品生产基地有四大中心,其中的三大毒源地就是在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一)“金三角”地区
1.“金三角”是世界最大的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中心
“金三角”原是指位于泰国北部与缅甸、老挝交界地区的一个三角地带,为湄公河和南拉河汇流处。它西起大其力,东至孟林,南到楠湄赛河(叶赛河),这块冲积三角洲,长约40公里,宽约25公里,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是中南半岛地势最高的地区,也是中南半岛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有“黄金半岛屋脊”之称。中南半岛古代被称为“苏万纳普米”,意为黄金之地或黄金半岛。因此,缅甸、老挝和泰国也被称为黄金之国,其交界处就称为“金三角”。“金三角”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省、州、市、县或村子的名称,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域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专指的地域概念。同时,“金三角”还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掸、克伦、克钦、克耶、苗、瑶、佤、拉祜、哈尼、拉瓦、卡亭、卡莫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近100万人,分住在3000个村寨里。“金三角”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盛产各种名贵宝石和金、银、铅、锌等有色矿藏,但“金三角”也是中南半岛最贫穷的地区,各族人民迄今仍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这里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它惟一的一条大通道就是从泰国首府清莱,通向“金三角”的中心班欣德(又称满星叠、破石村)的一条公路;“金三角”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种植罂粟,一般秋季下种,第二年1月~2月和3月~4月各收获一次,产量稳定,比种植农作物收入要大。我们现在所指的“金三角”,其形象是一只长套军靴的阴影,主要部分在缅甸,同时紧挨着泰国北部、老挝西北以及我国的滇西南,包括缅甸的掸邦和克钦邦的一部分;老挝的波乔省、乌多姆塞省、南塔省以及琅勃拉省的部分地区;泰国的清莱、清近两府以及夜丰颂府、难舟的部分地区,面积大约19.3万平方公里。这个地区得名“金三角”有几重含义:一是泰国境内有一座石牌坊,上刻“金三角”;二是它的内在含义,即三金之地:金属之“金”——此地盛产真正意义上的金子;木材之“金”——大量出产珍贵的柚木,更盛产可与金子等价甚至比金子还贵的黑色之“金”——鸦片及白色之“金”——海洛因。因此“金三角”是名副其实的产“金子”的地方。现在世界闻名的“金三角”的含义已经极大地扩大了,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地域含义,而带有浓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神秘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同罪恶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金三角”已具贬义,即淘取黑金鸦片的三角洲。
20世纪80年代,“金三角”又进一步向东北部和西北部扩展,直抵中国云南、广西两省区的境外,包括了缅甸东北部、泰国东北部、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形成了一片广大的新月形地区,面积比过去的“金三角”地区扩大5倍左右,生活着大约250万人。
“金三角”这片美丽的地方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毒源地,其毒品生产及贸易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
首先,是由于殖民主义统治遗留的历史恶果。“金三角”地区的鸦片生产始于19世纪中期。据说最先把罂粟种子带进“金三角”的是英国人,1825年英国占领缅甸部分地区不久,一家英国公司便把大量罂粟种子运进掸邦。1886年英国占领整个缅甸后,强迫掸邦人民大规模种植罂粟,鸦片产量非常可观。英国殖民者曾把这里生产的大量鸦片运到中国销售,牟取暴利。此后,罂粟花便在掸邦地区一直开放,并向其他邦、省蔓延。后来,法国殖民者也出于牟取暴利的考虑,在它控制的印度支那地区种植罂粟,直接派专家到越南、老挝北部,向当地少数民族“传授”种植罂粟的经验,以及收割、提炼等方面的技术,使这一地区的鸦片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另据统计,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从印度支那掠夺的金钱总额有一半是源于鸦片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重返印度支那,为了对付共产党,法国与当地部落酋长再度合作:法国人购买对方的鸦片,而部落酋长则答应协助他们消灭共产党游击队。这样,老挝西部地区,即“金三角”中属于老挝的那一部分,罂粟种植和鸦片贸易依然保持“繁荣局面”。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为了换取老挝山地民族支持美国的反共活动,美国也答应购买他们的鸦片。从60年代开始,“金三角”的罂粟种植和鸦片贸易进入“黄金时代”。“金三角”生产的鸦片、吗啡等毒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往西方国家和世界各个角落,“金三角”亦随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鸦片王国”。
其次,泰国、缅甸、老挝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医疗条件的落后,是造成“金三角”地区普遍种植毒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金三角”地区,山地民族几乎没有任何物品可以拿到市场上换取货币,在这种情况下,鸦片种植便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因为它是一种最保险的赚钱作物。从土地的地力看,在同一块土地上种粮食,三年之后,要休耕3年一10年;如果种罂粟,则可连续种10年,虽然产量不高,但每年可收获2次一3次。也就是说,每“莱”土地(合2.4亩)每年可以收获100泰两左右的鸦片,可换得万铢现钞,这对于缺乏货币而又被五光十色的商品吸引的山民来说,实在是具有无比的诱惑力。另外,山地民族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医药卫生设施。过去人生了病,靠巫师招神驱鬼辅以草药治疗。近40年来,鸦片已代替了巫师的大部分工作,不仅成年人治病靠鸦片,连婴儿害了病也靠母亲用鸦片烟喷嘴,鸦片已成了山地民族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现在几乎每个山民都吸食鸦片。由于山地民族所处地区交通不便,山民们也无法去城镇医院治病,加上他们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只知道鸦片对一些小病有疗效,而不懂得此举后患无穷。因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贫困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种植鸦片,同时又是鸦片促进了山地民族货币经济的发展,破坏了他们自给自足的能力,把他们拉进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第三,该地区所属国家动荡的政局和军事割据状态庇护了制贩毒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地区经常处于无政府状态,各种武装势力在此形成军事割据。从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党溃逃武装,60年代兴起的罗兴汉集团和70年代接替其的著名坤沙(张奇夫)制贩毒集团到80年代的林明贤集团、岩小石集团、彭家声集团等武装集团割据着“金三角”大大小小的地盘,生产和经营毒品。这些武装集团虽经泰国、缅甸政府军多次围剿,但收效甚微。
第四,由于历史及政治原因而形成的山地民族政治权力问题,是导致“金三角”普遍种植鸦片输出毒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山地民族大都是数百年前从老挝、缅甸和中国陆续移居过来的,因这里交通不便,极度贫困落后,三国政府统治鞭长莫及,山地少数民族国家意识淡漠,法令不通,政令不行,历来的实际统治者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头人、豪酋,这就形成了“金三角”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长期以来山地民族一般都没有机会参加选举和国家的其他政治活动,他们似乎与国家不发生关系,因此他们也就没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在政府中为本民族说话和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后来因为这些民族大面积种植罂粟,鸦片贸易猖獗,泰国政府才在这里设置由泰族官员负责的“山地民族监督署”。泰国政府一般不允许山地民族享有土地所有权,有时甚至发生强迫他们迁移的现象。事实上,若干山地民族并不知道自己的国籍,也不懂得应有的公民权利。例如泰北有30个少数民族村寨,只是在泰国皇后视察后才知道自己是泰国人。一个民族没有国家观念,不关心国家的荣辱兴衰和本民族的兴旺发达,又缺乏正确的政策指导,那么这些地区出现鸦片泛滥的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这一因素在当前比上述其他原因都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金三角”地区的鸦片总产量约为40吨,60年代出产的鸦片有80吨,产量并不巨大,但由于毒品带来的巨额利润,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70年代“金三角”所囊括的面积已达15.6万平方公里。至80年代,由于从鸦片中提炼海洛因,价值更高,销路更广,走私贩运更方便,使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达到25万平方公里。据英国麻醉品委员会1983年的估计,鸦片产量:缅甸500吨~600吨,老挝30吨~40吨,泰国30吨~35吨。1985年生产鸦片500吨~600吨,海洛因50吨~60吨,1986年鸦片产量为650吨,1987年鸦片产量为925吨,1988年为1230吨,1989年鸦片产量为2000吨,海洛因产量为200吨,1990年上升到3000吨以上。1991年~1998年其毒品的年平均产量均在2700吨~3000吨之间,提炼的海洛因占全球总量的60%。其中,1995年的鸦片产量达2500吨,可制成海洛因250吨,占世界非法鸦片总量的70%。目前,“金三角”平均每年生产2000吨鸦片,1999年海洛因产量占世界的28%,泰国、缅甸边境地区有50多个冰毒加工厂,每年可制造6亿粒冰毒片剂。2000年,“金三角”罂粟种植面积达到169.5万亩,比1999年增加30多万亩。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国际社会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金三角”地区的罂粟种植和毒品生产已开始呈下降趋势。2002年,罂粟种植面积已降至120万亩,鸦片产量减至800吨。尽管如此,“金三角”仍是世界最大的毒品生产地,并且该地区已从生产鸦片、海洛因发展成为生产海洛因、冰毒并存的双重毒源地。
“金三角”孕育了两代“鸦片大王”。第一代罗兴汉,曾拥有加工毒品的全套设备和毒品存放仓库,有一支4000余人、全副美式装备的毒品大军,年销出鸦片和其他毒品200吨。毒品界将20世纪60年代称为“罗兴汉时代”,此时,他至少控制了“金三角”地区鸦片总量的1/3。第二代坤沙,曾拥有海洛因提炼厂15个,5000名武装人员,以毒养军,以军护毒,拥有地对空导弹,控制了“金三角”毒品生产贩运总量的70%。现在,两代“鸦片大王”都已覆灭,但“金三角”的毒品种植、加工未见减少,仍在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金三角”地区已涌现出一些“新科毒王”,主要有赵尼莱、彭家声、魏小刚、苏拉财等。“金三角”仍是世界最大的毒源地之一。
2.构成“金三角”的三大毒品生产国
(1)缅甸。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种植罂粟的国家之一,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法罂粟种植国。“金三角”的大部分地区就位于缅甸境内。1991年以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生产国,后被阿富汗取代。1989年产量1650吨~2625吨。缅甸东北部的克钦邦、克耶邦、掸邦等边远地区都种植罂粟,其中掸邦平均海拔1000米,被认为是世界原始罂粟的生长地。缅甸官方曾宣布禁止种植罂粟,但掸邦继续进行其制毒贩毒活动,并已成为缅甸最大的贩毒地区。据估计,1989年缅甸罂粟提炼成的麻醉剂有105吨~175吨,其中40%来自掸邦提炼厂,60%来自缅泰边境提炼厂。1991年一1998年,缅甸的鸦片产量维持在2000吨左右。1998年,缅甸罂粟种植面积为6.4万公顷,占金三角总量的90%。
(2)泰国。泰国约有6万人在北部高原,甚至在公路两旁的灌木丛中种植罂粟。1958年泰国政府曾宣布种植罂粟为非法,但在70年代中期其鸦片的年产量仍高达150吨。泰国是目前东南亚海洛因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主要国家,贩毒分子利用泰国有利的陆、空运输条件走私毒品。政府虽制定了打击贩毒、吸毒的严厉法律,但收效不大。泰国目前罂粟种植面积为4500公顷,鸦片年产量在700吨左右。
(3)老挝。老挝是世界第三大鸦片生产国。20世纪70年代鸦片年产量为300吨~350吨,大麻为80吨,80年代鸦片年产量上升为400多吨,大麻为10.5吨。在老挝、泰国边境设有小提炼厂,炼成毒品后由香港商人带人澳门与越南。1990年以后,老挝的鸦片年产量平均在370吨左右。
(二)“金新月”地区
1.“金新月”是世界第二大毒品生产中心
在西南亚逶迤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长达三千多公里的边界线,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包括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俾路支省、伊朗锡斯坦和阿富汗的沿边各省。该地区有点像新月的形状,故称之为“新月”。这里居住着以尚武、剽悍著称的帕坦族和俾路支族人,其中帕坦族最多,约1500万人(其中阿富汗800万,巴基斯坦’700万)。“金新月”名字的由来也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其地形似“新月牙”;另一方面,是因为组成“金新月”的这三个国家国旗上均有“新月”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