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兽骨中,经专家鉴定为哺乳动物的就有15科28个属种,其中如苏门答腊犀牛,苏门答腊羚现在生活在热带的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一带。据考古专家分析,在大地湾先民当初来到清水河谷时,苏门犀已不见了踪影,它们可能已经迁徙到南方去了。这一点线索,不禁引起了我们对远古时的自然生态情况及变迁进行探讨的兴趣。
苏门答腊犀牛是世界上现存的五种犀牛之一,除生活在苏门答腊外,加里曼丹也有发现。其他四种犀牛为:印度犀,分布于印度、印泊尔、不丹等国;爪洼犀,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一带;另外还有非洲犀生活在非洲;白犀生活在非洲南部。犀牛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植物为食,喜水。
从今天犀牛生活的地区和生活习性,我们可以得知在人类来到大地湾以前,天水一带乃至三陇大地,或是整个中国北方,生态环境和现在的犀牛生活地是相同或相近的,那时一定森林茂密,草原广袤,沼泽星罗,湖泊如镜,河流沟通,雨量丰沛,气候炎热,真是苏门答腊犀牛,苏门答腊羚等热带、亚热带、温带动物的天堂。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当时的美景:天空澄蓝澄蓝的,白云朵朵,悠闲地飘来飘去,欣赏着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吃饱了肚子的苏门答腊犀有些热了,它慢慢悠悠的走到湖边,想泡个好澡,它慢慢挪动着笨重的躯体,一再小心,还是像掉进了湖里,把对岸喝水的一群苏门答腊羚吓的惊惶失措,以为是来了天敌准备逃跑。犀牛把自己全泡进了湖里,只有鼻孔霹出水面在呼吸。而它的那件既是宝贝,又是武器的犀角,时而露出,在阳光下闪着亮点,像是在给大家炫耀。
犀牛是个与大家广结善缘的兽,因此它和大象、长颈鹿、羚羊等都成了好朋友。它虽然不侵犯别人,但它庞大壮实的躯体,特别是那支威力无比的角,让狮子也怕,所以一般来说大家相处的相安无事,可以说是和平共处的。
苏门答腊犀牛应该在天水及甘肃大地生活了很长时间,它应该也有大象朋友,就像现在非洲大陆上犀牛与长颈鹿、大象等一样相安无事地生活着。
为了在附近找到大象生存过的影子,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沿着已经掌握的线索,来到250万年前的陇东,这里与秦安斜对角隔山相对,相去并不太远,只是陇山竖在两地之间可达而不可望。
这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天水基本是相似的,都属热带气候,雨水充沛,水丰草肥,马莲河在杂草密生、野花分布的河谷里静静地流淌着,珍贵的树木一眼望不到边。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群一群的剑齿象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的恶化,这群大象有的死了,有的迁徙向南了,个别被埋葬在地下的成了化石,成为后来人类分析当时环境条件和动物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料。
在250万年后的1973年,在陇东的合水县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它似立则斜,似倒则立的身姿,说明它是陷进河里被沙泥掩埋后变成化石的;在沉睡了250万年后重见了天日,经过专家们认真的修复和装架,这座高4米,长8米的黄河古象的骨架就复原了,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
说完了黄河古象,我们不妨再走远一些。我们曾知道在秦安发现并出土了一块铲齿象牙化石,我们依据这点线索,在甘肃和政县一带又找到了铲齿象的遗迹。
1980年,在秦安县东北27公里处,属好地乡好地村的老爷山北段,出土了一具完整的铲齿象牙化石。
铲齿象属古代巨大脊椎动物之一,生活在第四纪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500~1300万年。它与现代象的异处是:上颌一对象牙宽且短,与硕长铲斗型下唇相连而形似一柄巨铲,故得其名。铲齿食物,不以长鼻卷取,而用巨铲在沼泽中挖掘植物,铲之所到,能食植物连根拔起,然后借助上唇与舌尖送入口中。
1998年,甘肃省和政县从老百姓手里收集到了5000多块动物化石,经专家鉴定,分爬行纲和哺乳纲6目53个属种。大致可以认定为三个代表性的动物群。其中有距今1500万年至1300万年的铲齿象动物群;距今约1000万年至700万年的三趾马动物群;距今200万年的真马动物群。还有陆龟、土著羊、犀牛、长颈鹿、库斑猪、巨鬣狗群,有的还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
秦安发现的铲齿象,也许就是和政铲齿象群中的一只,也许当时秦安与和政一样,也有大批铲齿象等当时的动物种群在活动,秦安距和政直线距离不过二百公里之远,在陇中没有隆起以前,应该同是这些动物们的乐园,气候、环境都是没有多大差异的。
今天,我们在遗憾远古的铲齿象的灭绝和其他动物在本地消失的同时,也同时感到它们遗留下的化石,为我们考证远古气候和环境变化,以及青藏高原隆起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说完铲齿象等,我们不妨再走远一些,去到恐龙时代。
1999年8月,人们在黄河上游的甘肃永靖县的盐锅峡发现了恐龙足迹,在4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共有10多组约120个恐龙足印,经专家考证形成于1.7亿年前。专家们还确认,这120个足印是由10只属于3种不同类型的恐龙踩出来的,一种是巨型蜥脚类,一种是小型蜥脚类,一种是虚骨龙。专家在发现恐龙足印不远的地方还发现一段二米长的腿骨化石,据分析可能是恐龙的大腿骨。这个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
其实,在甘肃各地以及中国北部发现恐龙足迹和恐龙化石已经很多。在我国四川、云南、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都有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其中以四川资中、辽宁朝阳、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发现最具影响。
1947年5月,我国在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发掘出土了一只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装架复原后,按照动物属种分类被正式定名为马门溪龙。
据专家介绍,1.7亿年前的海石湾一带,是浅水湖泊,气候温暖湿润,是恐龙生活的乐园。湖泊沿岸林木茂密,跃龙、剑龙等食肉类恐龙也时常出现,浅水中的鳄鱼也在游动。身体庞大而头小的马门溪龙必须不停地在水中觅食,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这只马门溪龙可能是因地震而被埋入地下的,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又从第三纪到第四纪,马门溪龙也在掩埋它的沉积物中变成了化石,这化石在地下整整沉睡了1.4亿年后,才重见天日。后来专家们把马门溪龙的骨骼化石组装起来,竟有22米长,仅骨化石就达1吨有余,估计活着时它的体重达四、五十吨。
1978年5月,参加长庆油田会战的民工在采集的石料中发现了庆阳环河翼龙的化石。庆阳翼龙属原始的翼手龙类,翅膀展开有两米多长,能滑翔飞行,也能在地上行走,也能游水,是那个时代的空中霸王。
据分析,1.4亿年前属晚侏罗世,是恐龙和翼龙主宰地球的时代,它们一个在陆,一个在空,无疑是陆空二霸。那时,它们生活在一个湖中波光涟漪,鱼龟丰富、水丰草茂林密的时代。但翼龙成为化石估计还是地震作的孽,它被活活的埋在地下,长眠在岩石中达1.4亿年,才被人们发现了。
追寻完了苏门答腊犀、黄河象、铲齿象、恐龙等物种,我们再也无法走的更远,无法追溯到更古老的时代。于是,我们只好从时空隧道原路回来,回到人类开始居住的大地湾。但从它们灭绝的现象中,我们感到人类和这些庞然大物比起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哺乳动物灵长类中的一支的人,最终成为世界的主人,正好说明了适者生存的道理。
从专家们的研究成果看,大地湾先民最初是从汭河流域迁徙而来的。那么油水在什么地方呢?经考证,油水在豳地,豳在今陕西旬邑西,即今陕西彬县一带。
当时的大地湾,以及清水河谷,乃至陇水流域,虽然早已不见了恐龙,也不见了象类,也不见了苏门答腊犀牛等,但依然山地草原碧绿一片、簇生着一片又一片的次生林,在数不清的劫难中劫后余生或进化而成为新种群的动物仍然在这里活动着,这里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